范仲淹从祀曲阜孔庙及长山范公祠重修之经过

2023-03-27 09:22:47 朱振波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有一件盛事振奋了天下学子和文士,“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被供奉从祀于曲阜孔庙大成殿西庑,称其为“先儒范子”,以范仲淹后代为奉祀生。 

在古代,死后能够配享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祭拜,是优秀读书人的至高荣耀。“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生、孔安国、刘向、郑众、马融、卢植、郑玄、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位为《春秋》《诗》《礼》《易》等做过注解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 

宋神宗时期,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三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名单。此后,明清时期将一批尊奉儒家思想、品德高尚、对中华民族有重要贡献的仁人儒者列为先儒,从祀于孔庙。 

自孔子创立儒学后,私学成为天下学子学习和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唐宋以后,虽有书院兴起,毕竟数量稀少,而书院学生多是门阀贵族子弟,普通士子受限于财力难以得到进入学习的机会。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孙复因囊中羞涩无力在书院续读,后得范仲淹帮助才得以完成学业便是一例。 

范仲淹一生自长山幼学,历淄州、醴泉寺、南京(商丘),求学达23年之久,对其中辛苦深有体会,对教育弊端更深有感受。故丁忧时,39岁的他上书朝廷,提出“慎选举、敦教育”。晚年,奏请朝廷:“州、郡有学校处,延请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此举对“儒学中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受邀参与庙学、太学,令学风大变,令仁宗朝及其后人才辈出。 

范仲淹知苏州时,创立了官办“府学”,并于文庙右侧形成固定学府,称“左庙右学”“一庙一学”。仁宗皇帝下旨效仿,令地方各州府建立官学,从此伴随着教育的普及与范仲淹等人的大力推动发展,“新儒学”由此诞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后朱熹赞道,“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 

清顺治二年(1645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李若琳上疏请更定孔子神牌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同时建议增加范仲淹从祀。他提到“仲淹力振纲常,首辅神器,兼于戎马倥偬之际,以《中庸》诲引张载,俾成大儒,彬彬乎欧阳子右矣。乃不得分芹藻之末光,不平孰甚。” 

李若琳为什么建议范仲淹从祀呢?李若琳是新城县人,新城即今桓台县新城镇,距长山范公祠仅二十华里,因距离较近从小便经常到范公祠游玩、参观,故对范仲淹的生平了解颇多,但此次朝议因循前朝旧例未果。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御史荆元实亦曾上疏朝廷请求将宋儒范仲淹从祀孔庙,经礼部尚书佛伦等议后认为“从祀事关大典,相沿已久,无庸议”等因而再次搁置。 

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江南学政余正健上疏朝廷,称:“宋儒范仲淹学术精醇,行谊卓绝,如延胡瑗入郡学以阐圣经,勉张载读《中庸》以明道学。会变通于《大易》,着褒贬于《春秋》,俾所在州县各立学校,以纪先圣、先师。朱子称宋朝道学皆因范仲淹作兴,实有功于圣道。谨按祀法,有功于圣道则祀之。今宋儒横渠、明复、涑水诸贤皆得配享,而范仲淹仅祀专祠,于典似乎未备。敬顺舆情,冒昧陈请,伏祈皇上大沛隆恩,敕部议覆,特予从祀,以昭文治。” 

后经九卿詹事科道定议,并由礼部数次将所议结论送呈康熙御览,朝廷方批准范仲淹从祀于文庙,供奉于东西两庑的南端。“奉旨:范仲淹准从祀,钦此,钦遵。随将范仲淹木主入文庙,吉日交与钦天监选择,得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时吉……又查《会典》内先贤先儒位次,俱照时代位次相应,将范仲淹从祀圣庙木主设于宋儒司马光之上,以下挨次移换。凡应备办等项,俱照例交与各该处备办,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一体遵行可也。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题。” 

听闻范仲淹被奉为先儒从祀曲阜孔庙,范仲淹继父朱文翰后人朱涌及长山士子们激动不已。虽然,永安桥刚刚建好,财力空虚,但望着已坍塌的范公祠,朱涌决定再一次振作精神筹募材款,出金修复范公祠,并亲自与胞侄朱廷栋负责监修范公祠工程。 

在朱涌的带领下,庠生朱长荣及范文正公祠奉祀生朱廷槐、朱廷森、朱炘、朱孔文、朱复学等共同投入到范公祠的建设中。不久,一座庙貌巍峨的范文正公祠很快竣工。 

“盖自康熙戊子之岁至癸巳甲午间,父亲偕同乡高某创修孝妇河上永安石桥,复以所募余资增修寝庙于大殿之后,及范公前之重门,并起关帝祠于庙之东南隅。而我此时已成年,得以帮助父辈们备料而奔走于其侧,故对修祠经过记忆犹新,故记录于此。”通过朱涌儿子朱廷棕的描述可知当年修祠之艰辛。 

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长山知县孙衍提前沐浴更衣,带领地方官员到范公祠祭告。“今上御极之五十五年,久道化成,崇儒重道,特念有宋楚国文正范公,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是诚明体达用,可以绍洙泗而光俎豆也。爰诏天下,诹吉正月二十四日,置主从祀孔子庙庭,位列司马温公之上。知县臣衍,钦承盛典,恪恭从事,先期熏沐,至公祠致告。” 

孙衍,字宰工,号醒岩,浙江嘉善人。甲子举人,康熙中为令。操守廉洁,屏绝苞苴,而赋性又极慈祥。曾于长山为任多年,是对长山县有过突出贡献的主官之一,特别是“纂修一百五十余年未修之《邑志》,斟今酌古,告成完书”,为长山县的历史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奉献。 

看着焕然一新的范公祠,陪同祭祀的文人学子、长山父老、朱氏族人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在庠生朱长荣的带领下,乘兴请求知县孙衍能够为这次重修范公祠作记,以纪念范仲淹从祀于孔庙和范公祠建成这两件盛事。 

孙衍谦逊接受众人所托欣然而记:“但见鸟革翚飞,栋宇一新,则公祠鼎建适成。庠生朱长荣同范祠奉祀生朱廷槐、朱廷森、朱廷栋、朱炘、朱孔文、朱复学等,因进而请曰:‘敢丐神君一言,垂诸贞珉,以纪其盛。’衍退然谢曰:‘衍之言以公祠重,公之祠不以衍言重也。’” 

在《重修范公祠记》中,孙衍认为,新祠建成及康熙皇帝颁下圣旨,崇德褒贤,对范仲淹先儒地位予以正式承认,既符合天下人崇尚先贤圣人的情怀,也符合范公儒学地位。“惟是,土木甫竣,而特典新颁圣天子之崇德褒贤,何其深惬乎亿兆之性情,而若合符节乎?是不可以不纪。” 

“盖公之神在天下,所谓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者。至长山乃公游寓之地,谊同桑梓,则魂魄犹应恋此也。故于涣汗之颁,而知圣天子独见其大;于祠庙之新,而知此邑人奕世不忘也。呜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公记严子陵祠堂语也,可作今日自记矣。若夫立朝亮节,史臣载之甚详,生平轶事,前人述之已备,衍不复再叙之。敬歌数语,用侑三觞。” 

歌曰: 

祠宇创建,历宋元明。 

从祀巨典,肇于大清。 

范祠孔庑,孝水中横。 

有举无废,奕叶精诚。 

长山县的儒生们见知县大人作记赋诗,亦不免手痒难耐,纷纷作诗词相贺,共庆此次盛会。其中庠生杜瑞芳观此盛事,亦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欣然提笔书诗一首: 

丙申春,上以范文正公从祀孔子庙庭,位列温公之上,适值城南重修公祠落成,更幸孙侯为文以记之,盛事交集,诗以志喜。 

古祠四代又重新, 

孝妇忠臣永比邻。 

祀配文宣崇道脉, 

位先君实重天民。 

革飞如见中朝业, 

苞茂远思西夏人。 

荐福碑成同不朽, 

争传黄绢在通津。 

作者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邹平文史馆馆员

copyright
责任编辑:闫晓亮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