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知:率部反顽自卫 血洒后屠桥

2022-11-22 10:19:08 学习强国 0

陈行知(1916—1944),原名徐震华,浙江淳安人。1936年春,进入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学习。1939年下半年,弃学到天目山参加省政工队,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夏,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破坏国共合作,将有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参加的政工队改组为“三民主义青年团青年服务队”,陈行知因此离开省政工队赴诸暨。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淳安,在国民党淳安县党部任职,以此作为掩护。同年冬,受邀到诸暨渎溪小学任教,并兼任该校党支部书记。

1941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将秘密控制的抗日武装分批南渡到三北,开辟敌后根据地。次年下半年,中共浙东区委、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相继成立。浙东部队整编后,建立第三、四、五支队。因干部紧缺,陈行知奉调离开诸暨,来到浙东部队从事军事工作。

1943年2月,为建设浙东主力部队,浙东区党委对浙东抗日武装进行了重组。其中,四、五支队合并,组成新的五支队。原五支队编为新五支队的第二大队,张世万任大队长,陈行知任教导员。是年冬,国民党顽固派调集约3万人进入四明山,实行军事“围剿”、政治“清乡”。浙东主力部队经过蜻蜓岗、大俞、东西岙、峙岭等战斗击退了顽军的进攻,取得了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在此期间,二大队在陈行知、张世万指挥下,奔袭国民党挺进第五纵队的据点上虞县章家镇,一度占领该镇。此后,在余姚前方村,二大队又配合一、三大队夜袭挺进第四纵队,掩护主力转移。

1944年1月,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为彻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浙东纵队司令部决定跳出包围圈,进行外线作战。区党委、纵队领导机关率三五支队主力先后离开四明山区,转移到三北地区。五支队二大队则在四明山区坚持斗争。

为牵制和调动国民党突击营,配合主力在三北地区活动,二大队四中队离开大队部进入鄞县西乡活动。4月11日,四中队突袭了鄞西十三洞桥的伪区公所,歼敌10余人。当天深夜,四中队又冒雨行军,五更时渡过姚江转移到慈东,休整两天后又返回鄞西。13日夜在鄞西小村宿营,敌人前来搜山,四中队于次日凌晨进入后屠桥村宿营隐蔽。

后屠桥村仅十几户人家,四面环水,犹如孤岛。四中队进村后,派出侦察员监视敌人的行动,布置瞭望潜伏哨,还安排了一条木船以备紧急时渡河。但忽视了对伪保、甲长的控制,伪保长向敌人通风报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4日下午3时左右,陈行知察觉远处人影绰绰,意识到情况有变,立即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让一小队迅速占领村外有利地形,组织火力,坚决阻敌过河进村;二小队占领村西竹园,阻击南面敌人;三小队作为机动分队。同时,命令另一个小组控制村东石板桥和一条木船,迅速掩护地方同志转移。由于小石桥已被敌人火力封锁,部队只好就地还击,坚持到天黑,开始实施突围。突围中,陈行知不幸胸部中弹,英勇牺牲,血洒后屠桥。

(本文由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责任编辑:郭文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