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8年惠民专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高潮

2019-07-18 08:14:38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2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明确规定,地委、专署为省委、省人委派出的督察机关,根据省委调整机构编制的意见, 3月,惠民专区地专机关开始整编,在撤并工作机构的同时,地委、专署机关编制由477人减为236人,共精减人员1083人,其中,充实基层329人,退职209人,其余下放农村劳动锻炼。

2.2月,全区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臭虫、老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3.1958年春, 中共惠民地委、专署从天津郊区聘请100余名水稻技术人员,推广在盐碱地试种水稻的经验,获得成功。

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资料片)

5.5月, 全区贯彻执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迅速掀起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

6.7月,专署组织邹平、齐东、惠民等县3万余人在邹平县好生区建立炼铁厂进行钢铁会战,并先后调集大批民工支援淄博市钢铁生产,在区内建起一大批炼铁炉,进行土法炼钢,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  

7.8月,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北镇师范学校改建为师范专科学校,同时附设中学师资训练班。

1958年9月,毛泽东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城镇、农村、机关、学校、工厂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图为英姿飒爽的农村民兵走向田间参加劳动。

8.8月29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全区掀起撤区、乡,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到9月20日,全区15个县建立人民公社211处,其中今境以内103处,98%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全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并实行大兵团作战,掀起了农业“大跃进”热潮。

9.9月1日,惠民专区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滨州卫生学校前身)建立。

10.9月,韩墩引黄闸和灌区工程全面开工。翌年3月13日引黄闸竣工,17日试放水,9月正式引水灌溉。 引黄闸在上游正常水位13.5米时,过闸流量为24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16.5米时,允许过闸流量为30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包括滨县、沾化、利津三县约400万亩土地。 因防洪水位提高,1982年2月改建新闸,10月3日竣工,设计引水位12.88米,相应大河流量117立方米/秒时,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灌区包括滨县、沾化两县控制面积110万亩, 实灌41万亩,还供给沾化电厂和胜利油田的一部分工业用水,并解决沿海地区部分人畜饮水问题。

11.10月, 全区农村掀起大办集体食堂的热潮,入食堂就餐农户占总农户的82%。1959年以后,农村食堂陆续解散。

12.10月,邹平县文艺代表队赴省汇演,被选拔参加省跃进歌舞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接见。

13.10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通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地专机关由滨县北镇迁驻淄博市张店,同时,撤销阳信县,并入无棣县;撤销滨县并入惠民县;撤销齐东县,析入邹平、博兴两县;撤销利津县并入沾化县;由广饶县析置专署直辖孤岛人民公社(由惠民专区渤海湾资源开发局改建)。至此,淄博专区共辖一市六县和一个直属公社;惠民专区原辖商河、乐陵、临邑、济阳四县划归聊城专区。翌年9月,上述四县合并为商河、临邑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时代印记

人民公社的来龙去脉

全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高潮,仅用十几天,就建立起乡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体制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开发表。在此指引和鼓舞下,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发热,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速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惠民专区的第一个人民公社——黄山人民公社,于1958年8月12日在邹平县成立,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在此带领下,全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高潮。9月,整个惠民专区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将区、乡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县为单位进行合并,使乡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化体制在全区一挥而就。据1958年9月13日统计,全区已办起各种名称的人民公社162处,占全区乡、管理区总数的70%。截至9月下旬,全区4600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从此,乡人民代表大会改为分社社员代表大会,乡人民委员会即为分社管理委员会。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大队、生产队和各专业办事机构。

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还普遍对农民实行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制度。按照所谓“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全区各县大办民兵师,搞全民皆兵。社长兼任师长,书记兼任政委,社员采用团、营、连、排、班的建制,生产采用“大兵团”和“野战军”行动方式。“民兵师”像作战一样,不但在田间安营扎寨,而且人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吃住在哪里。收割庄稼、刨地瓜时,大批人员因感觉与己无关一哄而过,满地粮食,无人去捡,致使熟透的地瓜烂在地里,大豆爆在地里,最后直接用犁一耕了事,造成了惊人的浪费和损失。

为充分体现集体生活,全区人民公社基本实现“公共食堂化”。截至10月10日,全区参加公共食堂的农户达到全区农户总数的82%。另外还有托儿所、幼儿园以及福利院等若干处。有的公社不仅在生产方面把原高级社的生产收入、公共积累以及社员的农具全部充公,而且在生活方面还搞吃饭不要钱的所谓供给制,命令各村社员集中居住,统一调配,统一行动。这些做法,造成了社员的极大恐慌和不满。他们把好衣服穿在身上,贵重物品携带身边,杀鸡宰羊,不知所措。这样做的结果,使集中的农具丢失、损坏率达70%,家禽、牲口几乎全部杀光,砍伐后树木也所剩无几。

据1958年底统计,全区工业总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粮食总产1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棉花总产800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90%。粮食虽然取得了大丰产,但是由于开展“军事共产主义”式的大呼隆,使农民以至整个国家并没有真正得到粮食的丰收和受益,从而造成1959年春天广大农村出现粮荒,农民生活严重困难以及水肿病、干瘦病等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发生。

在集体食堂吃饭。(资料片)

纠正“左”倾错误,开展整社工作,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管理体制

此后,按照党内纠正“左”倾错误的表述,中央从1958年12月起至1959年4月,在农村进行一次人民公社的整顿。惠民专区在当时所属的淄博专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指示,整社工作于1959年1月普遍展开。对全区人民公社的体制、各级生产组织的职权范围、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劳动力安排、包工包产、勤俭办社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和处理。

1959年3月上旬至4月下旬,中央检查、总结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正式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等有关意见和报告。淄博专区各县在地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落实了“三级管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整社方针,对“一平、二调、三收款”(指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集体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向集体和社员乱摊派收款)的“共产风”进行了必要的纠正。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农村人民公社中的所有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共产风”、高指标和强迫命令、瞎指挥等“左”倾错误得到初步遏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全区的农村人民公社整顿工作至1960年春节前结束。但是,由于当时仍是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左”的思想体系下进行的,经济上的混乱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标志着党的指导方针的重大转变,“大跃进”和向基本社有制的过渡停止了。

根据既便于群众又便于领导原则,调整公社规模,有大公社、小公社之分

1961年5月上旬,地委按照既便利群众又便于领导的原则,对人民公社的规模进行调整。调整工作分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县以下设区,区以下再设小公社。执行这样情况的6个县,即:桓台、博兴、惠民、滨县、邹平、高青;第二种是原大公社未动,公社内加设管理区。执行这种形式的也有6个县,包括:广饶、沾化、无棣、阳信、利津、垦利。这样,全区共有县辖区62个、社73个,共计135个区、社级单位。每区(社)平均人口为3.24万人。调整后的区一般为1万户左右,即相当于原大公社规模。而调整后的小公社则在1000户至2500户之间,规模缩小了近10倍,起到了便于领导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县又把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按照群众意见进行了分解性的调整,使生产队数量扩大了7—8倍,把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了生产队,每个核算单位均在50户左右。此后根据调整意见和群众要求,各县又对区划进行了反复调整。到1963年全区共有区118个,每区平均人口3.05万人,区辖小公社788个,每社平均人口4560人,每区平均管辖社数为6.6个。

体制的调整,政策的放宽,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面撤销人民公社

此后,人民公社体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全国基层的基本组织机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面撤销,退出历史舞台。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

“除四害”: 麻雀遭遇灭顶之灾

“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粮食搞破坏。”这是当时在全国流传的一句口号,麻雀的“罪状”就是偷盗国家粮食。1957年,全国性的“除四害,讲卫生”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58年,全国掀起了全民灭雀运动。直到1960年,麻雀才从“四害”中去除。

“除四害”运动让麻雀遭受灭顶之灾,数量骤减。

捕捉麻雀。(资料片)

1958年全国掀起全民灭雀运动,山东省被要求5年内消灭麻雀

“在三天的灭雀大战之后,一望无际的天空已见不到一只麻雀。”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看了北京灭雀运动后,在《麻雀即将灭亡》一文中写到。

1958年5月18日,北京市发出通知,提出“大战三天,男女老少一齐上阵,连明赶夜,用“轰、打、毒、掏”的综合战术,给麻雀以歼灭性打击。” 当时《人民日报》刊发描写北京灭雀的文章:三天内,大街小巷,院里院外、楼顶、墙头、树上,鞭炮齐呜,竹杆彩旗一齐挥动,处处吆喝,强迫麻雀飞翔。政府和民众还组织火枪队分布有效防线,阻击围歼,并在一定的地方施放毒饵。当时有麻雀甚至因为无法安歇,直接累死从天上掉下来。文中写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

从1958年3月起,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民灭雀运动的高潮。本来在1957年修改的“除四害”条文中要求,“在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但在当时“大跃进”的情况下,消灭麻雀的期限大大提前,北京市的期限被定为两年,而山东省被定为五年。

惠民专区“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同样轰轰烈烈

“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在惠民地区同样搞得轰轰烈烈。

据《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为贯彻中央精神,惠民地委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专署召开行政会议,迅速掀起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运动。”1957年2月6日,惠民专区爱卫会制定了《1957年除四害消灭疾病计划(草案)》,要求大力消灭四害,加强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预防各种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当时要求的标准是,创造更多的“三洁四无”的村、乡、社区和单位,提出室内、院子、街道洁,无蝇、无鼠、无蚊、无雀。

1957年,全区60%以上的村“白天到处工具响,夜里满村是灯光”。从年初到年底,每逢节日必进行卫生突击。仅春节期间,全区就有104万人参加了卫生运动。当年所取得的成绩也非常显著:全年全区建设“三洁四无”村167个,扫除垃圾6.13万大车,填坑洼22694个,修正街道926万米,改良厕所1.40万个,改良水井3473眼。而作为主题之一的“除四害”运动,1957年灭鼠2.31万只,捕雀达237万只,掏雀蛋65.5万个,挖蝇蛹1.5万市斤。在此之后,除四害运动经常有突击活动,比如1958年1月到3月15日,整个惠民地区共组织突击队7546个,队员189655人。捕鼠308万只,捕雀374万只,堵鼠洞253660个,毁雀窝183821个,挖蝇蛹2.6万斤。

拍苍蝇。(资料片)

村里的孩子是“除四害”的生力军

宣传运动,学生们会举着小牌牌,上面写着“除四害”三个大字,然后小字标注上“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还会用绳子在每个下面挂上除去的“四害”,将它们“游村示众”。

大人们都忙着下地干活,孩子们不得不完成学校交付的任务。学校要求学生们上交实物:比如捕到的麻雀、苍蝇、蚊子及老鼠尾巴,并规定数量。当时每家都配有苍蝇拍打苍蝇,孩子们有空就拿着拍苍蝇。知道麻雀晚上不会动,孩子们就打着手电筒,晚上去掏麻雀窝。

1960年中央指示:“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

从国家层面看,“灭雀运动”之前乃至进行中,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许多科学家就麻雀的益害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不过直到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才在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1960年4月6日,谭震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的报告中,谈到“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时说:“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至此,麻雀才完全从“四害”中去除。

撰稿:张猛猛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