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7年棉花开始成为滨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9-07-17 08:43:11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1月19日,敌机侵犯惠民专区上空。台湾国民党一架B—17型飞机窜入惠民专区上空,经阳信、惠民、滨县、高青窜入淄博市,后经昌潍地区窜回台湾,敌机经过之地发现有空投物品。惠民军分区及专属公安处召开紧急会议,抽调人员赴各县区进行检查处理。

2.2月, 由于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善,生产下降,开始发生农民闹退社的问题。 到6月初,全区已有3500户社员退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4000户左右正在闹退社,约占入社总农户的0.9%。

3.2月28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学习滨县政治思想工作经验。据《大众日报》报道,中共滨县县委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推动了购棉工作的开展。同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购棉工作》的社论,号召全省向滨县学习。滨县是全区棉花生产重点县,为了扶持该县的棉花生产,使其当年的47万亩棉田,亩产皮棉由上年的42.5斤增加到55斤,争取达到60斤。专署确定在农药、肥料、新式农具供应上给与适当支持和照顾,并责成滨县建立县乡两级棉花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县技术指导小组,具体指导这项工作。

4.各县委相继成立书记处。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凡50万人口以上的县、省委基点县和示范县均成立县委书记处,书记处设第一书记,其他均为书记,其次序按姓氏笔画或习惯排列。此后各县区相继建立县委书记处。

张贴大字报。(资料片)

5.5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要求在全省县以上机关内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在全区地县机关全面展开。

 反右派大会。(资料片)

6.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此后,全区的整风运动陆续转为反右派斗争,到1959年2月结束,全区有972人被划为“右派分子” 。由于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中央指示,98%的右派分子案件得到纠正。

7.6月初,全区人民战胜特大蝗虫灾害。6月,无棣、沾化等11个县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成灾面积达110万亩,最高密度每平方丈600多个。灾情发生后,惠民地委指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迅速扑灭蝗虫。经过昼夜奋战,终于扑灭蝗灾。

8.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于10日和16日先后发了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和“紧急通报”,各县相继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集中对农业合作化、统购统销、工农关系、肃反等问题开展了大辩论。在这次社教中,不少干部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9.8月12日,地委推广分散喂养耕牛法。据调查,全区15%分散喂养的耕畜一般比集体喂养的要好。地委指示各县区农业社,凡是不具备集体喂养条件的社队,要分散到户进行喂养,把喂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提高饲养户爱畜的积极性。

10.10月19日,中共惠民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往事钩沉(一)

全区人民与特大蝗虫灾害作斗争

滨州是历史性老蝗区,蝗虫问题始终很突出。

滨州属历史性老蝗区,建国后蝗灾以1957年最为严重

建国以来,蝗虫在几个年份异常活跃。

在滨州地区,蝗虫的优势种类有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

《山东蝗虫》。(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东蝗虫》记载,当内在因素与环境适宜时,东亚飞蝗能做大规模远距离的飞翔,连续长时间成群飞离原生活区叫做迁飞。迁飞距离,群居型成群迁飞后,可连续飞行10-18小时,飞行距离几百公里或更远。有的蝗群迁飞数量可达100亿头。

东亚飞蝗属杂食性害虫,在自然情况下,以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一旦羽化成虫飞起来,所到之处,所有绿色植物“一扫而光”,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中,蝗灾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滨州文史》有一段提到一位老人回忆当年蝗虫灾害,说:“有一年,老家大旱,蝗虫成灾,男女老少都拿着笤帚到地里驱赶蝗虫,可蝗虫飞起来又落下,不是吃这家的,就是吃那家的。当时我想,反正蝗虫也是要吃饭的,不如让它们在咱家庄稼地里吃饱了,省得再去吃别人的庄稼,结果庄稼全被蝗虫吃光了。”

1949年,8月至9月,连降大雨,黄河大汛。博兴与滨县伴有蝗灾。

1955年6月,全区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专署成立治蝗指挥部,组织力量,很快扑灭。

1957年6月初,无棣、沾化等11个县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成灾面积达110万亩,最高密度每平方丈600只,形成特大蝗虫灾害。

1962年6月至7月,无棣县发生蝗灾,面积达35万亩。

在这几个活跃年份中,1957年最严重,可以换算一下,每平方丈600只相当于每平方米54只蝗虫。那是怎样一种场景?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个别地方仍会发生局部严重蝗灾。曾经的治蝗技术人员、原市农业局能源站站长徐效俊这样表述,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一线查蝗,两个人一个多小时逮了一袋子(50公斤左右)东亚飞蝗,两只脚同时能踩上100多只。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的“飞防”。(田军  摄影)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飞防”大大提升了治蝗效果

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惠民地区(包括现东营市全部,淄博桓台、高青两县)是全省重要的蝗区,据我市第七任植保站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刘俊展介绍,当时全地区所有的县都有规模不等的蝗区,蝗区面积占全省的近一半。因为蝗区面积大、地面防治难度大,惠民地区一直被列为主要飞防区。

《滨州地区志》记载,“飞防”从1958年开始至今50余年,共有七任植保站(病虫防治站)站长参与组织全市的“飞防”作业。原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常俊喜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全市范围内的“飞防”作业基本没停止过,“飞防”大大提高了治蝗效果,原本3-5年大发生一次的蝗害,再没有在滨州大地上形成。

《山东蝗虫》记载,山东“飞防”作业,从上世纪50年代的原苏联安二型飞机喷粉剂开始,80年代改用运-5飞机,80年代中期改喷粉剂为超低量喷雾。 

2002年以来,我市沾化、无棣建立了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配备了先进的地面应急防治机械,大大提高了地面防治飞蝗的作业能力。目前,沾化县海防办事处8万多亩的造纸原料场——苇场,是我市保留下来的惟一一个飞防区。

“飞防”由化学药剂改为生物药剂,对其它生物无害

2005年以来,“飞防”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飞防”用的药剂由化学药剂变成生物药剂;二是防治对象由过去害虫、益虫“一扫光”变为针对性强的“专杀”。

防治药剂由过去的高残留高毒化学药剂全部替换成生物无毒药剂,“飞防”所用杀蝗绿僵菌,是一种生物药剂,绿僵菌在飞蝗体内不断繁殖,消耗营养、机械穿透、产生毒素,并不断在蝗虫种群中传播,使害虫致死。绿僵菌具有专一性,对人畜无害,同时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可以实现蝗灾的可持续治理。药剂档次提升的同时,防治投入也不断加大,2012年“飞防”全市仅药剂投入上百万元。

采用生物药剂防蝗,对防区内的鱼虾、鸟类没有危害。

撰稿:田政

参考资料:《 “飞防”五十载 飞蝗难“腾达”》《滨州地区志》

往事钩沉(二)

棉花是滨州的一张老名片

翻开建国70年滨州棉花生产发展的历史, 可以清楚地看到, 滨州棉花生产虽然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经过了大发展、滑坡、徘徊、再滑坡以至稳定健康发展等多个阶段性过程,但棉花生产的支柱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同时,棉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断给滨州带来各种各样的荣誉。

周总理三次接见杨柳雪的杨秉利。

1957年《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学习滨县购棉工作,1970年《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杨柳雪大队的事迹

1957年2月28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学习滨县政治思想工作经验。据《大众日报》报道,中共滨县县委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推动了购棉工作的开展。同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购棉工作》的社论,号召全省向滨县学习。

滨县是全区棉花生产重点县,为了扶持该县的棉花生产,使其当年的47万亩棉田,亩产皮棉由上年的42.5斤增加到55斤,争取达到60斤,专署确定在农药、肥料、新式农具供应上给与适当支持和照顾,并责成滨县建立县乡两级棉花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县技术指导小组,具体指导这项工作。

1970年1月,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北京召开。滨县杨柳雪大队因连续4年粮食单产超过500公斤,棉花单产超过50公斤,由靠吃国家统销粮一跃而成为向国家贡献商品粮大队,作为全省的先进代表,光荣地参加了本次大会。会上,周恩来总理称赞杨柳雪大队是粮棉双丰收,超过农业发展纲要的典型,并在接见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全体人员时,要求全国棉区向杨柳雪大队学习。《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杨柳雪大队的事迹。

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结束后,山东省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也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杨柳雪大队学习活动的通知》。

此后,《大众日报》对杨柳雪大队的事迹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全省和全国各地到杨柳雪参观学习络绎不绝,使杨柳雪大队粮棉取得双高产的经验在全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杨柳雪:周总理亲手树起的“棉区的一面红旗” 

“棉区的一面红旗”迎来众多考察团。

杨柳雪:周总理亲手树起的“棉区的一面红旗”

1971年8月,杨柳雪初次迎来外国客人——阿尔巴尼亚农业考察团。

滨州植棉得天独厚、群众基础广泛,历届地委、专署、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都重视棉花生产

滨州地处鲁北平原,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宜棉地域广,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充沛,是发展棉花的最适宜区域之一;同时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良好的植棉传统和丰富的植棉经验。历届地委、专属、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一直把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紧抓好。

据统计,1950年,全区棉花产量达到2342. 15万公斤。1952年,棉花总产量提高到4230.5万公斤,小棉花加工发展到47876吨,棉籽油生产5651吨。1953年,棉花总产量达到3779万公斤。

杨柳雪大队在采摘棉花。

从1953年11月开始至翌年1月底,惠民专区共计统购棉花2959.4万公斤,占棉花总产量的77.9%。1954年,棉花种植面积232.6万亩,棉花总产量4224万公斤,统购棉花仍达2514.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9.53%。1955年,因灾棉花产量有所下降。1956年棉花总产量4985.5万公斤,棉花统购4487万公斤。1957年,棉花种植面积382.7万亩,总产4088万公斤,国家对99.19%的棉花进行了预购。

“大跃进”运动的第一年即1958年,由于运动高潮的到来正值秋季,农业丰收已成定局,加之全区人民大干苦干社会主义的朝天热情和风调雨顺的年景,因此并没给农业生产造成多大影响,全区棉花总产量实现5262. 5万公斤。

经过“反右倾”后的继续“大跃进”等政治形势的影响,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使农业形势严重恶化。虽然1962年底农业受损状况已得到初步缓解,但与1957年相比,棉花产量由4088万公斤下降为291.5万公斤。到1965年,棉花产量恢复到3618.15万公斤。

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柳雪这个农业典型的树立,对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极左方针的限制,全区经济作物仍处于下降趋势。到1977年,在夺得农业超以往好收成的情况下,全区棉花总产也只有1569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全区棉花生产实现了大发展,总产、单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田政

参考资料:《山东滨州市棉花生产走过60年》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
阿牛
06-18
俺们这
06-18
欣欣
06-17
2070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