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勇于追梦富强滨州

2020-10-23 10:07:36 记者 李伟伟 0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勇于追梦富强滨州

——写在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召开之际

发展为上,改革当先。滨州在“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中,牢固树立“全领域流程革命、全生态改革创新”的理念,锚定“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强力推出了产业转型、科创支撑、人才保障、营商环境等一系列变革。这些改革如星星之火,燃起了“富强滨州”建设的燎原之势,并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六问八策”谋篇布局,“七富七强”加速成势,在勇于追梦中开启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

“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要求。滨州坚决唱响“走在前列”的主旋律,开启“富强滨州”建设的新征程。

“富”是人民群众富,人均社会保障水平、平均劳动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强”是综合实力强,综合经济实力冲刺全省第二方阵,人均经济指标冲刺全省第一方阵。

2019年2月23日,市委书记佘春明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贯彻省委“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要求,立足建设富强滨州目标,向全市发出梦想之问、发展之问、改革之问、创新之问、落实之问、担当之问“六问”,在全市上下掀起了解放思想、共谋发展的大讨论、大思辨。在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业之策、民生之策、品牌之策、改革之策、开放之策、创新之策、诚信之策、服务之策“八策”。

2020年5月,市委书记佘春明在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立足富强滨州由全面起势转向整体成势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七富七强”目标路径。“七富”即民之富,富在精神赋能、健康保障、教育振兴、公正尊严、环境优良、稳定平安、增收有道,“七强”即市之强,强在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乡村振兴、基建支撑、科创驱动、城市品质、文化自信。

“六问八策”与“七富七强”是以富强滨州建设为主线,根据滨州市发展阶段性目标、主要矛盾提出的重要思路。“六问八策”是富强滨州建设进程的谋篇布局、起势动员;“七富七强”是富强滨州建设进程的过程加速、成势路径。

面对多年积存的体制机制障碍,滨州敢于正视问题、直面矛盾,以“六问八策”谋篇定向,以“七富七强”深化目标路径,围绕“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谋划了“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制定了“1+10+N”改革体系,部署中长期的改革计划、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以及相关改革配套事项,激发改革激情、明确改革路径,构建起绿水青山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体系,推动富强滨州建设呈现全面起势、加快成势的良好态势。

滨州改革红利加速释放,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凸显,一些困扰发展全局的顽症痼疾加快祛除,内生动力活力逐渐增强,2019年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滨州从2018年的不定等次上升为三等。面对今年的疫情冲击,我市经济运行态势符合预期、总体可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山东省前列,延续了去年以来全面起势、加快成势的良好势头。

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从滨州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在全省相对滞后,但在精神状态、体制机制方面必须走在前列。

针对基层普遍存在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脱节问题,滨州市委改革办成立滨州市改革创新研究中心。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副主任李殿祥告诉记者:“通过借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类平台,探索学仕互动的‘旋转门’机制,形成‘内脑’‘外脑’在重大课题研究中的常态化参与机制,打造改革理论、改革政策与改革实践有效贯通平台,以改革引领发展,推动富强滨州建设,为全省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一年多来,高端铝产业转型、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营商环境、产教融合、“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投融资模式创新计划、“3511”工程、人才引育留用“三进工程”、“双型”城市建设、基层安心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金融风险化解、基层治理“全科大网格”、“e家大救助”、“三专”干部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持续推动滨州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富强滨州”建设大势已起。

针对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问题,按照少而精准、能够落地的原则,我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20条总纲,围绕铝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建设世界高端铝业基地11条,围绕增加投资出台“双招双引”20条,加快推动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全力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级高端化工基地、世界级高端纺织基地、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

“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年营收突破1万亿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营收超过1200亿元。特别是,支持以魏桥创业集团为主的77家铝企重塑再造,中高端铝制品占比从去年初的20%提高到目前的42.5%,今年上半年高端铝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靠创新走向未来, 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滨州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

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突破重围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创新。未来,滨州将以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联盟为重点,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构建服务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发挥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战略支点作用,积极创建黄海科技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分院、沈阳化工大学黄海学院等,建设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打造“五院十校N基地”,全力推动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9月底投入使用,渤海科技大学和魏桥国科研究院主体工程年内完工,激光选通成像等科技转化项目陆续落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02号光刻胶项目9月份试运行。

为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发起流程再造攻坚,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是标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是底线”模式,出台全国首部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地方性法规,成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办事不求人的“滨周到”服务品牌正在叫响。

如今 ,在滨州“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已蔚然成风。制定出台《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意见》,每年召开企业家大会,设立企业旗帜广场,定期举行“滨州企业日”活动。中海油凝析气田、魏桥轻量化基地、瑞典格朗吉斯、台湾新格、滨华碳三碳四、大林汽车零部件等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今年1-7月份到位市外资金同比增长117.13%。

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奋斗目标具化为富强滨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颠覆式改革举措,还是小切口式微改革、微创新,滨州市委都是深思笃行“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实践课题,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奋斗目标具化为富强滨州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滨州干部群众的坚定韧劲和顽强作风空前增强,集聚起建设“富强滨州”澎湃动力。

改革能不能让群众生活更便利、能不能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最终还得让群众来评判、让市场主体来说话。我市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至关重要的改革评价标准,通过改革攻坚让滨州居者心悦、来者心怡,让群众有“办事不求人”的便利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以改革创新思维出招应对,统筹疫情防控取得“病例少、无扩散、全治愈、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复工达产,逐步健全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全覆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优质均衡教育工程,有效解决大班额、学前教育“入园难”等问题,滨州职业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湿地公园、城市绿道、特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同时,产业扶贫、粮食经济、农村清洁取暖等一批事关基层利益、群众获得感的小切口改革探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全科大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农厕改造后期管护机制等一批创新实事在全国全省走在前列。

心中有答案,脚下有行动。在改革攻坚中,滨州人民秉承有解思维、辩证思维、市场思维、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落实导向,改革创新让滨州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发展的质量越来越优、发展的韧性越来越强。

我们坚信,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滨州召开,必将为“富强滨州”建设带来深刻启迪、持续动力!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