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联中队:一支战斗在白云山区的抗日武装

2022-08-17 08:56:40 杨秉任 宁治春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 80年前的邹平临池白云山一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响应我党的号召,组成了一支威震白云山区的抗日队伍,以血肉之躯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保卫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支英雄的抗日武装,就是“边联中队”。 

1942年之前的白云山东麓地区,没有成建制的抗日武装,只有零散的抗日活动。而这片地区由于距离日军控制的重要运输通道胶济铁路咫尺之遥,成为日军重点防控地区,这里遭受过数次惨无人道的“扫荡”。在胶济铁路与白云山之间的东台、西台、北台、吕家等村,先后多次被日军纵火毁村,众多无辜群众惨遭杀害。仅在1938年农历二月的一次烧杀抢掠中,东台村的数百间房屋悉数被日军烧毁,23人遭到惨无人道的杀害。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牵制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路段的日军力量,我党领导的清西军分区派出时任某连连长的李治瑞和政工干部王文会,来到白云山脚下的东兑村,发展抗日武装。 

李治瑞,临池东兑村人,1938年加入革命队伍。他回到家乡后,立即开展工作,动员本村青壮年李光丰、王德鸿、李光恩、李光惠、李光照、李光耀、李光华、王德水、李治泉、李光泰、王德萃等11人,于1942年农历6月率先在白云山东麓一带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之后,他又动员、吸收了附近西兑村、梁家村、北园村、大洞村、小洞村、大房村、小房村、吕家村等数十个村庄的群众加入进来。只有31户人家的东兑村,其中29户人家有人加入了抗日队伍。 

在上级党组织和清西军分区的指示下,他们动员合并了在白云山一带活动的一支杂牌队伍,在白云山东麓正式组建了抗日武装“边联中队”。后来,上级党组织又派来富有对敌斗争经验的刘宝英担任指导员,使这支新成立的抗日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边联中队的成立,引起了驻守周村和胶济铁路日军的恐慌,敌人多次组织力量对边联中队进行围剿和打击。边联中队则针锋相对,利用熟悉地形,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拼杀,先后进行了几十次战斗,如南寺村突围战、奔袭临池区公所、大房庄反围剿、南河东闯敌营、北台头端碉堡、吕家庄炸火车、柱子山打伏击、无影山拔据点、古城村碉堡捉俘虏等。 

在胶济铁路沿线驻守的日军面对英勇的边联中队惶惶不可终日,增修了大量防御工事,其中有一个碉堡就建在北河东村,东可以保护铁路,西可以监视、钳制活动在白云山区的边联中队。 

针对这一情况,边联中队经过详细侦查和谋划,利用吕家庄大集时日军必出动巡逻的时机,派兵潜伏进空荡荡的炮楼,然后又在吕家庄一户院子里埋伏了一个班的兵力。待敌军巡逻返回时,边联中队几路伏兵同时开火,仅用了十几分钟便结束了战斗。这场战斗中,我参战士兵无一伤亡,却打垮了敌方一个排的兵力,并将碉堡一把火烧掉。 

这是边联中队战士们创造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面对强敌,边联中队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奋勇杀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45年8月,边联中队奉命并入长山县独立营,后又加入解放军野战部队,走出白云山东麓一带,走向更加广阔的革命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86名临池儿女壮烈牺牲,其中边联中队有十几人献出了生命。 

近年来,临池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有关边联中队资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还多次组织摄影、书画展览,积极宣传边联中队的革命事迹。东兑村在边联中队成立旧址立碑纪念,并成功申报为邹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临池镇的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责任编辑:闫晓亮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