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滨州|滨州历史文化脉络主框架基本成型

2021-12-28 10:58:22 记者 王光磊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专家学者商讨推进《滨州通史》编纂。

盛世修史,学史养志。

《邹平通史》《博兴通史》已经出版,《阳信通史》《惠民通史》付梓开印,《无棣通史》《沾化通史》初稿已成,《滨城通史》准备启动,加之此前已出版的《滨州通史》《滨州区域文化通览》,以系列地方史志为基础,滨州历史文化脉络主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这是滨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滨州广大历史文化工作者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积极创新、力争上游,大力挖掘区域文化中的资源优势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滨州历史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兴盛的新阶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最后一张拼图即将拼接,历史文化脉络主框架基本成型,站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上,有必要回顾来时路的艰辛种种,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跋涉中的忘我付出,登高远望,昂首奋进新征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编辑了大量成系列的文史资料

近年来,滨州各县区史志编纂成果接连奏凯,这背后凝结着滨州广大历史文化工作者的接续努力。

修史不是简单地对现成资料的分纲列目堆砌,首先需要进行文史资料的大量积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滨州历史文化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编辑了大量成系列的文史资料,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口述等方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滨州文史领域著述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由各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文史资料概况如下:

《惠民文史资料》,自1981年12月出版第一辑以来,至1999年共出版九辑。2003年出版的第十辑以孙子故里文化为主。文史资料在编辑的后期,逐渐以专辑为主。

《滨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于1984年12月,共出版三辑,后改为《滨城文史资料》,共出版五辑。

《阳信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于1986年5月,至2000年,共出版五辑。

《无棣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于1988年4月,至2000年,共出版三辑。

《沾化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于1987年3月,至2000年,共出版五辑。

《邹平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出版于1984年7月,至2001年,共出版十辑。

《滨州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于1986年10月,至2000年,共出版五辑。

在各县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文史资料的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分别编纂了本部门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专业性强、数据可靠,为进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此外,各地党史研究部门编辑的红色系列,如《红色阳信》等;各地档案馆编辑的口述史访谈录系列,如阳信县编辑的《老兵访谈录》等;各县市政协编辑的文化遗产系列书籍等;各地文化部门编辑的乡土资料和民俗资料,如《滨州乡土读物》《滨州地理》《滨州剪纸民俗》等都是重要的通史编纂素材。

21世纪初学术研究纵横开拓,历史文化研究跃上新台阶

进入21世纪,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自觉投身文化创新事业,开拓滨州历史文化研究崭新领域,攀登历史文化研究新高峰,成绩斐然。

《滨州文史资料》改版升级,改名为《滨州文史》,在内容选择和编辑上精益求精,纸张、装帧设计等也令人耳目一新。

2007年—2009年,在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的组织下,以“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先后编著出版了《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考略》《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研究》《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论坛》,即“滨州地域文化研究三部曲”,研究成果先后荣获首届泰山文艺奖、省社科奖;2010年组织评选“滨州新八景”,并组织出版《滨州八景诗文通览》《滨州文史集萃》,走在全省各地市前列,被有关领导点赞:“滨州新八景,山东第一家”。

2010年至2013年,积极组织编著《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八卷本),受到中央文史馆和国务院参事室表彰奖励。李象润受邀参加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地域文化研讨会并作典型发言,介绍组织和带领滨州文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工作的经验。

四卷本《滨州通史》的出版,标志着滨州历史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在李象润的组织带领下,2011年至2017年,积六年之功,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编著出版了《滨州通史》。《滨州通史》的出版,对地域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史学界认可与赞扬,2018年荣获省历史学会创新成果一等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央文史馆长袁行霈教授评价,该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说,在地域文化研究上,滨州历史文化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为了与主流学界加强对话交流,提升滨州历史文化研究层次与深度,李象润积极联系学术界泰斗,请他们给予指导。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两位先生生前多次赞扬滨州在开拓齐文化、薄姑地域文化等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纵横》《文史知识》《齐鲁文史》《海岱学刊》《春秋》《管子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有关滨州文化和历史研究论文50余篇。

2020年12月,由著名学者钱理群领衔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持编撰的“发展视野中的贵州城市记录系列丛书”第一部——《安顺城记》首发式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在《安顺城记》序言中,钱理群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研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尤其对“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建构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等做法给予了赞扬与期望。《安顺城记》总纂杜应国先生说:“《滨州通史》大手笔,皇皇巨著,令人敬佩!”这对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极大鼓舞,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

滨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是过去,更着眼于未来,为子孙后代了解滨州历史文化,认识脚下的土地,提供基础性的历史文本。

以《滨州通史》出版为契机,积极推动各县市区通史的编纂,搭建滨州历史文化主要框架

《滨州通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凡150余万字,全面记述了滨州自史前文明以来7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滨州历史上的首部通史,填补了滨州没有通史的历史文化空白,对文化滨州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据了解,《滨州通史》的编纂,于2011年开始酝酿,2012年5月5日正式启动,2013年8月完成初稿,2017年9月正式出版,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滨州通史》概述了滨州自洪荒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全稿采取通纪、典志、人物相结合的记述方式,以创新性思维搭建起滨州历史的脉络框架,这在滨州的历史著述中尚属首创。

在《滨州通史》编写过程中,该书编委及编审共召开编委会议30余次,形成10余万字的会议纪要,在充分保证所用史料翔实可靠的同时,力争“走出滨州看滨州”,以期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梳理滨州历史。这一工程的完工,在全国地级市中开辟了区域文化研究的新路径,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有专家认为:滨州树立了我国地方史编著的学术和精神的新标杆。

《滨州区域文化通览》也已出版。《通览》共八卷,包括各县市区分卷,2012年5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0多万字,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自然等各个维度反映滨州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

四卷本《滨州通史》和八卷本《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共同构建起了滨州文史研究的“四梁八柱”。

基于“建构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想法,秉承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滨州历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积极推动各县市区通史的编纂,目标是编辑《滨州通史集成》共20卷的内容,搭建起滨州历史文化主要框架。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出精品出力作,重点推进各县市区通史编纂工作,2019年7月12日,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年会暨《博兴通史》编纂交流会在博兴县政务中心召开,来自各县市区的文史代表参加会议。《博兴通史》学术主编李沈阳、张基地分别就资料征集和考证、人员分工、编写体例创新等具体问题作了汇报交流。2020年5月10日,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博兴通史》专家审稿会在博兴召开,对《博兴通史》编纂的具体问题再次进行交流探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博兴通史》对博兴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做了比较全面的勾勒,资料丰富、结构合理,并就《博兴通史》的思想体系、结构设计、史料运用及写作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

为建构夯实滨州“文化自信”的文史大厦,一群活跃在史学一线的专业工作者呕心沥血、几易其稿,历时三载编纂出《博兴通史》,形成60万字初稿,提交论稿会。他们摒弃陈旧、单一的历史观,引入新理念新观点,并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动相互关照、联接,让历史发展演进脉络更加有血有肉。

以《博兴通史》的编纂为起点,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奋力建构滨州地方文化的“通史矩阵”。随后,《阳信通史》《惠民通史》《无棣通史》《沾化通史》等编纂交流会相继召开。

其中,《阳信通史》的编纂在我市黄河以北县区开了一个好头,填补了阳信县没有通史的历史文化空白。《阳信通史》采取通纪、典志、人物传记相结合方式,全面记述了阳信自远古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将对阳信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象润表示,地方通史编纂要紧扣地方历史发展中的时间要素和内容要素,做到时间上贯通古今、内容上包罗诸相。县区通史编纂更要“跳”出县区层面,写出地区特色,以古鉴今。滨州学院教授、《博兴通史》主编李沈阳表示,地方通史研究工作纷繁复杂,理清历史脉络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有裨益,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在各县市通史编纂过程中,滨州历史文化工作者力求实现几个突破:首先在内容上要新,要深。“新”指的是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挖掘充实新材料、新史料;“深”指的是要扎根滨州本地历史文化,深入联系地方社会和基层,不能泛泛而谈大的历史背景,就是要深化地域特色。其次在形式上要创新。地方通史的编纂容易千篇一律,要打破这一传统,根据内容确定形式,不再面面俱到,所以体例、分类、附录等方面均与其他通史不一样。第三,组织撰写班子、完成撰写内容的形式要新。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人员参与其中;通过商业外包的形式进行撰写,签订合同,权、责、利清晰明确,提高工作效率,以利于高质量完成系列地方通史的撰写。

如今,滨州人自己的通史矩阵正在形成,这将是滨州地方文化知识谱系中最亮丽的锦绣篇章。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这就是山东·滨州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