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6年“一五”重点工程打渔张工程动工兴建

2019-07-11 18:00:27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在惠民专区内河航行的木帆船。

1.1月,滨县木帆船合作社成立,有帆船76只,社员320人,惠民等县也相继成立了木帆船合作社,成为区内第一批水路运输合作社。

2.2月,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社员开始实行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少儿)、保葬的“五保”制度。

3.2月15日,全区私营工商业基本实现公私合营,共有1.68万名私营工商业者通过合作、合营等成为供销社企业和合作社企业的成员,占总人数的81.2%,共组成公私合营商店5处,合作商店49处,合作小组207个,代销5147户,经销3066户,还有个体1500户。

惠民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大门。

4.2月23日,惠民专区医院迁址。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中共惠民地委决定将惠民专区人民医院改为“惠民专区第一人民医院”,驻地由惠民县城迁址北镇;原惠民专区疗养院改为“惠民专区第二人民医院”,驻地由滨县杨集迁往惠民县城。

5.3月, 长山县并入邹平县,高青县并入齐东县,蒲台县析入博兴、齐东县,垦利县析入广饶县与利津县;德州专区撤销,原辖乐陵、商河、济阳、临邑四县划属惠民专区。至此,全区计有惠民、滨县、阳信、无棣、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邹平、齐东、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共15个县。

6.3月,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动工兴建。4月12日,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偕同苏联专家及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等到打渔张引黄闸工地视察。11月30日,引黄闸竣工,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

7.5月,建立山东省惠民农业学校,1959年10月改为北镇农业学校(今滨州农校)。

8.6月17日,中共惠民地委党训班改为中共惠民地委党校。

9.是年,全区掀起了大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热潮,到3月底,全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348处,入社农户占总农户77.7%。10月底,全区共有合作社5483处,入社农户达96.9%。其中,高级社526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黄河复堤工程现场。(资料片)

10.12月1日,建国后第一次黄河复堤工程结束。自1950年开始,经7年奋斗,全区人民胜利完成黄河复堤工程。工程使用工日1600万个,累计完成土方1900万立方米。工程结束后,黄河大堤一般超出1949年洪水水位2米以上,平工堤顶宽7米,险工堤顶宽9米,险要堤段都加筑了前后线,大堤防洪能力增强。

11.滨县、齐东、惠民三县建立虹吸引黄灌溉管理局,共组织15.8万人上阵,兴建了白龙湾、张肖堂、刘春家、大道王四处虹吸引黄工程,控制灌溉面积260万亩。

时代印记

公私合营改造私营工商业

惠民专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1953年初着手进行。从1953年7月开始,全区进行了差价调整,私商虽然有利可图,但因非法利润受限制而大大减少,经营逐步走上正规。从10月起,国家陆续对粮食、食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以及棉纱、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的工业品实行了统购统销,对其他重要农业和副业产品加强了收购工作。这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和粮棉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所有工商业户感到,只有依靠政府接受改造,才是自身发展的唯一出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进行。1953年底,全区共有私商30670户。

从1954年7月起,中共惠民地委对私营批发商和零售商开始了有计划的改造。1956年初,在全国上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下,惠民专区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也进入高潮之中。

在城镇,对私有商户进行合并,继而成立供销社集体单位或企业

1956年2月19日,地委召开全区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会议,按照中共中央及山东省委的指示精神,在总结前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有计划、分步骤地彻底改造私营工商业的决定。首先,按照“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的方针,对城镇私商进行行业分类,以各行业的私营大户为主体,对同行业或接近此行业的私有商户进行合并,继而成立供销社集体单位或企业,如:糕点厂、酱菜厂等。还有的被公私合营为国营商店和批发门市部。

据统计,截至1956年2月15日,全区较大的6户私营工商业已全部公私合营,私营商业的16107名从业人员,已有76%过渡为供销社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到1956年3月底,全区私营商业的总人数为28201人,已纳入各种不同改造形式者22918人,占全区工商业总人数的81.2%。

在农村,改造私营商业为代购代销、经营小组或批发经销等新的经营组织

对城镇私商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4月,又开始了对农村私商的改造和结束工作。为此,中共惠民地委私营工商改造领导小组发出《对农村私商改造工作意见》,针对农村私商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分别就经销、饮食、服务等行业作出详细规定:一、对分散经营的经销、代销和自营小商贩,在自愿的条件下,先从困难户着手,逐步合成为自负盈亏、自劳自得的社会主义合作小组,建立全区商业网。国营、合作商店在进货、采购方面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二、对饮食业的饭摊、饭棚等,根据其要求和条件组成合作小组。供销社必须在经营作风、饮食品种和饮食卫生方面加强管理和领导,在分配粮油指标方面给予帮助;三、对暂不适应组织的理发、照相等流动服务人员,在其自愿的原则下,既可组成合作小组,又可分散经营。另外,对合作组织人员的工资、纳税、贷款等问题也分别作出规定。

全区农村私商改造工作迅即展开。首先,改造私营商业店铺为代购代销、经营小组或批发经销等新的经营组织,然后又把处于商业和手工业之间的私营加工企业,根据其生产品种及状况分别改为集体手工业企业或批发经销门市部。

据1956年5月底统计,全区农村纯商业和饭食业的从业人员共计19579人,已纳入各种改造形式的17413人,占总从业人员的88. 9%。其中:纯商业人员14240人,已吸收到供销社各种企业单位的3504人,占24. 6%;经销、代销的5223人,占36. 7%;实行工资制而未混编的2774人,占19. 48%;合作形式的695人,占4. 88%;合营的519人,占3. 64%;自营的1525人,占10. 7%。饭食业从业人员全区共计5339人,其中改造为供销社饭店、食堂的3937人,占73. 74%;集日组、摊和给供销社饭店加工、作临时工的643人,占12. 04%;合作形式的109人,占2. 05%,自营的650人,占12. 17%。

庆祝公私合营。

成立各类合作社改造个体渔业、盐业、运输业

另外,惠民专区的沿海各县还对个体渔业、盐业进行了改造,分别成立了渔业生产合作社和盐业合作社,入社的渔民、盐民均占其总数的95%以上。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把个体运输业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也成为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内容。

截至1956年4月,在全区马车运输行业中,共建高级社5处、初级社14处,共计有1210部车,1234人,占本行业总人数的71. 8%,尚有384部车,389人未组织;搬运工高级社4处、初级社10处,搬运站(队)7处,共计1252人,拥有地排车40部;木帆船搬运,已组织完毕。

高级社与初级社的区别是:高级社的股金不分红,剩余部分给以计息,工资按纯公里和按件计算分配;初级社股金分红,工资按收入扣除税金、公积金、公益金和业务手续费外,自劳自得,多劳多得,自负盈亏。在建立运输合作社的同时,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高级社普遍建立健全监、理会,制定了社章以及生产、财务计划;初级社普遍建立筹委会,监、理事会正在筹建之中,生产、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和必要的工作制度也在完善之中。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运输业组织起来的优势明显高于单干,社员收入增加,精神振奋,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截至1956年6月,全区对私营工商业低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通过改造和安排,广大工商业者对依靠党和政府繁荣市场,发展经济充满信心,主人翁思想得到增强,劳动热情高涨。他们积极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生产率。全区工商业战线出现了购销两旺的繁荣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一)

“五保户”及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非常关注。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始于1956年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从此,人们便将吃、穿、烧、教、葬这五项保障简称“五保”,将享受“五保”的家庭称为“五保户”,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初步形成。

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所规定的五保供养内容较以前有所调整,五保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各地相继兴办了敬老院,将部分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逐步形成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五保供养模式。

敬老院老人老有所乐。(资料片)

对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适应集中供养需要,各乡镇 逐步建起了敬老院

滨州的五保制度始于1956年12月,当时的惠民专区要求所有农业社对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社员实行了“五保制度”,即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少年、儿童)、保葬,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1978年底,全区“五保”对象已经达5236户、6005人。同年年底,全区已有敬老院12处,收养87人。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五保供养工作开始向乡镇敬老院集体供养方向发展。1985年,五保户的供养开始由各村供给向乡镇提留统一供给发展。是年,全区共有五保户7238户、7928人;全区敬老院发展到108处,其中乡镇办80处,占74.1%。敬老院工作人员194人,设有床位855张,收养623人,入院率为8.3%,集体供给金额32.4万元。1987年,有16个乡镇实行五保供给乡镇统筹,占乡镇总数的12.5%。

1989年5月,行署发出《关于普遍实行乡镇五保统筹的通知》。是年,全区有103个乡镇实行了五保供给乡镇统筹,占乡镇总数的87%。1989年,全区开展了争创“文明敬老院”活动,有5处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至1990年,全区109个乡镇全部实现了五保供给乡镇统筹。全区已有敬老院143处,其中乡镇办107处,占74.8%。敬老院工作人员395人,设有床位2273张,收养1921人,入院率为21.3%,集体供养金额为146.3万元。

1995年,滨州地区开展了五保对象普查登记发证工作,经普查确定,全区五保对象9292人,其中入院集体供养的2929个,分散供养的632人。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均由集体与供养人签订供养合同。1995年,全区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敬老院。乡镇敬老院已达151处,工作人员524人,设有床3400张,收养2979人,入院率为32.1%,集体供给金额354万元。

1996年,是敬老院建设大发展的一年。全区各级民政部门把敬老院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激励乡镇办好敬老院。是年,全区新建房屋574间,新增集中供养人数652人,集中供养面积达42.2%。敬老院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院办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区敬老院实现利润达130.1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副养院,以实业补事业的敬老院建设的路子。

供养标准“水涨船高”。目前我市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列全省第五位

1998年,行署批转地区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工作的报告》,要求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供应标准每年不低于1000元(每月35斤面粉、50元现金),并随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步提高。

至2000年底,全区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4341人,年平均生活费用1046元。全区共有乡镇敬老院133处,工作人员758人,设有床位4837张,收养4376人,入院率50.12%,集体供给金额684.9万元。

近年来,滨州市民政系统把落实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提标任务作为重中之重,逐年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2012年分别提高到不低于3800元和2900元。

2014年,我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年再提高600元。提标后,滨城区、无棣县、博兴县、邹平县、开发区、高新区、北海新区的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6100元和4100元。惠民县、阳信县、沾化县分别达到5600元和3600元。目前,滨州市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列全省第五位,集中供养率列全省第四位。这次大幅度提标后,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撰稿:李志武 葛肇敏  常梅岭  李海涛

往事钩沉(二)

山东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立项建设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灌区渠首引水口原定于蒲台县打渔张村(后渠首上移至王旺庄,但工程仍沿用原名) 而得名。1951年经中央财政委员会和水利部批准建设,原苏联水利专家帮助勘察设计。1956年动工,当年11月渠首引黄闸建成放水,至1958年完成整个灌区建设。

为什么一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会落在这里呢?

原来,在灌区开发以前,这里地广人稀,土地严重碱化。人们开荒躲碱围种,今年种这块,明年抛荒这块种那块。建国初期,六户、大许一带的五个初级社,有居民2872户,土地51973亩,男整劳力1267人,每个劳力平均占有耕地41亩。但是,由于盐碱为害,收入无几,土地虽多却难以养活主人,人们不得不抛弃家地,外出开荒。这里地下水位浅,含盐量大,每升地下水含盐高达16—30克,苦咸不能饮用。多年来,人们用水缸积存雨水解决饮水问题。

建国初,党和政府决定兴修水利,发展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

开工前进行了三年的观测和试验研究

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山东省东北部滨海地区划为军垦区,1952年春,华东民垦委员会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6月山东棉垦委员会成立,决定兴办引黄灌溉工程,并做了大量测绘调查工作。9月,山东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完成,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12月1日,水利部转达中财委指示:同意兴办。随即,隶属省农林厅水利局的打渔张灌溉工程局成立。

1953年1月,工程的技术设计完成,并计划9月份全面开工。

1953年3月中旬,中央水利部及农业部负责人陪同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到灌溉区考察。苏联专家认为,本工程资料不足,应缓施工,“应进行一系列勘测研究工作,收集土壤、水文、地质等资料”。遵照水利部指示和苏联专家的建议,1953年9月,停止工程备料,全面转入试验工作。3年的观测和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数据。

对灌区引水口的位置,在准备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反复研究。备选引水口7个,并一一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方案比较。最初决定设在打渔张村附近。

根据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弯道处能多引水少引沙,经过进一步比较研究确定,把引水口设在现在的渠首——王旺庄。因灌区名称已在国务院备案,更改手续复杂,引黄闸虽迁至王旺庄,灌区名称仍叫打渔张灌区。

新中国的引黄兴利事业,是首先确定灌区,并在灌区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土壤、水文、地下水、沉沙等方面的试验观测和科学论证后,才确定是否兴建引黄闸。打渔张灌区引黄闸是首先从灌区试验开始,并成为山东省大规模引用黄河水的发端。

1956年打渔张引黄闸通水庆典场面。

1956年3月开工兴建,11月放水

1956年初,中央指示:打渔张引黄工程当年开工,1958年完工,工期3年。

根据省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从惠民、昌潍、胶州、泰安四个专区的20余个县抽调25万余名干部、民工组成11个民工团和一个杂工团。由于器材料物供应任务大、时间急,为保证工程如期开工和顺利进行,专门建立了六处采购、转运站。

1956年4月2日,打渔张工程首先在四干开工。尔后沉沙池、总干上段也陆续开工。开工不久,6月16日,苏联专家儒可夫来灌区考察,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灌溉制度实验问题发表了意见。

渠首的打渔张引黄闸当年完工,总长48米,设计水位12.4米,防洪水位17.0米,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11月30日,打渔张引黄闸正式放水,第四干渠率先投入使用,在王旺庄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山东省副省长王卓如以及1500多名干部、民工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庆典。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了闸名。滔滔黄河水驯服地穿过了12道巨大闸孔,顺着密如蛛网的各级渠道流向田间……

1962年停灌,1965年复灌,2013年灌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打渔张引黄灌区于1958年建成,在引水灌溉和改良土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粮食亩产由建灌区前的57公斤上升到80公斤,同时,灌区人民结束了饮用咸水的历史。

初灌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了引黄灌溉的好处。但是,片面地大引、大蓄、大灌,排水不畅,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板结,发生盐碱地33万亩,粮棉产量大幅度下降。引黄灌溉受到了质疑。

1962年3月,中央关于引黄灌溉会议召开,决定全部停止引黄灌溉。对停灌后打渔张灌区的各类问题,水利电力部、农垦部共同组织了规划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灌溉改碱方案》,后成立机构,并具体组织实施灌溉和排水工程。

经过三年的调整、改建,基本具备了复灌条件。1965年5月首先在四干渠复灌。尔后,二、三、五干渠相继放水。复灌后灌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1981年,为适应防洪需要,对渠首引黄闸进行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下游44米处,设计防洪水位22.7米,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经过了50多年岁月洗礼,2013年,打渔张引黄灌区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打渔张引黄灌区形成了以老闸、新闸为核心,四条风景带特色独具的水利景观。

撰稿:田政    

参考资料:《滨州文史》《一代伟业——打渔张引黄灌区与引黄济青工程史略》《滨州地区志》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