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夏蝗防治全面结束 飞蝗密度压到防治指标以下

2019-07-08 19:58:30 记者 孙文杰 通讯员 金宗亭 傅安锋 孔令迪 张世强 报道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蝗灾是我市农业生产重大生物灾害之一,为及时有效控制今年东亚飞蝗发生危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滨州市2019年东亚飞蝗防控工作意见》,加强领导、协同作战,切实控制东亚飞蝗灾害。

今年预计全市东亚飞蝗发生面积75万亩,截至7月6日共完成夏蝗防治面积38.8万亩,飞蝗密度普遍压到了防治指标以下

东亚飞蝗是具有突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发生特点的重要农业害虫。市农业部门根据秋残蝗情况、春季蝗卵挖卵等虫源情况,结合气象资料等情况分析,全市东亚飞蝗发生面积75万亩左右,其中夏蝗面积预计49万亩,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0.545头,最高密度每平方米14头,重点发生区域为沾化苇场、鱼山子和无棣转台洼、下泊头水库等蝗区;秋蝗面积预计26万亩。

我市坚持“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治策略,以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为目标,严格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开展集中统一防治。今年5月中、下旬开展了蝗情拉网普查,利用GPS查明蝗虫发生范围和重点防治区域,确定最佳防治适期;5月底完成了治蝗人员技术培训和各种治蝗物资准备,无棣、沾化两个有蝗县区成立了5支150人的治蝗应急队伍;6月12日开始地面防治工作,到7月6日,夏蝗防治工作全面结束。

在具体防治措施上,我市注重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对沾化苇场、无棣转台洼等发生较重的蝗区,实行了植保无人机防治和地面防治相结合,迅速控制蝗虫危害蔓延;对密度较低的一般发生蝗区,组织地面防治,实行治蝗应急专业化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结合开展农田病虫害防治兼治东亚飞蝗,扩大防治范围,防止蝗虫扩散;同时,加强了对其它宜蝗环境监控,发现蝗情立即扑灭,以防成灾。

目前,全市共完成夏蝗防治面积38.8万亩,其中地面防治面积为37.8万亩,植保无人机防治面积为1万亩,生态控制面积为9.5万亩,经扫残查效,防治效果在95%左右。飞蝗密度普遍压到了防治指标以下,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改治并举”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态控制覆盖率

我市对治蝗工作“改治并举”,坚持“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宗旨,协调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应急防控各项防控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态控制覆盖率,逐步加大蝗区生态改造力度,提高蝗灾治理科技水平,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我市在防治技术措施上,积极选用高效、低毒、低污染的农药,避免鱼塘、虾池受害;对密度在每平方米0.5头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使用绿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进行生物防治。

农技人员大力推广了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 主要在低洼芦苇地,千方百计开发水源,尽可能扩大水浇面积,延长积水时间,以降低夏蝗发生程度;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棉花、香花槐、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和上粮下渔、植树造林等控制技术,开展蝗虫孳生地改造,恶化蝗虫的生存环境,压缩发生面积,抑制蝗虫的发生;特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逐步达到从根本上控制蝗害的目的。

8月全面开展秋蝗防治,9月中旬前全面完成东亚飞蝗防治

在夏蝗防治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我市各级和有关部门继续坚持蝗情监测报告制度,加大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力度,于6月底-7月上旬做好夏蝗扫残和秋蝗发生动态监测; 8月份全面开展秋蝗防治,并进行秋蝗扫残工作;9月10日前全面完成东亚飞蝗防治工作。

我市各级重大病虫防控领导(指挥)机构将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层层分解责任、压实任务,确保蝗情监测不留空白、防治任务不留死角;统筹做好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大型湖库等封闭管理区域蝗情监测和防控任务。坚持应急防治预案制度,确保突发重大蝗情响应及时、处置高效。开展蝗区数字化勘查,逐步实现蝗情监测、防治、指挥调度等信息数字化、平台化、精准化。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志学
农家发布

滨州市农业资讯、农业政策、农产品发布专业网站

热门评论
俺们这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