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鲁北化工开滨州企业上市先河,滨州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2019-09-10 08:00:06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从1996年1月1日起,执行《滨州地区第二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将全区行政收费、罚款和各项基金收支活动统一纳入地方财政收支计划,资金全部集中到财政第二预算账户、统一管理。

2.1月19日至24日,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团对滨州地区消灭脊髓灰质炎及儿童计划免疫以乡镇为单位接种率达85%的目标进行了考核,通过验收。

3.3月,博兴县被命名为“山东民间草柳编艺术之乡”,阎坊乡被命名为“山东吕剧艺术之乡”,惠民县胡集镇被命名为“山东民间曲艺艺术之乡”。 6月3日,阳信县被命名为“鸭梨之乡”。12月25日惠民县魏氏庄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片

4.4月5日,滨州黄河浮桥建设工程开工。该工程总投资1250万元,1997年3月28日建成通车。      

5.5月7日,国家证券委批准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000万股A股股票在沪上市发行(发行价6.24元/股),是1995年度山东省被批准的第一家股票上市发行企业。

6.6月16日至17日,全国棉铃虫防治工作现场会在邹平县召开。国家农业部、化工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棉花所及16个主要产棉省市的农业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132人参加会议。

7.7月15日,地委行署召开地区机关机构改革及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会议,对地区机关机构改革及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全面部署。地区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展开。9月8日,中共滨州地委和地区行署机关150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滨州地区首次国家公务员过渡考试。

8.8月19日凌晨,黄河一号洪峰开始进入境内河段,最大流量为4500立方米/秒,水位相当于1976年8000立方米/秒(18.4米)。16时,滨州市黄河滩区大部被洪水淹没。22日,黄河一、二号洪峰安全入海。此次洪水共造成防洪工程出险361段472次,其中险工122段,偎堤水深一般2米左右,最大水深4米,发生大堤裂缝险情12处1088米,渗水险情11处2891米。漳卫新河、徒骇河、小清河、支脉河等均发生建国后最大洪峰和最高水位。

9.10月1日,滨州市公安局发布通告:从即日起,严禁在市区内燃放烟花爆竹。

10.10月6日,滨州地区“139全球通”邮电数字移动电话系统,经过50天的试运行后,正式开通使用。

11.10月10日,山东省计委批复同意滨州港3000吨级航道建设实施方案。

12.11月20日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开工。邹平、博兴、惠民、阳信、无棣县参加土方工程施工,至1997年5月8日完工,共完成土方2235.64万立方米。此为小清河有史以来治理标准最高、治理最彻底的一次。

摄影:李建国

13.11月29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滨州地区分行及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县支行正式成立。

时代印记

鲁北化工开滨州企业上市先河

1996年7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坐满了身着红马夹的交易员,一面金光闪闪的巨型金锣摆放在大厅中央。9:30,行署专员王宗廉、鲁北企业集团董事长冯怡生敲响了滨州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第一声。代码为600727的“鲁北化工”股票,通过集合竞价,交易大屏幕上当即跳出了每股11.93元的开盘价,并一路上扬。

股票市场有了滨州企业身影

当日鲁北化工股票每股蹿至13.97元,高出每股6.28元的发行价一倍多。仅当日上午成交量就突破20万手,与同日上市的4只股票相比,开盘价格最高,上升趋势最快,成交量最大。

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杀出一匹“黑马”,轰动了全省。原滨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周福楼回忆,当时企业上市实行限额制,竞争异常激烈。

当时的鲁北企业集团是省计划单列大型企业,1992年跨入“中国500家最大化工企业”行列。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支农化工第一股,是山东省九五年额度首家发行上市公司。

大城市的人购买鲁北化工原始股赚得钵溢盆满,本地人错失发财良机

1996年一天下午,行署机关快下班的时候,上海的两辆轿车用麻袋装着现金,开进了行署大院的办公大楼下。原来,1996年5月27日至5月30日,鲁北化工股票以“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方式在济南、滨州两地发行申购。消息一出,天南地北人带着大包小包的现金为“600727”来到滨州。

在此期间,行署曾在清怡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动员人们买股票。但本地人对股票的冷落,与远道而来的外地股民抢购股票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

正式挂牌交易后,滨州人看到购买了原始股的外地人赚了个钵溢盆满,悔恨当年保守,错失了发财良机。到了股市疯狂、股价暴涨,“鲁北化工”扶摇直上,每股飙升到30多元的时候,许多人坐不住了,把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养老钱、准备给孩子娶媳妇买房子的钱,一把掏出来,“杀”入炒股疯潮。不料股市大变脸,急转直下,最高每股蹿至36.49元的“鲁北化工”,最低跌至3.01元。其间,有的不得不痛下决心,半路割“肉”出局;有的则一直抱着未放,被深度套牢……

鲁北化工示范作用3年后“发酵”,我市目前有上市公司15家,共募集资金266亿元

“鲁北化工”上市后,当年就从股市中直接融资1.8亿元。企业有了这笔巨额资金垫底,各家银行纷纷登门给予贷款支持。继而通过转增配股等形式融资累计达9.2亿元。我市动员全市企业效仿“鲁北化工”的经验和做法,争取尽早上市。

没料到的是,很多企业对上市不以为然,“发什么股票,我们不缺钱。”“鲁北化工”的上市,并没有起到预期的领跑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股票市场上,人们看到的仍是“鲁北化工”形单影只,一枝独秀。

3年后,很多企业看到了鲁北化工的持续发展,才开始醒过盹儿来,明白了从股市获得的资金与银行贷款资金的天壤之别,领悟了股票上市在企业发展中的叠加效应和历史价值。

在鲁北化工的示范带动下,我市华纺股份、渤海活塞实现了上市目标。

2002年,在谋求境内上市的进程中,因所有制问题受挫,魏桥纺织另辟新径,与百富勤、竞天公诚、安永等境外上市中介机构商谈后,确定了境外上市的路子,于2003年9月24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创下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H股历史上发行市盈率最高、超额认购倍数最高、冻结资金金额最高“三个之最”。魏桥纺织的成功上市为我市企业海外上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促进了滨州企业海外板块的形成和壮大。魏桥纺织境外上市以后陆续有西王糖业等7家公司在境外上市。

截至2014年,全市共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从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266亿元,分别列全省的第七位和第六位。其中境外融资额位居全省第一位,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邹平县以9家上市公司、200多亿元的融资额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一,邹平县还被省金融办列为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上先行先试,为全省资本市场的发展积累试点经验。

企业上市的好处不仅仅是筹集资金

市金融办副主任于晓梅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上市工作,从当年的体改委证券科到证券与资本运营办公室再到金融办,从参与我市第一家股票上市到现在,她见证了全市所有股票上市的过程。

她的切身感触是,经过长时期的培育,滨州的企业老板们对资本市场认识逐步到位、目标越来越明确。“以前大部分企业过‘小日子’过惯了,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现在企业们意识到借助外力发展的重要性。” 她举例到,目前齐星铁塔在行业内排五六名,上市以后,企业因为财务公开,可信度很高,内部治理完善,产品质量有保证,在高铁项目上的中标率非常高,非常具备竞争优势。但以前投标,标的基本不会从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流走。

从滨州上市第一支股票到今年的18年间,我市企业对资本的认识从茫然到深入,从单纯依靠银行的直接融资,到更加成熟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基础行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传播了市场经济知识,一举数得。

撰稿:樊飞 

滨州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6年9月8日,滨州地委、行署机关150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滨州地区国家公务员过渡考试,这是我区组织的首批第一次公务员过渡考试。

199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年11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公务员制度。从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到现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已经走过了20余年。在此期间,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开始实施,公务员管理也迈向法制化阶段。

2003年滨州市公务员报考点。摄影:田军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滨州掀起宣传培训热潮 

伴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随即宣传热和培训热在全国迅速掀起,而滨州也不例外。记者找到了时任公务员办公室主任的王玉亨,他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为了宣传公务员制度,滨州地区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刊播了宣传公务员制度的理论文章、政策问答等,形成了全社会了解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随后,一系列培训随即展开。1995年10月9日,地直党群机关、行署机关和六县一市组成9个代表队,进行了国家公务员知识竞赛。之后,选拔了3名队员参加了省里的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此期间,组织了国家公务员过渡培训。滨州地区先后举办骨干培训班9期,培训骨干956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69人。在此基础上,对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 全区11221人系统地学习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单项法规,学习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及职位分类、人员过渡的有关规定,为过渡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6年滨州机关工作人员过渡公务员考试进行,1997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1996年7月15日,地区机关机构改革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会议在滨州召开。

会议对机构改革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1996年7月16日的《滨州日报》是这样记载这次会议的:在机构改革方面,总的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而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方面,总体安排是:地直机关要密切结合机构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县市和乡镇也要逐步展开。1996年11月底前,完成地直、县市、乡镇机关的实施过渡工作,然后再逐步完善。

依据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1996年9月8日,首批机关工作人员过渡公务员考试进行。据王玉亨介绍,这次过渡考试是机关人员向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过渡的主要环节,也是政府行政机关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党群机关实施参照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地委、行署极为重视,成立了滨州地区国家公务员考试指挥部。组织、人事部门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在考前做了大量宣传发动工作。为保证此次考试的公正、严肃,地区人事局制定了严格的纪律,3个考点分别设置了指挥、主考、监督、巡视、监考。

据王玉亨回忆,此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共2个半小时的时间,考卷一共8页,有单选、多选、论述等题型。而参考人员也极其重视这次考试,有的人还差不到一个月就要退休了,仍参加了考试。有的人手术后还没完全康复也前来应试。

首批机关工作人员过渡公务员考试结束后,11月22日,第二批又进行了考试。当时,全区共有10254人参加了考试,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10221人,占参加人数的99.66%。全区因补考不及格、考场作弊等原因被取消过渡资格的有36人。

1996年,公务员过渡考试完成以后,到了1997年,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指标,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各环节得到有效监督,让“私下运作”变得不可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公务员考试。《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写到:从1994年8月,人事部组织的中国首届公务员考试开始,到2003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达到12.5万人。到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到2013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150万人。

同时,国家公务员考试与以前相比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基层工作经历。更加专业化,注重专业人才。从招考的职业表述中可以看到,招考要求越来越明确化,专业化。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招考的途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考试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公平。从出题、监考、阅卷、面试等各环节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监督,让“私下的运作”变得不可能。        

撰稿:王辉

往事钩沉

全民公敌棉铃虫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国主要棉区连年大发生,对棉花生产和农村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滨州作为山东省主要棉区之一,也不能幸免。对于这一段往事,已经退休的第六任植保站站长刘建立,第七任植保站站长刘俊展及第八任植保站站长金宗亭,聚首在一起,共同拼凑起这段过往。

资料片

用棉铃虫喂鸡,撑的鸡都不吃了

棉铃虫大爆发最严重的年份是在1992、1993及1994年。“那时候全国各主要棉区棉铃虫大爆发,尤其是黄河流域棉区情况更严重,从92年开始,93年最厉害。为此1993年农业部专门成立棉铃虫治理机构,层层建立领导机构,负责全党动员,全民动员防治棉铃虫,行署专员专门负责此事,并且设立了技术指导组,负责引进新技术,探讨防治经验。”刘建立描述当时的情况。

“那时候防治棉铃虫是第一任务,植保站每天十二点以前,必须把全区的防治材料,送到专员办公室。有一次专员在无棣要有关棉铃虫的情况,我们连夜开车将汇报材料送到无棣,可见当时全区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整个农业系统,植保系统,就盯紧防治棉铃虫,并全天候的了解全区的动态和发生程度。”

一只小小的虫子,怎么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重视?根据《棉花农业志》记录,1992年开始棉铃虫连年大爆发,旱、涝、风雹灾害频繁发生,生产资料涨价,植棉效益下降,是年全区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仅22公斤,棉农植棉积极性因之严重挫伤。

棉铃虫的爆发量是按照蛾子一代平均落卵量来衡量的,即按照每100株棉花每天落卵量计算,从植保站提供的手写记录本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棉铃虫爆发最高的峰值达到全市平均百株棉花落卵5000多粒,最高值到1万多粒,已经超过棉铃虫大爆发指标百株累计450粒的10倍多。

“那时候晚上开着车灯出去,车上就撞死好多棉铃虫的成虫,可以说在咱们国家自从有棉铃虫以来,那是第一次灾难性的。”刘建立回忆道:“那时候蛾子到处飞,有的地方为了消灭棉铃虫,发动群众扑捉蛾子(棉铃虫成虫),几分钱一个收购蛾子(棉铃虫的成虫),一开始是3分一个,后来1分钱一个也收购不完,到最后收购的人拿不出钱来了,用蛾子喂鸡,撑的鸡都不吃了。”有的地方采用灯光诱杀,诱集的蛾子堆积如坟丘一般,数量之多十分惊人。还有的地方采用性诱剂、杨树枝把等方法灭虫,都有一定效果。

邹平作为防治先进成为典型

棉铃虫大爆发,对于治理,可以说当时能想到的办法都想了。“那时候防治水平就那个样,从冬天开始大面积棉田浇水,想把蛹杀死,春天发动群众深翻,捡拾越冬棉铃虫的蛹,以此来压低虫口基数,这些防治方法都非常费力,工效也不是很高。”刘俊展说。

那时邹平的防治技术就比较先进,植保队伍,技术力量比较强,其最突出的特色是通过打组合拳的方式,将方方面面的情况考虑到。根据1996年《滨州日报》刊登《全国棉铃虫防治工作现场会在邹平县召开》的报道可以看出,邹平县于1993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两调、三全、四适、五统一”的棉铃虫综防统治办法。“两调”,即调整棉田布局、调整棉花生育期;“三全”,即全程、全面、全套防治;“四适”,即适时、适药、适量、适法用药;“五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指导、统一诱蛾、统一供药、统一机构。这项技术于1994年被山东省科委评为星火项目二等奖。

“邹平因为每个乡镇测报点很多,所以预报比较准确;再一个是统防统治,成立专门的机防队,有统一的机器,全县统一时间,必须这几天,按照统一要求所有棉田都必须防治一次;再就是群防群治,家家户户都得出去治棉铃虫。别管用啥法,就是逮,也得给我逮去,学生放学都出去逮虫子。所以农业部专家来看了后就决定在这里开现场会,开完后就在全国推广邹平的技术。”刘建立说道。

种植抗虫棉要留下棉铃虫避难区

1997年之后,棉铃虫的发生趋于平稳,对于当时全国爆发棉铃虫的原因,各方面的专家都作了很多分析,但比较定论的是那几年气候干旱,有利于棉铃虫繁殖和越冬。

对此,刘俊展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滨州这里来讲,还有个原因,与当时化学防治单一化有关,特别是菊酯类农药大面积的推广,一喷雾器用1CC到2CC农药就能把棉铃虫几乎全杀光,药剂效果太好,使棉铃虫对这类药剂很快产生抗性,当时全国一盘棋,都在用这个农药,致使全国性选择出一部分对这类药剂有高度抗性的棉铃虫,然后再喷这个药剂,就毁了,抗性群体数量迅速扩大,棉铃虫就大爆发了”。

这样防治下去,棉铃虫大发生之后,人们回过头来反思,采取推广了综合防治措施,复配药剂“棉铃宝”应运而生。1997年,开始试种抗虫棉,到2000年以后基本普及。

针对抗虫棉的种植,刘俊展说,国外对抗虫棉种植很严格,需要保留一部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的避难场所,避免像单一喷洒菊酯类农药那样使得棉铃虫对此产生抗性,但是中国并没有这样做,十几年过去了,却也没有像外国专家预言的那样抗虫棉失去抗性。“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农村经营体制关系和种植特点,中国目前仍然是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农业经营体制,一家一户选择种植作物品种,棉花、玉米交叉种植,自然出现了棉铃虫避难所,保持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的高度敏感性,种植十多年,抗性仍然较好。”刘俊展分析说。

到目前为止,棉铃虫仍然是棉花的重要害虫,随着逐年的防治经验的累计,新的药剂、新的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广大棉农对棉铃虫不治不行观点的深入,虽然现在已不将棉铃虫作为主要防治对象,但在防治重视程度上仍然不能疏忽。

撰稿:田政 金宗亭  张乐 蒋小梅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