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沾化区泊头镇西吕村吕友民的“个人工作室”,一张长形书桌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印章,屋内的桌子上落满了各种书籍、宣纸及毛笔、砚台,这里同时也是他的家。吕友民正坐在桌前,手拿着篆刻刀,正聚精会神地在大拇指甲大小的印石上刻字,正刀、冲刀、埋刀,手中的刻刀灵活游走在方寸之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一方印章用他的神刀变成了一件时效性极强的艺术品。
1971年出生的吕友民,自小喜欢书法,为了省钱平时蘸着兑水的蓝墨水自己练字,后来又对集市上刻章的艺人特别感兴趣,每次跟着父母去赶集,都会在刻章的摊位前看上很久。从那时起,与生俱来的对篆刻的痴迷和追求,几十年来一刻也没放松过。
1990年,19岁的吕友民在河北邢台当兵,因他自小练习书法,写的一手好字,部队里需要抄材料、出黑板报的活非他莫属。94年,吕友民来到青岛北海舰队航保仓库服役期间,偶然的机会得知青岛齐鲁书画篆刻研修学校招生公告,天生喜欢篆刻的他马上报上了名,师从中国书协会员于宁,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学习篆刻知识,从此开启了他的篆刻艺术之路。
“篆刻,篆而后刻。作为一门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篆刻上,有‘刀三墨七’的说法,篆写印稿的功夫占七分,刀法功夫则占三分。老师说过,要把篆刻学好,必须先学书法,搞清楚字义,把书写的感觉用到篆刻上,才能提高篆刻的技艺。”吕友民说,“篆刻好的,书法肯定好,写的字里有刀感。”
2002年复员回乡,通过老师于宁的推荐,他又来到滨州火天印社,跟着师伯王善杰学习。“之前拓边款一直掌握不住要领,师伯给我演示了一遍,我恍然大悟,这是我跟师伯学习最大的受益。”吕友民一边拓边款一边说。
选石、磨平、上稿、刻制、打印花、拓边款,完成作品需要经历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细细考究,慢慢琢磨。“篆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从石料的选择到文字的篆刻,都需要下功夫!”单就选石而言,吕友民在篆刻印章时,多选用青田石,这种石料质地较脆,字体显得硬挺有劲儿。石头选好之后,开始磨平,只有石头磨得好,刻字才能刻得正。篆刻最麻烦的事情就是需要练习反字,然而对他来说这都不算是困难。“我们要淡化正反的意识,不是为了把字反过来而练反字,反字只是转变方向。”吕友民说。随着他的施力,平滑的石块上留下了一道道划痕,不一会儿,石粉便在印章上覆盖了薄薄的一层。用一柄细毛刷刷去石粉后,吕友民继续细细打磨。为了让印章更显自然、古朴,吕友民在印章的周边进行轻敲细打,最终自己觉得非常满意了,这印章才算是完成篆刻。
篆刻需要大量的印石和上等印泥。“光这一小盒印泥就至少需要600元。”吕友民拿起一盒大约90克的印泥说道。身边的朋友们最了解他的境况,农村家庭收入低,对他来说这采购这些篆刻材料非常奢侈,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每次三五好友相聚交流篆刻技艺的时候,都会送给他一些印石和印泥。
经过多年的学习,吕友民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目前,他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2010年沾化十大优秀民间艺人,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第五届中国(重庆·渝中)中小学生书法节”、2020年春联网络书法展,篆刻作品入展“金威杯”山东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作品《吕友民印蜕》入选《金石之约首届全国印社邀请展作品集》。
20多年来,他刻过3万余方印章。每次看到喜欢的字词,他就会手痒。他最擅长刻的是篆书,篆刻是个硬功夫,手指手掌一定要攥得住、捏得牢,同时,它也是个考验耐心、毅力、分寸的很“磨人”的活儿,刻章时要保持平心静气,慌乱容易出错,一刀不到位就全盘皆输,还需磨掉重新开始。
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我对篆刻痴迷上瘾,感觉篆刻很有意思,经常去做这个东西,你会发现它的空间里面有好多种变化,趣味性也很大。”吕友民笑着说。
篆刻刀下,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近年来,吕友民深入研究汉印和金石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学识。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虽然他名声在外,始终不忘把篆刻艺术传承下去,利用暑假和周末在培训学校里教孩子们书法和篆刻。多年一直从事篆刻技艺,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在一刀一刻之间都是在陶冶心智,感受乐趣。一方青石、一把刻刀,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吕友民就在这方寸之间,刻画着别样的万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