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 以改革除“痼疾”让民政政策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2020-10-22 10:18:27 记者 葛肇敏 通讯员 姚广 0

“改革”一词,看起来鲜明,实施起来宽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从群众期盼的角度着眼,只有从细处、实处落脚,才能让改革成效显而易见、立竿见影。

在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金梅看来,民政工作最本质的特征是“民”,群众性是民政工作的独特属性。“我们抓改革,必须始终站在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富强滨州建设总体目标的高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张金梅说。

在过去几年里,市民政局以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狠抓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化市县乡村四级殡葬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儿童关爱服务四级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推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完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公共殡葬服务体系、搭建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改革发力,努力让改革推动滨州成为全省精准救助保障、老人幸福颐养、社区和谐治理和民政暖心服务的标杆区。

“目标引领”让滨州民政3年收获殊荣无数,以改革举措解决顽瘴痼疾,推动民政政策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多年来,市民政局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民政局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就是用目标引领工作方向,用目标激发队伍干劲。2017年,张金梅到市民政局工作之后,先后提出了“争一流上水平劲头不减,保持全省前列目标不变”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全国一流民政机关”的工作目标,不但推动民政业务工作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保持了全省“五连冠”,还让市民政局在2017年底被评为了“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省民政系统的第一家。

在之后的几年间,市民政局拿到了无数系统内的最高殊荣:2018年9月荣获慈善类中国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助力我市第四次荣登“中国慈善城市百强榜”;2019年3月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5月被国务院表彰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19年6月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民政部原部长黄树贤来滨调研时称,“滨州市民政局是我见过的全国最好的民政机关”,并安排张金梅到民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介绍了机关建设的具体做法。

改善民生永远没有终点站,改革攻坚的步伐,也永远不会停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救助领域救助政策碎片化、管理部门分散化、救助工作低效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与群众期望之间还存在着不小差距;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提高养老服务供给和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殡葬领域也需要尽快完善绿色惠民殡葬服务体系,进一步破解死人与活人争空间的矛盾。

“工作中的这些顽瘴痼疾,都需要我们用务实的改革举措来妥善解决。有些要逐步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和政策壁垒,做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张金梅说,“而有些则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以强烈的担当精神主动当好‘热锅上的蚂蚁’,接住那些‘烫手的山芋’,努力推动民政政策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为让“后扶贫时代”的社会救助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e家大救助”体系建设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

改革之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张金梅坦陈,一路走来,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和困难的确很多,目前最棘手的,便是“e家大救助”体系建设问题。这是我市“1+10+N”重大改革体系中的一项,也是市委确定的“2020年全市重点攻坚任务”,是我市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底民生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

按照计划,这一改革攻坚任务在今年9月底前必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而之所以非啃这块骨头不可,是因为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群众期盼。2020年,全市的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但进入“后扶贫时代”,全市的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着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门分散管理,缺乏统筹衔接,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二是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重复救助与遗漏救助并存,难以实现精准救助;同时,社会救助信息化程度低,便民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除此之外,社会救助与扶贫工作相对独立,在“后扶贫时代”亟需做好衔接。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e家大救助’体系统筹全市17个市直部门、单位的69项救助政策,让困难群众凭身份证‘一证申请’,让各类社会救助事项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键核对,让所有发放到人的救助金一卡发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来回跑腿、求助无门等问题,高效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救助需求。”张金梅说。

目前,工作推进中最大的难点,集中在搭建市县乡村四级工作网络上,涉及到了各级的资金保障和人员编制等问题,这是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的关键。“虽然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民政厅的政策指导,还有全市390多万人民的坚定支持,我们有信心按时完成任务。”张金梅说。她的“底气”,源自全市民政系统这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全局上下都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劲儿。清晰的目标引领、强烈的争先进位氛围,就像一块磁铁,把团队力量紧紧粘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张金梅说,“不得第一就是拖后腿”已经成为全局上下强烈的共识,这种唯旗誓夺、勇争一流的“精气神”,是全市民政系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要改革方向正确,我们不怕走弯路,但要坚持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毫无疑问,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将更加突出。

在张金梅看来,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项业务之间,滨州民政事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民政工作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民政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等方面,民政工作还有待加强。

“我们会正视这些短板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多运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找准有效管用的思路、对策,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拓新局面。”张金梅说。

改革的征程势必艰辛,势必有困难险阻。“我希望给改革以更大的包容,以往我们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改革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改革方向正确,我们不怕走弯路,但要坚持住。”张金梅说。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财力、编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支持民政系统以更大的发展魄力“闯难关”,以更实的改革举措“抓落实”,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只要有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困难和问题一定是暂时的。

面对民政系统的改革,张金梅有她的理解和感触。“可以说,所有领域的改革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民政工作也不例外。”张金梅感慨。“三年多来,我们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了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让滨州民政走到了全省前列。这期间,我也深刻认识到,制度机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在不断的发展和超越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应运而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张金梅坚信,改革创新是当代滨州民政最鲜明的特色,也应该成为“富强滨州”建设道路上的应有之意。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