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08)滨州与黄河的缘分始于两千年前

2020-03-30 11:33:34 侯玉杰 0

在遥远的没有人类的年代,喜马拉雅运动鬼斧神工般的造化,把华夏大地修整了好几遍,于是,汇聚大地精华的黄河奏响了生命的乐章。

直至3.9万年至2.3万年前,华北平原依然是个大海湾,滨州一带水深达20至30米,一片汪洋。距今1万年时,秦岭山脉、黄土高原成型,黄河也开始成型。她汇集起涓涓细流,起伏不定。

黄河本来是一匹自由的“白马”,穿过高山峡谷,要么汇入渤海,要么汇入黄海,人类的介入,想套上笼头,她不甘屈服,于是就挣脱,成了一条著名的“善淤、善决、善徙”的河。她塑造了华北平原,哺育了中华文明。

这时的滨州西南部邹平一带和西部惠民一带山川、土地形成。这时的黄河,沿着太行山余脉,一路向北,顾不上看滨州一眼,就从天津汇入大海。

距今5000至4500年,即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黄河下游草木葱茏、鸟兽群集,同时也经常出现洪水泛滥现象。《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老百姓盼望着治理洪水,安居乐业。于是,大约距今4000年的时候,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故事诞生了。

商朝时,都城频繁地迁移,传说与躲避洪水密切相关。其实,商朝时,人们追逐河水而居,都城迁移了八次,无所谓河患。这时的滨州中西部一带,绝大多数地方是陆地,在一些高岗地带开始有星星点点的人类居住。

这时的黄河,仍然与滨州遥遥相望。她从中州大地浩浩荡荡,向北、向北,向东、向东,朝着燕山山脉的方向,朝着大海的方向。

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02年,人类第一次记载了黄河的迁徙、改道。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本来从河南滑县附近向北,到内黄县,再向北到巨鹿,再折向东北,经过辛集、深州、武强等地,从天津入海。此次改道,河决宿胥口,从滑县经过濮阳、大名,馆陶、临清、高唐、平原,经过德州,向东北,过沧州,在黄骅北部入海,这就是著名的“汉志河道”。黄河就这么绕过来绕过去,绕过了滨州,与滨州擦肩而过。



距今2000年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汉朝的时候,黄河开始“看上”了滨州,于是,滨州就与黄河再也没有分开。

第一次明确记载的黄河浸润滨州,是汉朝的汉成帝建始四年,即公元前29年。《汉书》记载:黄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其中的济南郡包括今天的邹平一带,千乘郡包括今天的博兴、滨城区一带,这是黄河与滨州的首次接触,是比较温柔的,只是顺路“眷顾”了一下。河堤使者王延世堵复决口,汉成帝非常高兴,就改年号为“河平”。

有了第一次,很快的,黄河就第二次“眷顾”滨州了。《汉书》记载: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顺理成章了。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继续浸润滨州。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由濮阳入渤海湾,途径濮阳、聊城、禹城、惠民、滨州、利津,被后人称为“汉唐故道”。这是一条基本的入海河道,相对稳定了一千年,这也是俗称的黄河第二次改道,黄河主流就在如今的滨州城区北部散流入海,大河于等村庄北部是黄河故道,滨州旧城则是黄河滩区的高台。

扒着门缝看历史。汉朝之前,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注入渤海,与滨州不搭界。大禹治水是传说,即便传说,也与滨州不搭界。特别说明,大禹疏通的九河是虚数,到汉朝时,所谓的禹河已经不可辨识。史学鼻祖司马迁曾经追随汉武帝亲自背负柴草堵复决口,他深有体会,在《史记》中,他感叹地说:“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扒着门缝看历史。秦汉时期,确切的文字详细地记载了滨州到黄河的距离。《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管仲介绍齐国的疆域时,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时,齐国的西部疆界到达黄河边上,也就是今天的高唐县、平原县一带,黄河从这里流过,向北而去。

《史记》说,秦始皇“至平原津而病”,这里的平原津就是黄河的渡口。《史记》的“田单传”记载:“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乐毅传”记载:齐国将领田单破燕国骑劫于即墨城下后,“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齐国的北部疆界在今天的沧州、黄骅一线,这里就是黄河的河道。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