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仁:着力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建设

2020-03-15 08:48:13 李殿仁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非常感谢薛院长和钱学森论坛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着力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建设》。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习主席亲自领导指挥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力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个形势向好发展拓展,胜利指日可期。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暴露了不少问题和短板,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着力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建设已经现实而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当前防控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且对长远应对危机有历史意义。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作过多次指示。这些指示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应对危机做好防控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初步体会至少要在五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不要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是务虚的空话。思想认识是实打实的硬功夫真本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认识的高度决定摆位的适度、工作的力度、效果的程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顾名思义,突然发生、难以预料,令人措手不及、猝不及防;公共卫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健康,处理不好会伤及人的性命;事件,在这个语境范畴内就是非常棘手的,需要调动大量社会、经济甚至国家强力部门的资源处理的问题,会对社会安全以致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处理不当还容易引起民众恐慌甚至社会动荡。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会说,但会说不一定会做;很多文件通知上首先就强调,但文件发了却没有入脑入心。这就是认识的浅显和深刻之别。从思想认识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都需要提高警惕,不能在危机没来时心存侥幸,危机真来了措手不及仓促应对,危机过去了就又放到脑后了。这次疫情,虽然病毒是“新型”的冠状病毒,但是事件的类型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新型”的,2003年的非典过去17年,当年抗击疫情的种种记忆、经验以及教训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什么这一次又重复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整个防控工作行动慢了半拍,虽然后来及时纠正,补救措施得力,但毕竟蒙受了巨大损失。第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人,甚至个别地方具有决策权的领导认识没有到位。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当然工作措施等一切办法就难以相应到位。

第二,要在法规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上下功夫

应该说非典之后,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重大疫情防控的法规制度,也相应建立了专司机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尽人意。法规制度有的不健全,有的有漏洞,有的落实不到位。比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和卫健委的职责怎么划分,怎么协调,怎么衔接,有许多并不清晰。我觉得,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该是管总的,宏观的,而具体的还应该由卫健委负责。另外,疾控中心的职能定位是什么,钟南山就曾经表示,我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位太低,只是卫健委领导下的技术部门,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开始第一道防线是自身,真正酿成大疫就是全国的大事了。正如习主席讲的,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的问题。法规制度制定了,不能挂在墙上,讲在会上,而是应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见人见事见效果。法规制度清楚了,职责任务清楚了,方案程序清楚了,就要各司其责,有序衔接,忙而不乱,提高效率。

第三,要在关口前移预防为先上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任何危机,都要预设在先,下好先手棋,不能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否则轻则手忙脚乱,重则酿成大祸。早在68年前,毛主席1952年就号召我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这既是从个人角度讲的卫生健康问题,更是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讲的安全战略问题。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常抓不懈,关口前移,避免传染病酿成大疫。健康是最好的防疫,警惕和备战是积极的防御。医学三段论:预防、治疗、康复,关键是把好第一道防线,预防为主,止病于未发。讲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那些食野味的嗜好,不讲卫生的习惯,满不在乎的态度都应彻底扫除。至于造假药,开黑医院,甚至制造细菌病毒者,则是全人类的公敌,应该受到公众严厉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防控预案尽量周全,要不厌其细致不厌其缜密,特别是防控链条的各个接合部要模拟演练,越切合实际就越有效管用。预防为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战略大计。从思想教育到社会风气,从科技水平到各级责任,从国内到国外,从个人到集体都应当重视起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防病、防灾、防谣言、防生化侵略等等,都在预防为主范围之内。我们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面临机遇与风险共存的现实考验。要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同时要敢于面对危机、应对风险、化危为机。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素质。战略思维是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的思维,其本质是预测性思维。要深刻理解习主席强调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句话,认真分析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周围环境,比较准确地预测发展趋势,着眼全局关照局部,分清轻重缓急,着眼发展,分清先后顺序,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预防为主的学问大得很,我们要用习近平思想指导,用钱学森系统论分析,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四,要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主要是三支队伍:医疗卫生专业队伍、危机管理队伍和基层管理队伍。医疗卫生专业队伍是防控疫情的主力军。疫情初期,就像一颗小火星一样,没有专业知识不容易觉察;而疫情一旦蔓延,犹如熊熊大火,救治患者没有专业医疗团队很难完成任务;没有科研队伍发明不出根治疫苗,就会时时担心病毒死灰复燃。医疗卫生这支生力军不能或缺,要下大力气加强。疫情防控的学科建设、实验条件、专家待遇、人才梯队诸多方面都要做实做细。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这支队伍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各有所长,要提倡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反对互相排斥,互相伤害。据说这次防疫过程中,中医发挥了特殊作用,说明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医还需大力发展,深入挖掘其潜能,借这次机会把中医中药弘扬壮大起来。人多力量大,中西医两支队伍一个目标,建设健康中国。第二是要有一支危机管理队伍。抗击疫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医务界的事,牵动社会各领域各类人员,需要有专门队伍协调各方。党中央提出“提高信心,科学防控,同舟共济,精准施策”的正确方略,这个方略需要各级政府执行,专业队伍督察。第三支队伍就是基层管理队伍。城市关键在社区,农村关键在乡镇,这是打赢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前进指挥所”。习主席的指示,中央的大政方针要落实到基层,主要靠这支队伍。这是中国特色,也是巨大优势。

第五,要在坚持人民观上下功夫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我们的所有政策法规、言论行动、所作所为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让人民知情参与,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们克敌制胜战胜疫情,包括克服改正自己缺点错误,补齐短板的法宝。法规都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执行的,人是第一宝贵的,人的思想境界素质能力是最大的资源。任何法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执行法规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最积极的态度,最有效的方法发挥法规制度的优长,而不是钻法律的空子。有了这样的家国情怀就不会在疫情面前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我敢断定,除了坏人,谁都想把事情办好,做出成绩来,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谁都不是有意把事办坏。但为什么同样的事有的办得好,有的办得不好呢?这里当然有客观原因,也有自己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的问题,但关键是担当精神问题。担当精神既是思想境界,又是能力素质,也是作风修养。比如,到底是把写论文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救人生命放在第一位?没有发布权总有建议权吧。一次不听,两次三次,锲而不舍。旧社会孙安动本,抬着棺材奏本,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试想如果领导接到疫情报告,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像战争年代那样边打边报告,或者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情况会大不一样。这样做可能有人会说草木皆兵,惊慌失措,但是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何惧闲言碎语。有了周恩来总理“我不担当谁担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即使丢了乌纱帽也是人民英雄。发牢骚讲怪话不学就会,怨天忧人也不困难,事后诸葛亮也好当,但都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英雄好汉是遇事能拿出办法。诸葛亮受人尊重不仅是平阴阳,定乾坤,料事如神,更在于他积极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精神的核心是不计功名利禄,诚心献身国防科研。这也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灵魂和支柱。亲贤臣远小人永远不会过时。病毒感染对人是均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没有关系。但是,如何应对疫情,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已被多次实践证明。习主席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永远在路上,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当然,要实现中国特色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建设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我们还要深入学习研究,今天只讲个人体会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时评

热点时事评论、滨州日报观点、滨州网时评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