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洛阳营营长张明

2022-09-26 08:55:33 侯玉杰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张明(1925-2001),1925年5月出生于今邹平市临池镇北山涧村的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时代,勉强读过4年书。1938年5月,年仅13岁在家乡参加八路军,曾任山东纵队3支队1营营部勤务员,115师政治部战士剧社宣传员,中共鲁南区党委文化干事,115师政治部鲁迅艺术大队学员,鲁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特务连文化干事,赵博县六区区中队副政治指导员,5团1连副指导员等职,先后经历了邹平于家河滩突围、胶济铁路遭遇战和日寇大扫荡等战斗。1942年至1943年,他参加了攻打鲁南城前、白彦、新庄、石城、高山等十余次战斗,多次担任突击队队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44年,他任鲁南军区5团1连政治指导员,多次率领突击队完成战斗任务。在战斗中,他英勇善战,指挥有力,在平时,他是文化先进分子,他所带的部队走到哪里都是歌声嘹亮,他酷爱动脑子,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发表文章,特别是他善于做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调动战士的情绪,被分别评为甲等、乙等、丙等战斗模范和模范指导员、模范通讯员等,是少有的文武双全的新型战士。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山东军区统一整编,鲁南成立第8师,张明任23团1营1连指导员。这是一个英雄师,一个英雄团,更是英雄营,其刀锋就是张明的第一连,其连长、营长、团长、师长都是战斗英雄。

1945年,张明担任连指导员时,刚20岁。1946年1月,国民党部队沿铁路北进,一天晚上,他奉命与连长带领部队炸掉临城南郊的铁桥。铁桥南北,各有一列国民党的铁甲列车来回巡逻,在连长的火力支援下,他带领一个排奋勇冲上敌人的铁甲列车,他爬到敌人火力最猛的第三节车顶上,从射击口扔进手榴弹,利用爆炸声的间隙,拖出了敌人的机枪,又用手榴弹迫使车内的敌人缴械投降。完成任务后,张明又率领部队24小时急行军160里,参加攻占郯城县泉源村的战斗。国民党33军108师的一个团部带着4个营驻扎在这里,而进攻的部队也只有张明所在的23团。为减少伤亡,上级决定采用“挖心战术”,命令1连利用夜色掩护突进村庄,捣毁敌人的团部。张明身先士卒,在连长的掩护下,率领爆破组炸开缺口,连续进行攻击,在身边仅有两个班的情况下,他用计俘虏了一个院落里敌人的一个排,又命令战士爬上另一座院落的屋顶,架起机枪,而他自己则突然闯进大院,制服了敌人的连长,迫使一个连的敌人举手投降。团部的敌人凭借着地主大院,占领制高点仍在拼命地抵抗,张明率领战士们实行爆破,打开缺口后率先冲进敌人团部大院,彻底捣毁了敌人的团部,为取得泉源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张明以他在1连的16次战斗,特别是泉源这一仗,被全团上下一致评为战斗模范。

1946年初,国共谈判停止内战。团里在微山湖举办干部轮训队,由张明担任指导员。轮训后,张明被提拔担任营副教导员。1946年12月,国民党向苏北、鲁南解放区发动进攻,上级决定首先在宿迁北歼灭敌整编69师,而攻克敌人制高点峰山的任务就交给了1营。晚上,由张明带领1连作为突击队开始连续地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经过3次冲锋,全营伤亡过大,天色将明,时间紧迫。在危急的时候,张明将剩余的战士分成两部分,一少部分在正面继续进攻,而他则率领30多名战士从侧后突击,头部受伤后,仍顽强地带领战士们冲锋,终于最先到达山顶,为取得全歼敌整编69师、师长戴子奇自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峰山战役,该营的正副营长也都负伤住院,张明被送进野战医院,取出了头部的弹片,未及伤愈,因为营里没有负责人,他带伤返回部队参加鲁南战役。

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是歼灭敌整编26师的战役,该师为蒋介石的嫡系,全部美式装备,配备有炮团、汽车团和坦克营,其师部驻扎在马庄。上级领导决定直取马庄,由23团为主攻,这时的1营,只有张明一个营级领导,他主动要求率领所部为突击队。战斗中,他的右腿又中了敌人坦克上的机关枪子弹,倒在血泊里不能站立,战友们要把他抬下去,可他坚决地说:“我不能下去,我爬也要爬进敌人的师部!”他趴在地上向前爬着继续指挥部队攻击,直到再次受伤。

鲁南战役后,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8师属于3纵,张明升任8师23团1营教导员。他率部参加了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山东的战斗,在泰安战役中,他与敌人进行了白刃格斗并连续取得了胜利。1947年夏天,在济宁战役中,张明又负重伤,不得不住院治疗。出院后,张明由教导员改任营长。

194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洛阳战役。洛阳守敌是国民党第206师,师长邱行湘,是蒋介石的嫡系,其部队号称御林军,而洛阳则有“金城汤池”的美誉。纵队领导将全军最艰巨的突破东门的任务交给了张明,他发动全营调查敌情,开展军事民主,作了周密部署。3月11日晚,总攻开始,他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站到连长的位置上,亲自带领连队不断地进行爆破、冲锋,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为稳定军心,仍坚持不下火线,连续组织爆破和突击,坚持指挥战斗。他率部首先突破东门,并迅速组织部队进行防御反击,击退了国民党守军的疯狂反扑,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战后,华东野战军特授该营“洛阳营”荣誉称号。张明本人被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和华东甲级战斗英雄称号。

洛阳战役后,张明率部相继参加了开封战役和济南战役,每次都是啃硬骨头,打最艰巨的仗,张明每次都亲临一线率领战士们冲锋陷阵。淮海战役中,在著名的攻克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斗中,仍是张明率领的“洛阳营”担任突击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他们硬是将黄维兵团最精锐的号称“老虎团”的敌人彻底消灭了,张明和他的“洛阳营”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代名词。鉴于张明在开封、济南、淮海战役中的贡献,第三野战军将他从二级人民英雄晋升为一级人民英雄。随后,他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宁波战役,攻克舟山列岛战役并在那里驻扎了下来,历任22军65师195团参谋长、副团长。

1950年9月,首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些战斗英雄都是经过投票选举出来的,都是战场上九死一生,屡立功勋的战神,总共350名。22军65师195团副团长,曾是著名的洛阳营营长的张明不仅被选为代表,而且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张明参加中国访苏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学习。归国后,张明又到全国进行巡回讲演,一时间,洛阳营营长张明的名字响彻全国。

1951年底,张明回到舟山列岛的部队,担任22军65师195团团长。1956年任22军65师师长,1961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此后,历任定海守备区司令员,普陀守备区司令员,岱山守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60军政委,60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纪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张明是优秀的文化战士。在攻打洛阳之前,作为战斗英雄,又是突击营的营长,更作为模范通讯员,新华支社和纵队的报纸都约他写几篇新闻稿件。总攻当晚,张明就率领部队首先攻入城内。战斗总结时,张明收集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素材,准备全面写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故事。部队撤离洛阳,张明吊着绷带骑在马上,仍然在苦苦地思索,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从感受较深的战士们进城后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事迹写起。部队“光荣进城,干净出城”,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性质。当晚,安排好战士们宿营之后,在豆油灯下,他忍着剧痛,铺开马黄纸,连夜急就了《桌上的表》,全文仅274个字。因为报社和新华社要的急,张明就给了随军记者。没有几天,纵队报纸《麓水报》就刊登了出来,新华社也发表了该稿,陕北电台向全国进行了广播,并加了个按语,说:“张明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这就是我们有文化的革命战士的形象。”纵队司令听到广播,称赞:“我们的洛阳营营长张明同志真不愧为文武双全”。《桌上的表》一直被誉为新闻名篇,被收入课本和多种集子。洛阳城内那块表的主人非常高兴,精心地将表保存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

张明戎马一生,马背上、油灯旁、烛光下,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他不仅写短篇,也写长篇,先后写作出版了《英雄的记录》《访苏记》《洛阳营》和《钢枪铁笔录》等著作。

张明关心老战士、老英雄的生活,热爱家乡。他任军区副参谋长时,有两个穿着破烂的农民来找他,一听是山东老区来的、战争年代当过突击排长的姬永祥,他马上出去迎接,安排食宿,问寒问暖,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他说:“对革命有功的人,不应该忘记他们。”几乎每年清明他都要去洛阳,祭扫当年牺牲的战友。张明数次去第二故乡沂蒙山和苏北老区,看望老房东和老战友。他到老家北山涧村时,把《钢枪铁笔录》一书的几千元稿费交给了学校。可是,当北山涧村小学用他捐献的资金新建校舍,村民们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时,他却坚决拒绝。

张明一生经历100多次战斗,其中知名的40多次,他负伤16次,其中有15处终身疤痕,他是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十三大代表,中纪委委员,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务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8年7月离职休养。2001年3月16日在南京病逝。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仪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