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咱家乡第二讲(长篇连载)

2022-06-19 13:06:39 0

第二讲

 作者/段剑秋

诸位,咱们上一讲说的,是滨县抗日战争第一枪、郎中何林家坊阻击战打响之前,山东战场的大局势。此时,在滨县黄河河段驻防的部队,长官名叫刘耀庭。刘耀庭是个什么人物?他是韩复榘的一员干将,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干将。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刘耀庭虽然带兵,但他不属于军、师、旅、团,而是韩复榘的特别侦探大队的要员。侦察兵,这是军、师、旅、团都有的建制,是部队作战的需要,每次开战之前需要侦察。刘耀庭这这支部队在侦探前面加上“特别”二字,说明它担负的不是一般侦察任务,而是特别的侦探任务。这特别的侦探任务是什么呢?没有任何资料介绍,因为这是韩复榘亲手掌管的秘密,是他亲手掌控的一伙人。在韩复榘的有关资料上,只出现过一次“刘耀庭”,说韩复榘曾派刘耀庭同刘黑七的教官刘徐一龙,一起潜往天津,刺杀隐藏在天津、全国闻名、震惊数省、挖过韩复榘祖坟的大匪首刘黑七。从这一信息上,我们足以看得出三点:1,刘耀庭不仅得韩复榘赏识,而且与韩复榘关系非同一般,不然不会派他担当远程刺杀重任;2,刘耀庭身法手段非凡,枪法非凡,机敏度非凡,不然,他不能担当如此重任;3,也由此可见,韩复榘的这个特别侦探大队,不仅是军事方面的侦探,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

此时,刘耀庭部的驻防,就在滨县的五区。滨县的五区在哪里?是现在的黄河南面,小营、旧镇、高青县的赵店这部分。那时候是没有黄河大桥的,也没有现在的黄河浮桥,只有几个小渡口,船也不大,河两岸的乡民来往,多坐那种小漂悠船。小漂悠船有个吓人的外号,名叫“小鬼欢喜。”意思是说,这种船太小,到黄河中流的大浪里,三晃两晃就会翻,小鬼毫不费力就能抓到淹死的人。正因如此,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大军到达黄河南岸,就没有敢过河,只怕过去容易回来难。若不,黄河怎有天险之说呢?再退回10年前的1937年,过黄河更不容易,因此韩复榘派他的嫡系刘耀庭,扼守这一段黄河堤岸,抗拒日军。

 

现在的张肖堂渡口浮桥

特别侦探大队的人,自然消息灵通,刘耀庭及时得知日军进犯的情报。在此,我特别要说的是:当时的中国虽然军阀体系多,相互之间狗撕猫咬,面对日军侵华,烧杀奸淫,却是同仇敌忾。尤其是中下层军官与士兵,大部分具有昂然的民族正义,不惜用生命与鲜血捍卫民族尊严!刘耀庭探得日军的行军路线,便果断地下达命令,令朱世勤率领五十名士兵,北渡黄河,来至林家坊驻防,截击日寇南下占领滨县城。

县城,县城,一县之首府,县府衙门重地。朱世勤率队北渡黄河,驻防林家坊的时候,滨县县城是什么情形?说来让人闻之悲愤:此时此刻的滨县县城的县府衙门,全部厅室空空。为什么呢,因为芦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下令,令拼死抵抗日军的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后撒,北京失守。这对部队士气影响太大!北京失守之后,日军快速南下,9月便过沧州,一路直奔德州,另一路直奔黄河三角洲。面对气焰嚣张的日军,最害怕的是国民政府的那些官员。乡间百姓纷纷起来保家卫国,张口“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可是,有既得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官员们,有三妻四妾的司令们,舍得开聚敛的那些钱财吗,舍得开那些美人吗,为国战死以后,那些钱财、美女不就变成别人的了吗?平时里还挺脸凹肚装得人模人样呢,这时候本质暴露:吓——,还是别想国家吧,别想民族吧,别想这片地面的百姓吧,保自己的钱财、家室要紧!于是,他们逃跑的逃跑,变节投敌的变节投敌。这是一条历代不变的教训:外敌入侵,中国最大的隐患不在民间,而在官场。真想投敌叛国的,是那些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贪官们。

此刻,国民党惠民专区的专员兼保安司令赵仁泉,就是这么个玩艺。日本鬼子还没到达惠民县城,它便闻风而逃。消息传到滨县,县城的长官能不着慌吗,赶忙指派政务警察局:“哎,你们派个人,去城西探探,日本鬼子到底到哪里了?”那时候不是信息革命后的当代,县与县之间只有一趟电话线杆子,战争一起早就断线。再说,那赵专员兼司令逃跑是偷偷逃跑,连身边的官员都不通知,哪能给下属县的长官送信?日本鬼子到了哪里,更不会电话告诉你,所以驻在滨县的长官只能派人打探。长官发令,政务警察局长立即派人前去。派谁?当然是派精明能干的人。政务警察局长派的这人姓司,真名叫得不响,外号特响,人们叫他“司马懿”,《三国演义》上的著名人物。想必他是个多智多谋的人。至于他能不能把智谋用到大处,无人知晓,人们只觉得他小心眼子拐拐古古。这“司马懿”听得指派,急急忙忙出衙门,从西街跑出西城门,穿过那长长的、有凤凰尾之称的西关长街,走不多远猛听得头顶 “嗡嗡”响,便飞步回城报告:“日本鬼子的汽车来了!”全城顿时大乱!后来证实,日本鬼子的汽车没有来,他头顶上的“嗡嗡”声,是风吹电杆子上的电话线。

有人说:“你老段是在写小说吧,有这么玄吗?”我说不是写小说,王统基老先生有一篇“追忆滨县沦陷前后”的文章,名叫《魍魉世界》,刊于《滨城文史资料》第五集,就是这么写的。王统基何许人也?他是滨州古城北街人,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初期任滨县县委宣传干事、宣传队长、县政府民政科股长、民站站长、县法院刑事审判员、法庭审判员等职,1976年退休。他对滨县县城的事情特别熟悉,在《滨县文史资料》中,有许多他的回忆录。他退休多年以后,我跑到滨城北街他的家中采访过他,高个,细条,身体偏瘦,但记忆特好。我采访他,是为研究滨城寺庙、庙会而去的,同时也采访了一些其他史料。我采访时,他早就退休,就住在滨县城北街,从十字街向北走几十步,路西的一座砖瓦房内。他身体欠佳,我怕累着他,只采访了半天,便回市区。可惜,当我再去采访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不由得让我感慨万端:史料的征集刻不容缓,晚一步就会沉入泥土!

咱再说此时的县城,县长是谁?有人说是张儒玉。其实不是张儒玉。为什么有人说是张儒玉呢?因为他从民国二十三年来滨县上任之后,禁烟缉毒、擒拿土匪、治地痞流氓,故事很多,广在城乡流传,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听我的同班同学说过他的故事。其实,他的政绩不仅是城乡流传的小故事,主要的是在于办学、修水利。他是怎么到滨县来当县长的?是梁漱溟为抓乡村建设试点,要求韩复榘调他到滨县的。来到滨县,他禁烟缉毒抓匪治痞的同时,大抓滨县的乡村办学,在张肖堂搞虹吸管引黄灌溉工程,开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先例。这是了不起的功绩!他是1937年7月调离的。“七七”事变以后因何调离,其中原委外人不知,但确实是“奉命调离”。城乡民众不知他为何调离,以为他还在滨县任职,其实这时候韩复榘又派来一名新县长,名叫韩溥。韩溥的来历,本地没有史料记载,吕宪章整理的《滨县大事记》上,只有这么一段话:“八月,县长韩溥到职。”

惠民专员兼保安司令赵仁泉闻风而逃,新任县长韩溥岂能守城抗日?于是,他立即逃至黄河南岸滨县五区的说约李村。为什么选在说约李村?因为这里挨近刘耀庭的驻防军营。县长住下,这里便成为临时县府所在地,且美其曰:“本县长没有离开滨县,不算脱逃。”这就是当年国民政府的县长,多么狡诈的一副嘴脸!战争年代他这等狡诈,如果没有战争,他一定是位能言善变的贪腐高手!

面对强敌侵华,国民政府的地方官员的嘴脸各式各样。可是,奉命前来阻敌的战士,来到林家坊之后,立即察看地形。朱世勤带来的这 50人,是两个排,而且还是个加强排。这算什么编制?他本人又是何等的军衔?无有史料可查。也许,韩复榘的“特别侦探大队”的编制,原本就不同于正规军的班、排、连、营、团,它自成系统,根本不让外人猜透“特别侦探大队”的内部编制。因此,咱们也无须费那脑筋猜测。朱世勤率队乘船北渡黄河、到达林家坊的,确实是50名战斗人员。

当年石桥的地址

朱世勤率领50名士兵驻扎以后,立即与附近村庄的村长联系,集合村民与士兵一起,在徒骇河两岸各挖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战壕。这里说的“两岸”,是上讲说的那种河中河、沟中沟的两岸,因为此时已经入冬,徒骇河中水不大,河面不宽,如果不挖深沟宽壕,即便敌人的军车从沟中沟中开过不来,人也能过得来。这两条深沟是十二八日挖成的,农家历是十一月初六。是夜,朱世勤又派人炸毁了那座石桥,切断了这条两县之间的大通道。然后,他们便在林家坊这边挖掩体,修工事,选战位。他们带来三挺轻机枪,两千发机枪弹,三门迫击炮,十六发炮弹 ,选好安放机枪、炮位的位置。位置选的好,才能充分发挥机枪、小炮的杀伤力。由此可见,韩复榘的特别侦探大队,绝非一般的建制,绝非只做侦探使用。炸药、小炮、机枪,一般的建制连队也没有,何况这么一小队人?可见他们能随时执行特殊任务。

一切准备妥当,放好哨兵,单等日本鬼子到来。10天以后,十二月十九日,日头三竿高的时候,西北方传来呜呜声。桥头的哨兵还没有看到目标,郎中何村房顶上的农家人,便朝桥头的哨兵大声呼喊:“来了——,来了——,日本鬼子来了。三辆鬼车!”

这正是:

挖下陷阱安好箭,只能豺狼上前来。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传统文化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