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住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对策建议

2019-08-12 08:38:48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关于留住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对策建议  

——滨州学院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冯闻洁

近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万名大学生进滨州、百名硕博士进事业单位”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

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如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吸引当地高校毕业生在滨州落户和就业创业,不失为一个解决我市当前人才缺口的便捷通道,同时也是对《实施意见》的有效落实和有力补充。

针对滨州学院201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市委党校组织课题组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毕业生来源、目标城市、目标职业、毕业打算、就业政策等五个方面对基础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落实《实施意见》提供参考。

一、调查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来源主要是市外省内的农村。毕业生户籍所在地属于市外省内的占比为71.33%,属于农业户口的占比为78.32%。如何让这些离乡读书的毕业生在滨州落户就业,成为制定政策的重点方向。

(二)就业目的地选择的不确定性较高。对于就业目的地,选择不确定的占比达到50.35%,明确希望留滨就业的占比仅有10.14%。如何给这些犹豫的毕业生以良好的发展愿景,还有很大的对策潜力可挖。 

(三)职业目标以追求稳定为主。毕业生选择希望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63.64%,希望到国企工作的为19.23%,选择到民企、外企、合资企业工作的只占17.13%。如何让毕业生形成合理预期、主动拥抱时代,我们的工作应该更细致更扎实。

(四)选择考研的人数较多。总体选择考研的比例达到46.85%,其中建筑工程学院高达73.69%。如何让考研的学生回流,是在更高层次上吸引人才所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五)对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在座谈调查过程中发现,毕业生对于就业创业相关政策非常关心。但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对相关政策基本不知道的占比却达95.8%。如何让好的政策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几点对策建议

(一)打好宣传工作组合拳

让城市宣传更主动。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变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宣传为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活动,让他们从接受客体变成传播主体。在政府和学校的指导下,让大学生自主举办抖音节、公众号大赛、微电影展映等活动,在搜集素材、挖掘特色、整理融合的过程中认识滨州、宣传滨州,从而更加热爱滨州。

让企业宣传更灵活。改变单一的组织参观、听发展史、发宣传册等形式,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组织发现青年工匠活动、我帮产品上网活动,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成立现场教学课堂,企业还可以根据人才需求设立企业奖学金。通过这些灵活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形象在他们心中生根,让留在滨州的愿望在他们心中发芽。

让政策宣传更有效。将相关就业政策统一上网,做到一搜就得。组织专家解读政策,把文字图片化、口语化,做到一看就懂。送政策进校园,把发布会、解读会开到校园,做到一听就会。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毕业生熟悉人才政策,增强留滨决心。

(二)形成平台服务合力

建立信息网络。农村户籍毕业生可利用的就业资源较少,就业信息获取成本较高。根据滨州的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站和公众号,实现区域、高校、用人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做到地方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搭建合作平台。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推介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平台服务。建立综合性的实习实训、课程实践、创业指导平台,通过平台合力留住高校毕业生。

完善跟踪服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实施“一站式”办理、网上办理,减少他们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应届毕业生、非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自主就业大学生、未就业毕业生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分段式”服务。

加强沟通交流。面向读研学生,成立专班专人加强日常沟通,定期介绍人才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就业需求、创业服务、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安排好研究生返滨参观考察、项目对接等工作,为其回滨落户创业奠定信任基础。

(三)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以做强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发展新兴服务业为亮点,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以引进优质企业为补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在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做到各类型用人单位适用同样政策、享受同等待遇。设立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提供职业发展资金保障。

(四)擦亮城市特色名片

打造城市特色基础设施。依据滨州城市规划特色,借鉴好杭州沿江发展、苏州环湖发展、济南跨河发展等先进发展理念,打造环中海、沿黄河、沿环城河等易被年轻人接受、充满时代气息的商业业态,汇聚人气形成新的城市发展亮点。

宣传好滨州的人文历史文化。滨州人文历史底蕴丰厚,兵法文化、廉文化、孝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等有一定的积淀。把这些文化符号亮得出、叫得响、记得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毕业生的多元心理需求,奏响滨州吸引人才的良好背景音。

(五)有效落实人才政策

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如果在基层单位就业3年以上,可以代偿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对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可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改贷款贴息。放宽申请廉租住房的时间限制,与开发商合作探索“政府议价”模式,为毕业生提供购房优惠。

降低人才政策的落地门槛。简化申请租房补贴的申请程序并缩短办理时间。在申请创业补贴过程中,尽量少提供材料,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数据多跑腿。

容缺办理档案和落户事项。对于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可免费保留档案2年。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外地户籍毕业生凭身份证、学历证书即可办理落户,并为其父母、配偶和孩子提供落户保障。

(六)切实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

加强与当地高校协调。从入学伊始就向大学生进行市情教育和就业指导,让他们真正地了解滨州、喜欢滨州,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合理的就业预期,把滨州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结合起来。

推动各界与高校建立工作联系机制。让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鼓励往届优秀毕业生重返母校进行就业指导,建议高校与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导师制,使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明晰留滨导向、提升就业成功率与岗位适宜度。

帮助高校提升办学层次。结合当地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发展远景,在建设项目审批、科研资金扶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提高学校或专业的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滨州就读。

吸引人才的认识已经到位,目标已经明确,措施已经出台,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抓好落实并不断完善调整,以期把滨州的人才政策优势转化成与其他市之间的差异优势,打造良好用人环境,形成人才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当地高校毕业生能够从上学在滨州转变到生活在滨州、扎根在滨州。

(作者为滨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copyright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时评

热点时事评论、滨州日报观点、滨州网时评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