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咱家乡第一讲(长篇连载)

2022-11-14 14:11:02 段剑秋 0

第一讲 

作者/段剑秋 

         诸位,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有目共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令人愤慨的是:不仅帝国主义阵营的政客疯狂地抹黑中国共产党,被打倒的汉奸走狗及其子孙也在疯狂地抹黑中国共产党,还有一些被西方反华集团收买的华人败类,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迷惑,一心向往妖怪使法吹起来的空中楼阁,背叛自己的祖宗,摒弃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无耻地充当西方的走狗,宣誓忠于美国,为美国反华效力,疯狂地抹黑中国;尤其那类公知人物,制造谣言,颠倒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狗一般舔着洋人的脚趾,疯狂地撕咬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今天,我讲几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就足以批驳那些叛国卖祖败类的谎言。 

           我说的几个故事,是亲自采访过的战斗场地和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事迹和人物,就在咱家乡。当代许多抗日电视剧,是当代文痞的大忽悠,不仅不足以让人相信,而且是一种恶意的误寻,把残酷的战争搞成笑料,玷污历史,玷污英雄,也玷污了年轻一代的心灵。我按照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向诸位讲解早年滨县的抗战故事,你们听罢以后,自然会分辩谁是真正的抗日英雄,谁是投敌叛国的孬种。

          说滨县的抗日战争,就要从滨县抗战的第一枪说起。这是历史的真实。真实情况说得越清楚,人们看得也越清晰。滨县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是从哪里打响的呢?是从一座桥头打响的。这座桥在哪里?在滨县堡集镇郎中何与林坊村之间。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到林家坊村采访,听村支书林善温亲口说过,还领我看过激战的地址,当年那是一座不大的石桥。郎中何很有名,我在《凤凰城传奇》的第八讲《何郎中草房诊皇脉》中讲过,秦始皇东巡、滨州城东登台望海,偶受风寒,路过此地,见桥头草房门前挂一“医”字,便来草房诊脉。何氏郎中诊过脉后,只给他端碗芦根姜汤,饮罢即好,胜过那随驾的御医。秦始皇不由得连连感叹:“郎中何,郎中何,你就地采药,偏方治病,方便民众,心地善良;不像那些黑心庸医,乱开药方,忽悠病人,坑钱害民,真乃医界楷模,若各地皆有这样的郎中,吾朝民安也!”从此,桥北小村改名郎中何。

           郎中何不仅有知名的郎中,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当然,我说的地理,不是当代交通设施大变化后的郎中何的地理,而是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那时候,黄河三角洲不仅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沥青公路,甚至连砂石公路都没有,最宽的道路是秦始皇执政后全国统一辐距的铁瓦大车道。因为郎中何与林坊之间有一座不大的石桥,这里便成为从惠民县通往滨县的要道。当时的堡集镇一带,两岸民众过河来往,需要乘船。 

          那时候的徒骇河,可不是现在河面宽阔、两岸整齐、青杨绿柳的徒骇河。现在的徒骇河,是1961年、1962年华北地区连续大涝,泄水不通,一片汪洋,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以后,集多县的人力开挖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

现在的徒骇河

          现在的徒骇河 以前徒骇河什么样子?现在,即便徒骇河两岸60岁以下的人,怕也没有深刻的记忆。我倒是见过,那是我在北镇中学读高中的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勤工俭学,我同一队推车的同学,空车从徒骇河穿过。县文史资料上对郎中何这里的徒骇河河段,有“三沟十八崖”之描述,后人也许会觉得有点儿文学夸张,但我相信。我是亲眼见过的,也亲自推车从断流的一段河道走过。那是什么样的河道呢?河两边是宽窄不等、弯弯曲曲、七高八低、狼牙锯齿、自然流水形成的高崖,高崖底下又是大小不等、七高八低的小崖头,形成了河中河,沟中沟。沟崖上的豁口,便是人们过河的通道。我们北镇中学的小小运输队,就是顺着崖壁豁口的拐尺路,走到河底去,最底下是一道小水沟,或是叫小河沟。河中河的小水沟不宽,而且那正是旱季,沟下水少,空行人纵身就能跳过。我们推着空车,前边的人伸手一拉,后边的人挺身用力,车子便厥达过去,然后顺着河底不规测的拐尺路,再爬上河崖。领路人说:“雨季,这里才有满沟的水。”

            这就是徒骇河的原貌。那年月中国经济落后,技术更落后,无能力在稍宽一点的河面上建桥。别说1937年,就是过了23年后的1960年,在堡集镇那里,我亲自参加过徒骇河修桥截流。截流的主力军,是我们高中班的学生。一座砖修的小桥已经修好,我们要在原河道截流,把河水逼到新修的桥下去。就这么一点小事,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冰水冻伤了好多人的脚腕,还没有截流成功。

          我讲这些,是为了让诸位了解滨县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理环境。郎中何、林家坊之间的这座不大的石桥,是惠民县与滨县车马来往的交通咽喉。它同宛平城西门外的芦沟桥一样重要,如果日军不攻占芦沟桥,就占不了宛平城,就进不了北京;侵华日军如果占领不了郎中何、林家坊之间的石桥,就无法从惠民县城进攻滨县城。因此,郎中何村与林家坊村之间的这座石桥,便类似《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的那座桥,只要张飞横马挺矛一声吼,曹孟德的大队人马就别想过去。 当年林坊的村址,已经变成麦田。

当年林坊的村址,已经变成麦田

 然而,此时乃民国二十六年,并非两千年前的三国争霸。军力强盛的日军开的是装甲车,扛的是迫击炮,并非手持大刀长矛。日本的装甲车是先进的,国军的枪子打不穿铁壳,车里的日军便如同穿上金钟罩铁布衫,不怕你中国兵刀剁斧砍。正因如此,“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一路南下,摧枯拉朽,不可阻挡。可是,日本的装甲车到了中国的黄河三角洲,行动就得小心,因为这里的地质全是松软的淤积地。面对虽然不宽、但崖高岸陡、底层泥浆的徒骇河,装甲车只能从桥上过,不能从旁边绕过去。因此,侵华日军从惠民县朝滨县进发,必须从郎中何的桥上路过。这是定一不二的事情。也正因如此,中国军队的阻击战,也就设在这里。

  那时候,国民政府的官员谁主政山东?韩复榘。对于韩复榘,人们了解甚多,但多是他的笑话,尤其是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几乎家喻户晓。但那些笑话,多是作践韩复榘的,是政治的需要,也是民心所向。其实,从头说来,韩复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直隶顺天府霸州煎茶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书法不错,并非文盲。他14岁结婚,只因迷恋赌博,为逃避赌债,19岁闯关东,后来又投入军营。由此可见他的双重性格:既受儒雅的熏陶,又具有赌徒的习性。他作战勇猛,又有文化,很得冯玉祥赏识,迅速将他从秘书、连长、营长提升为团长、旅长,又升为第六军军长、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好多人以为韩复榘是个“粗”人,那是受了文人编造故事的误导。这如同当代文人的胡编乱造、恶意诬蔑、传播谣言,就蒙骗了不少人!北伐战争,韩复榘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员猛将,一路过关斩将,第一个率军打到北京城下,被人称为“飞将军”。若不,他怎么能主政山东,任省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他主政山东七年,有几大功绩:第一,是治吏反腐,禁烟剿匪,令省机关人员一律穿士兵服,谁敢吸毒抓着枪毙。厉害不厉害!第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放手让何思源主持教育工作。何思源乃山东荷泽人,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后来成为北京和平解放的首席谈判代表。他得到韩复榘支持,放手工作,原有的学校增加班级,城乡大建中、小学校,还增设了一所医科学校,八所乡村师范、四所职业学校,建国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立戏剧学校。韩复榘在教育界没有安插一个私人,人选全由何思源拍板。咱们滨县的好多乡间小学,就是那时候建立的,极大的推动了文化普及。第三,是听取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梁漱溟的建议,搞乡村建设计划。梁漱溟直言不讳:“我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由此可见,他是尊重学者、尊重知识、也经常私访体察民情,想改造落后面貌的。最初,他是抗日的,拒绝日本的拉拢、收买,反对华北五省自治。

 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为统一的国民政府,可是仍然带有军阀割据的烙印。著名的“中原大战”,就是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三大派系的军阀大战。韩复榘是冯玉祥亲手栽培起来的,从一个小秘书成为将军,不料关键时刻却又叛冯投蒋。这就是他赌徒性格的大显露!蒋介石什么人物,能把韩复榘这样的人当嫡系吗?韩复榘投诚之后,蒋介石便又暗中削势。韩复榘这种浅显之辈,能玩过蒋介石吗?于是造成了两人面和心不和,暗中不断发生一些小摩擦。“西安事变”,韩复榘以为来了机会,发电支持张学良、杨虎成,并意与西北军夹击中央军,不料被蒋派破译电报,蒋介石便对他恨之如骨,下决心寻机将他除掉。抗日战争爆发,韩复榘负责山东军事,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他害怕了,赌徒的性格又复发,又想来个“躲债闯关东”。他不听扼守黄河天险的指令,弃城而逃,奔鲁西南,至使济南、泰安等军事要地,轻易被日军占领。韩复榘此举全国震惊,全民怒骂临阵而逃,他也就成了文人作践的对象,也就有了戏说韩复榘的那些故事。蒋介石恼羞成怒,借在开封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之际,将他诱捕,然后押往武汉,向全国发布他的十大罪状,将其杀掉。 当然,那是1938年的事情。我所以在此说韩复榘,不是为说韩复榘,而是为的说明滨县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时代背景。只有明白这个时代大的背景,您才知道这场阻击战,为什么打如此英勇顽强而又残酷壮烈。

 这正是: 万般事件皆有因,不可盲目只看果。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传统文化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