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任惠民知县柳堂

2023-01-29 08:55:34 通讯员 武伟军 李观伟 张蕾蕾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惠民县历史悠久,最初名叫厌次(厌读ya,同压),还是秦始皇所封。《嘉靖武定州志》《武定府志》《惠民县志》等对此均有记载:“始皇东巡厌气,次舍于此,又名其地曰厌次”。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州不设附郭县,厌次县被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升州为府,设附郭县,因城外东南有惠民沟,借以命名县名——“惠民”。

从雍正十二年到清王朝灭亡,178年间惠民县共有知县58人,柳堂是唯一一位两次就任惠民知县的人,他与惠民县有着太多的故事,值得挖掘、思考。

柳堂(1844年~1929年),字莼斋,号勖菴,河南扶沟县人。自幼聪慧伶俐,少年勤奋好学,读书必究其深意,深得老师喜爱。同治元年(1862年)院试补博士弟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科拔贡,是年联捷中举,后屡次赴京会试不第。为家境所迫,于项城县莲溪书院教书,后在扶沟县大程书院任山长,教读近二十年,以人品才气备受敬佩。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会试举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惠民知县。在惠民五年政绩显著,人民爱戴,升任东平州知州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柳堂复任惠民知县,时间虽短,仍然兢兢业业,政声不减当年。

近日,翻看柳堂所著《宰惠纪略》,发现有两件事与惠民息息相关。

县衙楹联,用心良苦。对于来惠民任知县,柳堂颇有感触。他说:“余家有惠民河而又适授惠民县,其作合之巧,或者天欲假手以惠惠民之民乎?”柳堂为把“惠民知县”四个字做实,到惠民不久,就写了副楹联挂在县衙大门:家惠民官复惠民须在在顾名思义务使惠民民受惠,职知县俸亦知县非时时训俗型方难云知县县周知。楹联巧妙地把“惠民”和“知县”嵌入其中,既提醒自己不仅在惠民爱惠民,还要施惠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而且要承担其广泛教化民众的知县职责。柳堂对这副楹联有个小记:“余中州陈郡扶沟人也。去里居之西偏不数里有惠民河焉,今承乏斯邑天然符合,使名实不符负疚良多也。且知县者,知一县者也,试自问果能知否耶?爰制联语,悬之堂楹,触目警心。”可见其用心良苦。

开挖西惠民沟,造福乡邻。惠民县名称来自城东南的惠民沟,柳堂对惠民两字也情有独钟。他到任后既要兴办学堂,修缮庙宇城垣,更要治黄救灾,兴修水利。城西南十八里的大杜村、张家庄处,原来有条通往向北边沙河的泄水沟,周围数个村庄甚赖之。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徒骇河决口淤塞,不能导水害入沙河,灾害愈加严重。柳堂实地勘验地形,查看沟渠走向,协调村庄土地,募集钱粮,几经周折,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开工疏挑。疏浚后,导水入沙河,河道行舟,旱能浇涝能排,成为惠及乡亲的惠民沟。柳堂感慨万千,为与城东南的惠民沟区分开来,遂将此沟名为西惠民沟。为纪念西惠民沟挑渠疏浚,避免出现利益纠纷,柳堂命人勒石以记,亲自撰写《西惠民沟碑记》。

附录:《西惠民沟碑记》

城西南十八里,大杜家东、张家西有沟焉,为沙河南数十村泻水之处。嗣以黄水淤梗,不能引水入河,每至成灾。乃相地之宜,购地疏濬,救出腴田数十顷,禀明大宪,立石为文记之。

其词曰:沟曰惠民志实也。曰西惠民沟,别乎东惠民沟而言也。先是有张家河沟者,商河七十二洼之水,由瞻圣桥入县境之寇家,北流三十余里入沙河,河以南数十村无水患。至光绪十四、十八等年,黄河屡溢,节节淤垫,水不下行。夏秋大雨,田尽为泽,成灾几无虚岁。余留心查访,一阻于马家店西之大张家,一阻于淄角镇西之陈家湾。督夫挑濬,而张家集南之水患息,然不能入河,集北十数村患之。二十四年夏,谋由集西北十二里之申家庙挑沟顺入,未及兴工,黄河由济阳县桑家渡决口,全境几被灾,议遂寝。由是查灾放赈,舟行必出入沙河,惟张家河沟甚便利,其南梗阻者,数里而已。申家庙则潺湲细流,不能容舠,道又迂,悟前此失谋。俟合龙,民力稍复,决意由此挑顺,引水由旧道入河。二十五年春勘定,剋日兴工。所占民田,除道路外,记亩以京钱十五千买之,工具无一阻挠者。而大杜家、王玉甫家,意存偏私,淹不领价,复借改申家庙水道,捏词赴各衙门上控,缠讼半年未得直。余以事赴会垣,大雨。闻该两村擅将所挑之要处堵塞,急归决开,禾已伤。传为首者责之,私见终未化,然积潦不存,得及早种,麦收数倍常岁。讼者意稍转。今春,复竟前工,使与韩家湾、吕家湾皆衔接一气,水畅流入河。岁无报灾者,讼者意尽释。乃请领地价云。嗟嗟,小民无知,大抵难于图始而乐于观成,固无足异者。是役也,先后买地三十七亩六分零,费钱五百七十四零,地均缓钱漕并绘图贴说,禀明各上宪立案。独是黄水为灾,无数年无之,倘再有淤塞,难保不仍有意存偏私如彼两村者,不可不预为防也。故命以今名,詟石记之。俾知是沟挑修之难,关系之重,庶不时疏通,永得与东惠民沟分流并美焉。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copyright
责任编辑:刘雪纯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