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滨州党史实录⑤改革开放:以思想解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

2021-07-23 08:52:08 记者 周昆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2021年7月23日滨州日报4-5版。

滨州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发展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滨州各级党组织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带领全市人民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滨州迅速由多灾多难的鲁北三区之一,崛起为黄河三角洲的新兴城市。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市迅速破除陈旧过时的生产关系,解放被压抑已久的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体现在数字上,滨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6亿元攀升至2012年的约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突破150亿元。与实体经济发展同步,滨州的居民收入、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也以看得见的速度日新月异。

滨州农村改革起步早、改革试验范围大

如今,大家熟知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发源地,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滨州农村改革起步也比较早、改革试验范围还要大。

穷则思变,越是穷的地方,改革求变的欲望就越强烈。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吃了几十年“返销粮”的滨州更是如此。为了带领群众摆脱挨饿吃苦的日子,滨州多个地方的党员干部冲破传统观念、思维惯性等束缚,以敢为人先、不计个人得失的气魄和胆识,悄然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试验。

1977年,惠民地区高青县花沟公社个别生产队便把地瓜、谷子等作物分户种植、管理和收获,实行形式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包产到户的办法,群众拍手欢迎,在附近村庄引起了轰动。

1978年上半年,滨县单寺公社(今滨城区秦皇台乡),在公社书记的主持下开始搞“包产到组”试验。包产到组,多劳多得,一下子调动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有的社员天一亮就悄悄地下地干活了。1979年春天,单寺公社在侯南村和朱家村又悄悄地开始了“包产到户”试验。社员积极性更加高涨,很多人把家里用了多年的土炕扒了当肥料。当年,两个试点村的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

生产关系的调整,释放出的生产力超乎人们的想象。至1983年底,全区包干到户的单位达99.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基本稳固下来。也就是这一年,随着“大包干”普遍推行,粮食连年丰产丰收,滨州彻底告别了靠“返销粮”吃救济的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滨州农村甚至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的问题。滨州从一个吃救济粮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市,成为京津等大城市的粮仓、果园、“菜篮子”。

如果说“大包干”鼓起的是农民的“粮袋子”,那么,发展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鼓起的则是农民的“钱袋子”。

1979年,惠民地委、行署发出《关于认真贯彻省社队企业工作会议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各个部门下决心改变单一抓农业的做法,走农工副综合发展的路子。这个通知的贯彻落实,为工副业生产和社队企业的加速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83年底,全区社队企业达2438处,从业人员55625人,完成总产值15276万元、利润2472万元,上缴税金720万元。

20世纪80年代的支柱产业——渤海化肥厂。

1984年7月7日,惠民地委、行署召开全区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要求乡、镇、村、联户和家庭个人一齐上,发展乡镇企业。当年,惠民地区成立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并在乡镇企业内部实行“一包三改”。这次改革,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乡镇企业发展后劲。惠民地区乡镇企业由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新的经济联合体和个体企业应运而生。

1986年,滨州市区建立起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新兴市场。

1991年5月,惠民地委、行署专门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充分强调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农村经济要发展,发展乡镇企业是必由之路;工业经济要壮大,发展乡镇企业是希望所在;财政经济要好转,发展乡镇企业是重要保证。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构滨州经济版图的有生力量。至2000年底,全地区乡镇企业达14.32万处,从业人员60.98万人;涌现出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企业109家,过亿元企业17家;专业乡镇12个,专业村355个,地级以上园区46个;形成渔网、渔粉、不锈钢制品、厨房设备、苇帘、化纤、绳网、地毯、家具、帆布、明胶、丰年虫卵等优势行业。早在1992年,博兴县寨郝村就成为鲁北第一个亿元村。而轰动全国的“兴福现象”,则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

国企改革,为滨州今天的工业经济版图勾勒出基础轮廓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在滨州大地上星火燎原,硕果累累。城市里的国企改革,也在思想解放的助推下迈开脚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滨州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国家很少在这里摆布工业项目。到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不到4亿元,利税不到5000万元。“工业落后”这顶帽子压得滨州人民长期喘不过气来。计划经济年代,政府部门对企业生产计划统一下达,原材料统一调拨,产品统一购销,财政统一收支,人事统一管理的“五统一”,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20世纪80年代的支柱产业——北镇柴油机厂。

针对滨州实际,1984年至1991年,地委、行署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重点推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活力不断激活,推动工业经济快速起步。

1985年开始,地委、行署开始开展企业承包经营试点。“包字进城”,借鉴农村“大包干”思路,将“交上国家的,留下企业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经营模式移植到企业。

20世纪80年代的支柱产业——滨州造纸厂。

1988年4月,全区企业承包工作会议召开,地委明确要求,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认真贯彻“配套、完善、深化、发展”方针。会后,全区企业承包工作进入了比较规范的阶段。当年,全区97%以上的企业进行了第一轮承包。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放权让利等一系列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为全区工业企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普及实施,全区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公有制经济强有力的补充。

20世纪80年代的支柱产业——滨州国棉一厂。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这一年,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一产为主的“农业主导”迈入“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25.2:46.1:28.7”,实现了“二三一”型的历史性转折。1991年到2002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4.7%、24.3%。到2002年,滨州全部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96.9亿元,是1978年的124.6倍。

各级党委主导的改革,实现了滨州工业企业发展层次、发展质量的提升。改革中涌现出张忠正、张士平、杨本贞、张可信等一批当时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新型企业家。而滨州活塞厂、鲁北化工厂、滨州印染厂等企业的成长,也为滨州日后的工业经济版图勾勒出基础轮廓。

一轮又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为滨州的大发展、大跨越输送新思维、源动力

回顾滨州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发现一条“铁律”:每一个现实改革受困、发展停滞难行的阶段,各级党委都会高举解放思想这面大旗,用改革的手段化解前行道路上的风雨险阻。

经济社会欠发达,根子是思想欠发达。而改革,最难的是刀刃向内,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各级党委政府自上而下以自我“革命”为目标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搞了一轮又一轮,与旧思想斗,与旧观念斗,与旧习惯斗。解放思想大讨论成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撒手锏、开山斧,推进各项改革的先手棋,为滨州的大发展、大跨越输送新思维、源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下半年起,滨州(统称)先后专门组织发起了十余次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其中比较重要的如下:

1978年10月30日,中共惠民地委宣传部发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通知,在全区党政机关、文化教育系统开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讨论。

1998年8月6日,滨州地委主要领导致信《滨州日报》,倡议在全区开展“学理论兴滨隆中对”活动,发动各界有识之士为加快滨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2000年11月29日,地委扩大会议召开,专题研究《滨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追赶战略”的概念。

2003年5月3日,市委印发《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见行动,更新观念促发展”大讨论的通知》,决定从5月开始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见行动,更新观念促发展”大讨论活动。

2004年7月1日,全市“解放思想见行动,破‘空’排‘难’快发展”大讨论会议召开,决定利用7、8、9三个月时间,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2007年3月12日,全市召开“转变作风清廉实干,创新观念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

2008年7月15日,全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市委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一次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新实干,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2010年3月9日,全市召开以“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我们怎么干”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

2012年3月7日,全市召开“两区开发创先争优,追赶超越加快转型”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议。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从惠民地委,到滨州地委,再到滨州市委,历届党委发起持续深入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分别针对滨州不同发展时期的实际,查问题想办法,不走形式,求实效、求结果,带领滨州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部渤海湾畔自强不息、攻坚克难、赶超跨越的壮丽史诗。

从“追赶战略”到“赶超战略”,滨州各项经济指标快速提升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以【2000】59号函批复山东省,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这一年,滨州正式全面实施“追赶战略”,将“十五”时期明确为追赶并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2003年4月,中共滨州市委第六次代表大会进而确定,经过五年努力,完成由“追赶战略”向“赶超战略”的转变,建设“市强民富、碧水绿荫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

2000年12月16日,地级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纪委正式成立。

目标就是旗帜。从“追赶”到“赶超”,对全市各界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激发起全市人民改变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创业热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效益好、速度快、后劲足、变化大的良好态势。滨州各项经济指标进入一个迅猛的追赶超越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三位。其中2004年,滨州市实现GDP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列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增长37%,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亿元,增长44%,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近1600亿元,人均水平跃升至全省第7位;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人均水平全省第8位。追赶的目标初步实现。

2013年10月13日, 首艘万吨货轮在滨州港缓缓停靠。

工业方面,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从增粗拉长产业链条入手,狠抓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散、小、弱的状况,加快构筑“高峰”与“群山”交相辉映的产业格局。滨州工业全面追赶和超越,逐步形成了以十大产业链发展为载体,纺织、化工、农副食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魏桥创业、滨化集团、滨州活塞等一批重点企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前列,大量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扩张着“滨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滨州发展的主引擎。

农业方面,在全面深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做大涉农产业的基础上,滨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将统筹协调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抓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走出一条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路子。2008年,滨州市委、市政府以生态水系构建为突破口和总抓手实施“林水会战”,在全市9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水系生态、绿色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工程,全力推进“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开启了以生态优化引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林水会战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构筑起“路为骨、水为魂、林为韵、林水相宜,产业兴旺”的农业生态体系,不仅实现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巨变,更在根本上优化了滨州农业生产条件、产业布局,在深层次上引发了城乡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成为滨州又一块闪亮的城市品牌。

2006年12月30日,滨州公铁大桥通车。

城市建设方面,2002年,以西区开发为肇始,市委、市政府展开轰轰烈烈的“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建设,搭建起现代滨州城市大框架。198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县级滨州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滨州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然而城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长期制约滨州的城市发展。“四环五海”集对外交通、蓄水排涝、绿色生态与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为滨州奠定了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基调。随着这项工程的持续推进,“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不仅显著升级了城市功能、人居环境,而且作为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名片,提升了滨州的知名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无限生机。这一阶段,滨州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通用机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相继开工乃至营运,显著提升了滨州的城市承载能力。2013年,滨州城镇化率达到了51.2%,滨州正式告别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滨州改革开放历程,充分验证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一届届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心论证设计滨州特色的发展规划,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砥砺奋斗,将一个个规划蓝图变为最美好的现实。一路高歌猛进,滨州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针,创造出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一路硕果累累,滨州人民振奋了精神,找到了自信,孕育滨州宽宏博大、永争一流的城市气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滨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1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次公布全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在十大幸福感城市排名中,滨州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五。

大事记

1979年3月,地委加快农业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至本月,全区半数以上的农村生产队实行了定额计酬办法。

1980年1月12日,地委、行署制定加快农业发展的10项农业政策、农村经济政策和增产措施,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1980年10月中旬,全区农村普遍实行生产责任制,主要有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工包产、联产计酬两大类。

1981年5月13日至18日,地委召开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研究讨论发展多种经营问题。

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滨州市(县级),辖原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公社及蔡寨公社的朱全管区。

1982年11月10日,惠民地区垦利、利津县及广饶、沾化、博兴县一部划归新成立的东营市。

1983年8月30日,惠民地区桓台县划归淄博市,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1984年4月7日,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工作会议,要求开创商品生产新局面。

1984年7月7日,全区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乡、镇、村、队联户和家庭企业齐发展。

1985年3月,全区广泛学习宣传中央1985年1号文件,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开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986年5月19日至22日,全区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增粮保棉,扩大经济田,林牧副渔再突破,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大发展。

1987年2月25日,惠民地区滨县撤销,原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

1987年8月19日至21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提出坚持改革创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

1988年4月15日至17日,地委召开全区企业承包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9年12月,惠民地区高青县划归淄博市。至此,惠民地区辖滨州市及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县。

1990年7月18日,全国政协视察团来惠民地区,指导黄河三角洲的利用和开发工作。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山东视察工作期间,为惠民地区题词“发扬革命传统,振兴惠民经济”。

1992年2月15日,全区六县一市被国家划入黄河三角洲开发范围。

1993年8月20日,全区乡镇企业强乡镇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实施“强强战略”。

1994年11月7日至9日,地委、行署在博兴县召开“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

1995年2月11日至13日,地委、行署与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联合召开“滨印现象”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讨会。

1996年8月26日,地委、行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倾斜政策。

1997年8月7日,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保障线标准农村每两年、城镇每一年做一次调整。

1998年4月23日,全区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召开,动员掀起二次创业新高潮。

1999年3月29日,地委在全区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部署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至2000年5月全区“三讲”教育全部结束。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组建滨城区。

2000年11月29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实施“追赶战略”。

2001年1月16日,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举行,宣布地级滨州市正式成立,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滨州市人民政府、政协滨州市委员会揭牌。

2002年4月29日,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滨州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2003年3月28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滨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决定》。

2003年4月9日至12日,中共滨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是地级滨州市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2003年5月16日,“四环五海”建设全面开工动员大会召开。

2004年5月11日,市委六届五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滨州市委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滨州的决定》。

2005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滨州视察。

2006年10月27日,市委六届十三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滨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打造系统“九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

2007年6月16日至17日,“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滨州现象’高层理论研讨会”在滨州举行。

2008年3月12日,全市春季林水会战现场会召开。全市由此展开十年“林水会战”。

2008年7月9日,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新实干,科学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决定》。

2008年12月29日,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滨州市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建设。

2009年3月2日,全市工业调整振兴大会召开,要求把工业兴市作为第一战略。

200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魏桥创业集团视察。

2009年9月2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

2009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滨州视察。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全域纳入规划范围。

2010年11月2日,市政府印发《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县纳入规划范围。

2012年2月1日至4日,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2012年11月28日至29日,市委八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滨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的决议》。

策划:李志武

顾问:张文 赵利华

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 滨州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