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支教奉节教师李士霞:异地他乡播种“有温度的教育”

2020-01-06 09:51:11 通讯员 姜志远 赵新明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三峡之巅,山高路远,她主动请缨,跨越千里而来;倾情奉节,牵手筑梦,她心怀大爱,把支教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尽职、尽心、尽情,她在异地他乡播种着“有温度的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都喜欢称呼她“李妈妈。”——她就是滨州高新区第二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士霞。

201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山东省与重庆市结对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1月,滨州市被确定为对口帮扶奉节县,两地正式“联姻”。2019年9月,李士霞来到奉节县朱衣镇中心小学挂职交流,成为对口扶贫支教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整个支教工作过程中,李士霞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初心,为当地教育发展尽着自己的力量。

怀揣遐想与憧憬  铭记重托与信任——尽职尽责

9月的天气, 骄阳似火,炎暑逼人。她拽着行李,怀揣着对美丽重庆的遐想与憧憬,带着领导的信任与嘱托,同事的鼓励与支持,来到群山环绕的奉节开始为期半年的支教生活。

“说实话,来支教之前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听到我要去支教的消息时,身边的亲人担心我瘦弱的身体不能承受这里的潮湿阴冷;朋友们纷纷告诫:有的说山高路远,有的说会不适应饮食,有的说沟通交流困难、孤独想家……走之前体检的时候,一位老医生很不解 :‘你都这个年龄了,跑那么远为什么?’” 在与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她坦诚地说。

来到学校的第二天,她就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工作模式。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她的任务是辅助教研主任开展教研工作,带一名实习生,并完成四年级二班语文教学工作。

践行初心与使命  牢记鼓励与支持——尽心尽力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教研工作,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019年11月份,按照支教学校刘志富校长的要求,她先后为高、中、低三段执教了观摩课,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执教过程中,她结合部编教材特点,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教学,紧扣目标,找准各段阅读的落脚点和训练点,培养孩子朗读能力,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从而达到落实语文要素的目的。

在听评课这一环节上,该校语文教研组长马从臣老师评价说:李老师高效的40分钟课堂里,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大拙大巧,层层递进,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课堂氛围愉悦,教学效果好,他的课堂艺术值得学习。

“在挂职支教过程中,李士霞老师不怕苦、不怕累,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用先进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引领,促进我校老师们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前段时间,李老师上的观摩课,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对学校的教研工作起到了目标引领的作用。”校长刘志富在电话中这样评价李士霞

鲁渝筑梦与碰撞  谨记扶志与扶智——尽情尽义

这些年,奉节县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教育条件也提升了不少,但孩子学习的意识还十分薄弱。学校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平时就跟着爷爷奶奶。因为他们文化程度差,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很多孩子疏于管理,自制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课,乱动,玩弄东西,交头接耳……好像老师不存在,已成为常态。

李士霞针对这种情况,认真分析产生原因,并制订了一套方案:首先,在思想教育入手,她就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给学生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以及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原动力;其次是从欣赏他们入手,用微笑去面对他们。拉近师生距离,蹲下身子,敞开心扉同学生交流,用朴实坦诚的心境解答他们的疑问。课堂上,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她也会送给学生一个“微笑”,虽然,“微笑”只有几秒钟,但留下的回忆终生美丽;再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课堂高效,还必须有良好的纪律,先给他们制定规则,约法三章。在学习上教会他们如何管理自己。对待调皮的孩子严加管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多一些温暖和关爱。接下来,她又在作业上做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建立了奖罚制度。

经过两周的尝试,她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孩子们的课堂纪律好多了,完不成作业的越来越少。书写也有了起色。有一天,实习生小唐兴奋地对她说:“李老师,你太厉害了!我去上课,学生不吵闹了,教室里安静多了。”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扶智”的同时,更要注重“扶志”的参与。只有帮助孩子们树立梦想,培养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意志,这样,教育才能传递,思想上的落后才能远去,继而摆脱贫困。”笔者在与李士霞沟通过程中,她动情地说。

铸就梦想与目标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对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唤醒孩子学习意识。她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走访了多数学生的家庭。其中有一次,学校一主任王老师开车载着她和四个孩子出发。沿着附近唯一的一条狭窄的马路前行。由于不远处在修建高铁,路两边到处是拆迁后的废墟,来来往往的工程车“一路叫嚣”,驶过之后,尘土飞扬。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第一位家访对象的家——一座孤零零的待拆迁的旧楼房,一楼房门大敞着,几位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在打牌。知道来意后,其中的一位老人热情地向她们打招呼,王主任介绍说这是学生曾小梅(化名)的奶奶,曾小梅是支教班级里最文静的学生,但是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女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妈妈改嫁了,爸爸常年外出打工。生活、学习完全由奶奶来照顾。她细细打量着房子内部,整体不大,由于灯光较暗、布置陈杂,也没看见适合孩子学习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个家访情况也都差不多,有的地域偏僻,在山沟里,有的父母不在身边……这一次的家访让她感觉心情特别沉重,不一样的孩子背后总有不一样的故事,可是貌似他们选择的都是同一个未来。自家访后,李老师就暗下决心,要让有限的执教时间,发挥无限的能量,从点滴,从习惯,从激发兴趣入手,坚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人生抉择与割舍  博爱尽洒于奉节——舍小家顾大局

据悉,就在李士霞支教过程中,她的妹夫在某高架桥不慎跌落,险些丧命。家人为不影响她支教工作分心,一直隐瞒着真相,最后还是在一朋友哪儿交流得知,当得知这消息后,思绪万千,抉择与纠结缠绕着她几夜失眠,亲情难于割舍,于情于理务必回家一趟,安抚一下精神即将崩溃一母同胞的妹妹;可,她一转身,就是一张张对知识的需求如饥似渴的小脸...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夜已深,但思绪难眠;人已静,但心潮澎湃。笔者抓住有限的时间和机遇,又与李士霞交流了几个问题:

“这次支教有何感想?”

“时间是短暂的,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朝朝暮暮,点点滴滴,不禁使人感慨万千。这里有泪水和欢笑,有苦恼和感动,有背井离乡的寂寞,有初来乍到的忐忑,有无怨无悔的辛劳,有初现成效的欣慰,更有来自各方的理解、支持、温暖与真情!”李士霞说。

“谈谈这次支教,你最大的收获!”

“晨练的号角,赛场的角逐,课间的研讨,师生们的笑靥,将是我记忆中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经过这半年多来的支教,感觉自己变了,却又好像没变。没变的是自己的初心,变了的是领导、老师及孩子们对自己的定义。我从始至终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地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滨州教育局领导的重托。”

国都有界,大爱无疆,在李士霞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践行着承诺,牢记着使命,一路走来。让东西部交流在此刻碰撞,让渝鲁之情在这里升华!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人物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