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咱家乡第五讲(长篇连载)

2022-06-19 15:06:42 0

第五讲

 作者/段剑秋

郎、林阻击战失败以后,日军畅行无阻,占领了滨城。国民政府的最后一任县长韩溥,提前四个月逃离县城,因此县城内无有任何抵抗,日军到来以后,城头便插上膏药旗,立即组建伪政府,滨县也就进入日伪时期。官员卖国,土匪四起,杂派丛生,用百姓的话说:“那是大雨后的狗尿苔——旮旮旯旯里树杆子。”日军、皇协军下乡清剿,汉奸队、杂牌土匪,白天是无常,夜间是游鬼,碰上谁敲谁、砸谁。“哎,你怎么打我?”“看着你不顺眼,我愿意打你!”你就赶快掏钱吧,啥话也别说,或赶快赔礼道歉:“小人冒犯,老总海量。”给钱活命,不给钱就绑起来,把你活埋,或是戳井里。混乱,当年的滨县就是这么混乱。如此这般,老百姓的日子有法过呀?那是处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候滨县境内也有国民党的保安部队。滨西有韩兆坤的保安第五旅,滨县与惠民交界有刘景良的保安第二旅,滨南有杜孝先的保安十一团,人马并不少。但是,国民党的保安部队只收款,不抗日,杜孝先还公开投日,当了伪县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虽然有人自发地奋起除奸抗日,但那零零散散的草莽人物只能个人拼杀,抗不住日军、伪军。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民靠我们去组织。反动派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打倒。”抗日是持久战,不组织人民,不发动民众,不打一场人民战争,是打不跑日本鬼子的。谁来组织民众抗日?国民党的县长早就跑了,国民党的保安部队避日、和日,甚至公开投敌。组织民众抗日的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日本鬼子很精明,深知他们真正的对手是中国共产党。他们不理睬国民党的那些这旅那团,却严密防范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党滨县工作委员会是1939年12月建立的,只有刘兴华、张汉三、陈洪锡三人。可是他们工作能量大,引起敌伪的注意,大力追捕。再加叛徒出卖,他们在滨县实在呆不下去,不得不被迫于1940年9月撒离滨县。

滨县工委的撤离,再一次证明:毛泽东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论断无比英明!毛主席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路军在华北就造了一个大党。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以改造。”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内的右倾错误就是放弃武装,空口宣讲民主自由,结果让反动派屠杀无数的革命志士。面对日伪的残酷镇压,你无论如何乔装打扮,只要下乡宣传抗日,敌伪的密探就抓你,你不想被捕被杀,就得赶快跑路,美其名曰“撤离”。1940年9月以后,中共滨县工委已经不存在。因此可以这么说,滨县真正的抗日战争,真正的与敌伪盘旋战斗,是在刘竹溪带领部队进入沾利滨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人员,或说是地下工作人员,是在刘竹溪带队二进沾利滨的时候,跟随着过来的。没有威镇敌胆拿枪的部队做支撑,中国共产党的乡间工作人员不敢进滨县,进来也是站不住脚的。

刘竹溪何许人也?一句话:他是1952年毛泽东发请柬怀仁堂参加国庆招待会的英雄人物。他原名刘庆濂,是滨县抗日的第一批志士。他是滨县杜店区刘六人,距我的老家15里路。刘六,是个人名,也是村名,来历很简单:明朝大移民,刘五、刘六兄弟二人移民至此立村,因为刘六能耐,名气大,村名便叫刘六。黄河三角洲的村庄,多以姓氏、人名为村名。刘竹溪的祖父务农,家境贫寒。其父刘树勋,13岁给人家放牛,做过短工,觉得在家无甚前途,20岁决定外出闯世界,外出从军。他投的是毅军,在姜桂题部下。毅军是清朝的主力陆军,主将是僧格林沁。刘树勋十分聪明,很快便得上司赏识,先后任过师爷,中校副长官,代理河南省杞县县长等职。放牛娃出身的他,能混到这地步,实在不简单!国民革命军北伐,清朝灭亡,刘树勋便果断地回家,经商务农。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呢,因为刘竹溪的成长,受他父亲的影响很大。

 

当代的刘六村

我采访过刘竹溪,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1975年。惠民地区要求各县组织人员采访抗日英雄,写抗日战争的故事。地区布置任务,县里照办,县文化馆派我同梁才文化站站长赵新社前去采访,同时采访的还有沙步阶。那时候刘竹溪已经退休,我们是在扬州军人干休所找到的他。采访很累,回忆往事也很累,我们每天只能采访半天。我们在扬州住了一周时间。

刘竹溪于1920年5月生于北京。记得他对我说过:母亲是满族人。我曾猜想:其父是北洋军的校官,娶的可能是一位格格。刘竹溪是1922年随父母回滨州的,那年他才两岁,刘氏族谱上庆字辈,父给他起名庆濂,参加革命以后改名刘竹溪。父母虽然离京回乡,却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先是送刘竹溪上私塾,后来送他到县城上中学。这就是开明人士与土财主的差别! 

年轻时代的刘竹溪

刘竹溪这样对我说:“回想起来,我是在滨县城的中学里,接受的先进思想的启蒙。有一位教师,对同学们特别好,讲的课也特别好,思想先进,有别于那些长袍大褂的古书先生,我们喜欢听他讲课,课余时间喜欢同他交谈,觉得他的思想新颖。当时,我们不知道中国有共产党,更不知道他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后来一想,他可能是,起码是具有新思想的、主张教育救国的人。”刘竹溪说的有可能,因为山东省第一个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组长、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王尽美,就组织、安排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同学,到鲁北一带从事教育、宣传工作。

县城沦陷之后,县城中学的教师、学生纷纷逃离,学校自然解散。刘竹溪回到老家刘六村,对爹说:“爹,县城让日本鬼子占了,学校散了,我是不会闷在家里当亡国奴的!我想到外头闯一闯。”刘树勋一阵沉思,说:“闯是该闯……就是……你年纪太小。”刘竹溪说:“爹,我都18岁了,不小。你不也是穷不过去,闯出来的?为人不闯,不知天多么高,地多么宽,世界多么大。我得像你一样,出去见见大世面。国家这么大,不信都像县长韩溥那样,一窝熊蛋!”刘树勋又想一阵,说:“快过年了。过了年再走,也不迟。”这倒是实。中国人过年人人回家,不好外出。过年以后,刘竹溪起身南下。

南下到哪里?从刘六村向南走,张肖堂渡口最近。那年月山东境内的黄河上,只有一条洛口铁路大桥,是德国人建的,洛口以下没有任何桥梁,过河一律坐渡船。大渡口有大度船,小渡口有小渡船;大渡船能渡马拉大车,小渡船能坐三五人、十几人,一人牵头牛也能乘船过河,只要牛老实。张肖堂渡口是中等渡口,过去河就是通往博昌桥的大道。博昌桥是小青河上的一座拱形石桥,桥南桥北的人两个口音。过博昌桥再往南走,就到临淄地面。每到一地,刘竹溪便小心地打问:“这里有没有抗日的队伍。”他要走父亲当年投军的路。在博昌地面没有问到什么结果,来到临淄地面再问。店家回答令他兴奋:“有。李人凤就召人抗日。”刘竹溪忙问:“他在哪里?”店主道:“听说是在莱子河一带。”

刘竹溪在县中学学习的时候,就听到“李人凤”的大名。原来,李人凤是临淄人,与滨县只隔博兴县城。他1929年在山东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受马千里的影响,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因此在年青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七七”事变,抗战爆发,他回到临淄,同李曦晨一起组建“青年学生抗日志原军训练团”,树起抗日大旗。刘竹溪闻讯,十分高兴,问清楚地点,立即前去莱子河。投奔李人凤之后,他还勇跃报名,参加了一次路途伏击战。刘竹溪向我介绍说:“这次伏击,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批青年学生是初次打枪,也是初次与日军交手。我们带了两枝枪,一支打响,另支没打响,打响了也没有打着鬼子;可是,日本鬼子一听枪响,知道有人伏击,立即调头就跑,枪也没有顾得回放。从此以后,我们再不迷信日军那吹得神乎其神的武士道,知道日本兵也怕死。再上战场,我们也就大了胆儿。”

实话实说,刘竹溪对我们介绍他的经历,没有半点的夸大其词。他说,这个“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练团”,在山东省影响极大,在全国也有影响,但很快便产生分化。谁都知道:青年学生个个是人才,不是那种山大王的小喽罗,草包肚子,只会呼喝。这些人肚子里有文化水,脑袋里有拐古,十分引人眼珠。军力的强弱,一是武器,二是人才,孙子兵法文盲老粗难学得!“训练团”创建人之一李曦晨,是中国共产党员,要把这支青年学生部队带向共产党这边;国民党人也很快派人加入,要把这支部队拉入国民党的队伍。当时,李人凤是无党派人士,也便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这种争夺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后来几乎发生火并。

李人凤虽然是无党派人士,却参加过“反帝大同盟”的左翼作家联盟,深知帝国主义的反动。他了解蒋介石的背景与主张,而且从身边的那些国民党人看到,这伙人作风不正,行为不端。尤其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兵败,是因为主和派战上风,主战派白牺牲,把北京、天津让给日军,主力却撤向山西去“防共”。他们根本不是铁心抗日,里边有好多好多的投机分子!当做出这种判断之后,李人凤毅然率领“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练团”加入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被任命为第三支队十团团长。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竹溪是学生抗日志愿军集训团中的积极分子,也是这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当年,中学生比现在的研究生都宝贵,革命队伍获得这么些奋勇抗日的宝贵人才,了得?一个个被视为掌上明珠。经过集训的这批青年学生,很快便分配到各个部队,成为部队里的骨干力量。刘竹溪先后被分配到临淄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六中队任司务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十团二营六连任司务长、十团二营任军需员、十团司令部任秘书、三旅一团三营任政治教导员、清河军区直属团四营任政治教导员。

一个青年学生,就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这里需要插个小曲:1938年秋,刘树勋奔临淄,看望从军的儿子,同李人凤、李曦晨好一番交谈。从这里,他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回到家后,也让次子刘庆泗、侄子刘庆溥参加了八路军,并以伪乡长的身份,先后七次接待过八路军的敌工干部,并为其穿针引线,策反、争取伪军政人员。1945年6月解放滨城,以耿兴盛为首的600名伪军反正,他起过重要作用。1944年,由于敌特告密,他被日军逮捕,关押一月,我方通过多种关系营救,后被取保释放。为了支前,他献出500斤棉花,6000斤粮食,50根圆木做电线杆。他先后被选为滨县参议会参议员、滨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当然,以上说的皆是后事。且说这一天,团政委孙正派人把刘竹溪叫到团部,说:“竹溪同志,有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想交给你。”

这正是:

好的木材当大梁,好钢用到刀刃上。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传统文化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