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时代盛会 共商改革大计
——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专题研讨和地方经验交流嘉宾发言摘登
编 者 按
近年来,滨州市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全力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强力实施产业转型、科创支撑、治理效能变革,人民群众获得感、体验感显著增强。10月25日下午,参加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的嘉宾进行专题研讨和地方经验交流。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了“滨州实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交流发言。本报对嘉宾专题研讨和地方经验交流精彩内容进行刊登。
以市场化改革破解
新旧动能转换瓶颈的滨州样本解读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
“以市场化改革破解新旧动能转换瓶颈的滨州样本解读”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专题研讨的内容。
孔泾源说,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自然资源、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亟待修复的生态环境、难以消化的过剩产能,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长期性、结构性发生变化,亟需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然而,地区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消费互联网与产业物联网的发展、双循环产业链的打造与布局等都是影响地区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关于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及其潜力,孔泾源认为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优化规划布局,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壮大高端产业,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粮食产业经济“滨州模式”。打造集团转型升级引擎,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推进动能转换。聚焦产业特色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探索打造电商发展“惠民模式”,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新模式,实施海洋强省战略。三是开放人力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牛鼻子”项目,打造“五院十校N基地”产教融合城市就是成功案例。四是锐意改革创新、营造体制环境。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立信增效金融生态圈,抓住关键要素破解重点难题,试点积累经验推动能力创新,强化行业商会作用,完善法治营商环境。
“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推广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式,孔泾源建议,以信息物联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以产业物联网创造地区经济增长点乃至国民经济产业链,以新基建、新型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增进高质量发展潜力和能力,以市场深化改革增强优质要素聚集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与持久力,以政府服务职能健全和法治环境完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实施全方位、制度性开放。
深化市场化改革
多措并举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杨东日
“信心为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多措并举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心,激活其发展动力,维护中小企业主预期是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当务之急。”杨东日说,各级政府可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供求对接信息,线上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展会等,全面启动新一轮内需市场。政府可组织相关智库力量发挥专长,开展行业问题研究和趋势分析。及时开展分行业典型案例推广,鼓励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路径。
杨东日建议,长短期措施配合,通过改革促发展,探索企业转型升级新机制,引导企业业务改造提升。综合利用已有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资助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研发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建立互联、智能、数据驱动的云支撑企业业务平台。打造中国质量品牌标杆,加强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认定方面的政策培训和宣贯。
加强区域经济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运转效能,刺激消费,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商务部门和对外商会组织可帮扶出口依赖型企业,使其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拓展国际市场。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新媒体渠道,以及有丰富外贸会展经验的公司等,要力促其开展线上展销和线上洽谈交易。可由银保监部门协调相关机构扩展疫情期间出运前保险责任。特别要重点关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完善企业出口转内销体制机制,破解出口困境。尽早出台必要的支持政策,包括国内国际标准转换衔接、减税降费、信贷支持等。加快搭建出口转内销供需对接平台,梳理整合产品信息,推动相关产品的销售。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全力推进城市转型
——河北省唐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市委改革办二级调研员龙立华
在地方经验交流会上,唐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市委改革办二级调研员龙立华介绍了唐山市全力推进城市转型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聚焦完善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全面开放。强力推动唐山港由传统集疏大港向一流综合贸易大港转型,着力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全力做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以及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中国(唐山)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坚持以产业聚集提质为突破口,优化临港现代工业、高新技术、港口商务等功能区设置。坚持以开放促招商、兴产业、活贸易。
二是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动能转换。坚决去,传统产业升优。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决不允许”要求,集中全力打好去产能硬仗。主动调,新兴产业速壮。通过全方位实施“增”的举措,形成了一批有效增长点。加快转,产业布局走优。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25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聚焦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城市转型。提升城市能级。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思路,确定年度目标任务,重构城市发展版图。承接京津项目。唐山市共实施涉及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498项,总投资390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85.7亿元,一大批北京战略性项目相继落地。突破公共供给。京秦高速二期、唐廊高速、津秦客专唐山段建成通车,唐曹铁路直达北京动车成功开通,京唐城际铁路提速建设。持续改善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唐山建设。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54,较2013年下降41.61%;PM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1.79%。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延边州委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一级调研员张熙奀
近年来,延边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聚力地方特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地方经验交流会上,张熙奀介绍了延边州的主要经验做法:一是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资源资产保护利用新机制。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册外地”规范化管理,推动闲置宅基地稳慎盘活利用。二是聚焦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新体系。完善生态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打造三产融合绿色发展载体,推进农业绿色标准化体系建设。三是聚力政策集成高效,建立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长效机制。政府引入金融机构,银行为适龄贫困人口提供低息贷款缴纳参保费用,保险公司为其办理人身意外身故、疾病身故保险,县(市)财政为其提供保费补贴和贷款贴息,并实现养老金和低保金双享双兜底。
对于农村改革实践,张熙奀认为,要靠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强力推动,高位谋划统筹,也要靠农村基层组织扎实细致耐心的工作和广大农民群众真心拥护、践行改革实践。同时必须统筹兼顾,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聚焦重大问题、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蹄疾步稳,多点突破,才能取得预期成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要以解决农村特殊弱势贫困群体的利益为重点,兜牢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线,才能更好地保一方平安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出台牧业用地管理、土地资产管理、土地监察、水政渔政监察、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产业管理等条例,为农村综合改革有效推进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以改革思维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安徽省淮北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陈青
淮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经过60多年开采,煤炭资源濒临枯竭,尤其是在煤炭“黄金十年”之后的2013至2015年,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同时面临煤价大幅下跌、政府债务髙企、经济增长乏力、城乡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困难,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地方经验交流会上,陈青介绍了淮北市的改革情况。他说,近年来,淮北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内涵,大力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变“高碳资源”为“低碳利用”,产业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进;变“依山建城”为“拥湖发展”,城市由“主城带动”向“全域统筹”推进;变“乌金城市”为“绿金淮北”,实现由“黑灰煤城”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身,成功瞠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
陈青说,淮北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高值化、品牌化、服务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推动煤炭从工业燃料向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转变,形成“煤一焦一化—电一材”循环经济模式,将煤炭“吃干榨净”。加快传统火力发电向绿色节能环保升级,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四基一高一大(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设立陶铝产业发展、硅基新材料等8个产业扶持基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同时,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开放集聚要素资源,进一步赋能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深化重点改革。41项国家级、32项省级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推进,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试点清单任务数全省第一,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宝鸡“四城”建设
——陕西省宝鸡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桑妮
宝鸡市以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城市”统揽全市工作大局,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跟供给侧改革新步伐,产业转型升级开新局。在农业生产方面,围绕做好“三绿”(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文章,全力提升粮经比、粮畜比、粮加比。在工业转型方面,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大产业集群。在三产发展方面,大力实施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的“5+”发展战略。在国企改革方面,制定了国资国企改革“1+10”政策体系框架,推广“一包、二改、三混合”改革路径和宝钛集团“1+N”改革模式。在军民融合方面,全力推进总投资47亿元的58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建立开发区改革新体制,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管理运营机制,改革财政体制,大力引进总部企业。出台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十条政策》,从财政奖补、企业上市、科技研发、人才激励等方面全力支持总部企业发展。
三是探索对外开放新机制,构筑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建设宝鸡港务区,打造改革开放先导区。推动驻外机构改革,建立对外发展的新纽带。做大外贸“朋友圈”,全速推进海外宝鸡行动。在广西凭样口岸,莫斯科设立宝鸡名优产品示中心,创建新材料、钛产品、猕猴桃、纺织服装、机床工具等5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
改革赋能滨城 创新引领未来
——滨城区委书记白平和
近年来,滨城区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为目标,用改革应对变局、开创新局,实施“全生态改革创新、全领域流程革命”,坚决破除深层次的体制障碍、机制梗阻,充分激发了改革驱动的“硬核”力量。
改革为思想赋“智”,抢滩时代前沿。三年来,滨城80多个单位选定标杆610家,外出学习考察350余批次,累计形成学用成果450余项、创新体制机制153项,探索自主品牌83项,累计争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79项,150多项创新经验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改革为发展赋“值”,攀升产业高端。2019年,滨城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深化“3511”工程,打造产融综合服务中心,76家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形成了以银证保为主体、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并举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行“拿地即开工”和“标准地”改革,建成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使企业“拎包即可入住”。扎实推进“十百千”引才行动,去年以来累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3人、本科及以上大学生3518人。
改革为民生赋“祉”,顺应群众期盼。三年来,累计完成棚改项目98个、受益人群10750户。滨城棚改改革案例也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一举解决近20年退役军人未招考安置的历史遗留难题。明确了“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居民”5个层级正向推进、棚改户反向诉求的双向互动流程,居民满意率达到97%。将综治、城管等网格“七网合一”,通过一张网有效实现了“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
改革为干部赋“志”,汇聚攻坚合力。创新实行区委常委“1+5”联系帮扶制度,创新实施“六个一线”考察干部机制,创新实施“三专”干部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