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0年​惠民专区正式设立 积极支援抗美援朝

2019-07-08 10:36:18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1月,渤海行署为奖励生产,交流经验,在惠民县城召开全区劳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00多人。

春季,各县相继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5月10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作出决定:取消区党委及行政公署一级机关,调整各地委、专署。渤海区撤销,惠民专区正式设立。5月11日,建立中共惠民地方委员会,段林任书记,张力群、杨岩任副书记;6月1日,建立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改为惠民区专员公署),陈梅川代理专员(当年10月为专员),周金生任副专员,辖惠民、滨县、蒲台、阳信、无棣、沾化、利津、垦利、广饶、博兴、高青、齐东12个县。专区党、政、军机关驻惠民县城。

3.5月,由于1949年发生雨涝、海潮等灾害,全区有17万灾民生活困难。中共惠民地委发出生产救灾工作指示,组织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并发放救济粮123万余斤,绝大多数灾民生活得到了保障。

4.5月,全区开展扫盲运动,共建立午校2231处,夜校3289处,学员总数13.6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冬季,全区建冬学3219处,有学员12.81万人。

5.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指示,中共惠民地委决定在全区开展整党整风运动,解决领导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问题,整顿组织,提高党员素质。

6.9月,中共惠民地委成立土地改革工作队(简称“土改工作队”) ,由地直机关部和惠民师范师生650余人组成, 分赴滨县、博兴、齐东、垦利、沾化等县进行土改复查和划阶级定成份,颁发土地证等结束土改试点工作,年底基本结束。

7.10月1日, 博兴县六区卢家村模范互助组长卢奎法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参加第一个国庆节观礼活动。

8.11月,根据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部署,全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到1953年底结束。

1950年,垦利县镇反运动共逮捕458名反革命嫌疑分子。图为宣判大会会场。

9.全区人民响应中共中央作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万多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0.全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黄河复堤工程,历时七年,到1956年12月结束,共用1600万个劳动日,动用土石方1900万立方米,堤高超出1949年洪水位1.5—2米。

11.12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惠民专区分院建立,副专员周金生兼任院长。

时代印记

惠民专区正式设立

1950年5月10日,渤海区撤销,惠民专区正式设立。

惠民专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渤海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作为我党在山东的五大战略区之一,它最早可溯源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渤海平原广大人民,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开辟创建了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日根据地。

1944年初,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便于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党委、军区合并,建立了位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西枕津浦铁路,东北濒临渤海,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40多个县、市,人口近千万,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的渤海区。时由景晓村任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杨国夫任军区司令员,刘其人任区行政公署主任,王卓如任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陈放任宣传部长,李震任社会部长,马巨涛任秘书长。

至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是山东省唯一未遭国民党军队侵占的解放区,成为整个华东区的可靠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渤海区接纳和供养了40余万休整将士和转移群众,动员了近18万人参军,80多万人次民工支前,55308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为华东战场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撤销中共渤海区党委和渤海区行政公署,成立中共惠民地委和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专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根据建国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行政公署、合并专员区以及调整若干市、县行政区划的决定,1950年5月,撤销渤海区,所辖县市分别划归新建的山东省惠民、德州、淄博、昌潍、济南、泰安等专区(市)和河北省沧县专区。

随着渤海区的撤销,中国共产党惠民地方委员会和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相继建立,仍隶属于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原渤海区垦利专署所辖的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利津、垦利、滨县、蒲台8个县和清河专署所辖的广饶、博兴、高青、齐东4个县一并归属惠民专区。此时,惠民专区共有12个县,108个区,973个乡,6900余个自然村,277万余人口。段林任中共惠民地委书记,张力群、杨岩任副书记;陈梅川代理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周今生任副专员。地委、专署机关驻惠民县城。  

中共惠民地委、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之时,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当时,全区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工农劳动群众在巨大胜利鼓舞下,精神振奋,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和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生产恢复和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1950年至1952年底,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为下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以欢欣鼓舞为主流的形势下,新地委、专署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政治上,政权机构整编、群众团体建立和党的公开工作虽然已经展开,全区的各项事业均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全国的解放战争仍未完全结束,包括潜藏下来的特务、反动党团骨干、逃亡地主、土匪恶霸以及反动会道门分子在内的大批反动残余势力,他们互相勾结,继续与人民政权作对,危害于党、危害于民的匪患案件接连不断。

经济上,惠民专区所辖各县是老解放区,战争年代,动员参军和支援前线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在全国经济滞后、生产萎缩的大背景下,全区民生困苦的局面也难以扭转。如此形势之下,惠民专区又接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全区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到了极度低落的地步。

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竭力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的同时,又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更加助长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妄图卷土重来的野心。潜藏在惠民专区的一批反动顽固分子,趁机散布反动言论,进行捣乱破坏,反动气焰更加嚣张。

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社会动荡的严峻形势和困难局面,新建立的惠民地委和专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从1950年5月至1952年底,领导全区人民相继进行了抚平战争创伤,努力恢复经济,保卫巩固政权,发展文化教育,改革封建制度,加强党的建设,荡涤社会污浊等一系列的新民主主义改革与建设,全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分别有了长足发展,为下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此后,随着行政区域的沿革,惠民专区的名称和辖区也发生了多次变化。1958年10月,按照《山东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延至1961年1月惠民专区又恢复建立。1967年2月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惠民专区改称为惠民地区,至1992年4月更名为滨州地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滨州市,滨州地区随之撤销。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一)

惠民专区对抗美援朝的巨大贡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并将战火燃及朝中边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为保卫祖国领土,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展开了一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正义与邪恶的反侵略战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惠民专区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踊跃参军,慷慨捐献,全力生产,支援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抗美援朝捐款。(资料片)

开展宣传,动员参军,迅速掀起参军热潮

自党和国家的抗美援朝运动号召发出,中共惠民地委、惠民专区专署带领全区人民,立即行动起来。1950年11月初,地委领导成立了惠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地委、专署及各县普遍于1951年2月(农历正月十五)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深入宣传。接着以县内区、乡为单位纷纷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农代会、青代会、妇代会、民兵积极分子会以及民兵检阅大会。然后又分片召开了党、团动员大会,还组织群众进行了诉苦、回忆等活动。

各种宣传活动深入乡间村头,全区各乡甚至到村均开展了以宣传抗美援朝为中心内容的文娱活动。有不少农村剧团和老艺人,自编自演了《杀过鸭绿江》《解放釜山》《血仇恨》《给杜鲁门算命》和《为报仇去参军》等戏剧节目。群众自编自演的戏剧、节目,形象逼真,生动感人,使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深入人心。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区受教育者占总人口的70%以上,基本达到家喻户晓。

动员参军是抗美援朝运动的重头戏。1950年12月8日,地委向各县发出《惠民地委关于动员参军工作计划》,发动爱国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壮大国防力量,巩固新生政权。1951年1月29日,地委专门发出了《关于在动参工作中贯彻政治动员的指示》,向各界人民发出了“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民同心,争上战场,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号召。

在深入宣传和模范作用带动下,全区涌现出了数千名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抢上战场的模范人物,感人场面和动人事迹数不胜数。

有一位大娘,把自己的所有亲戚都动员一遍,最后又把她的未婚女婿送去参军。至1951年2月中旬,全区报名参军的青年达21288名,这是革命老区人民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献出一切崇高品质的充分展现。

1951年捐款172亿元,完成本年度捐献“两架半战斗机”任务

1951年初,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先后发出关于募集救济品和慰劳品、组织赴朝慰问团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写慰问信、做慰问袋和“千百元献金”活动中,仅1951年5月一个月的时间,全区各界人民就寄出慰问信13903封、慰问袋42121个,捐献毛巾1672条,捐献人民币7亿多元(旧币,下同)。并派出革命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劳动模范、各界人民代表等参加了省赴朝慰问团,深入朝鲜前方慰问志愿军战士。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全区上下热烈响应,全民性的订立爱国公约、捐款捐物、慰问烈军属运动迅速形成。据当时惠民专区的11个县统计,至1951年12月,全区订立爱国公约的村庄已达95%,参加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80%。同时,全区各行各业、各基层组织和单位也都普遍订立了爱国公约。

全区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积极组织插伙组、互助组,在“宁在后方多流汗,不叫前方多流血”的口号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增产运动,多种“爱国棉”“爱国粮”,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多施积肥、改良技术,以多产棉、多打粮上交国家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交纳爱国粮的行动中,交粮队伍呼喊着“积极交纳爱国粮,打败美帝野心狼”,交粮小车上插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小旗子,粮食袋子上写着“爱国公粮”,全区有70%的乡一天交清,并且使前几年所欠粮食一并交清。

在全区比较薄弱的工商业战线,工人们自动义务加班,以多打一件农具、多加工一件成品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商业界积极纳税,使过去用1个月时间都难以完成的税费,当时每月只需5天就全部缴清,并且在数额上较前大幅度增长。曾有一位商户缴税时说:“我的买卖是托新中国的福做起来的,为了保住国家太平,支援抗美援朝,从今天起我把应缴的4万元改为8万元。”

在钱和物的捐献中,动人的事迹不乏其数。滨县翻身农民吴玉才,82岁高龄,他将扛活一辈子攒下的50块银元全部拿出作了捐献。博兴县一个叫李万顺的老农民,将20年来存下的宁肯讨荒要饭都没舍得卖的20多斤棉花,全部拿出献给了国家。从这些看出,全区上下,从老到幼,完全投入抗美援朝的行动之中。他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更使人感动。

截止1951年11月25日,全区人民共捐款172亿元,超额完成了本年度捐献两架半战斗机的任务。

全区共有上万青年参与赴朝作战,登记在册的牺牲青年达1905人

三年间,全区人民把上万名青年送上了朝鲜战场。惠民专区的英雄儿女们,不辜负家乡人民的希望,在战场上不畏强暴,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猛顽强,敢于牺牲,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战功,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据统计,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惠民专区(只含滨州市)人,仅登记在册的就有1905名。其中:滨城区382人,惠民县597人,阳信县216人,无棣县149人,沾化县169人,邹平县263人,博兴县129人。另外,屡建战功、终身致残的英雄们也不乏其数。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二)

始于1950年,全面成功于1995年底

历时40多年的扫盲运动

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为教育事业提出了“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惠民专区的教育事业同全国教育以及其他事业一样,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不论是在领导改革旧的学制,提高儿童入学率,还是在开展大众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惠民地委均作出了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总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在当时的总人口中,文盲率占80%以上,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率则高达55%。为此,1950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这次会议之后,一场全民性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

1950年春,惠民专区建立之前,渤海区就有以农民为招生对象的冬学3627处,学员17.85万人;午校2231处、夜校3289处,学员总数达136755人。常年民校2339个班,学员66272人;学习小组1802个,学员14875人。冬学通常是从每年的11月底开始,到次年2月结束,每天上课时间不少于2小时。这些学校均以识字为主,并伴有一定的政治、时事教育和社会活动。

建国初期惠民专区的扫盲识字班。

建起各类补习学校,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950年5月惠民专区建立后,在成人教育方面,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发展小学、中学并扩大吸收工农子弟入学的同时,大力开展了扫盲运动。为进一步加强农民以及干部、职工的文化教育工作,分别建起了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和技术进修班等。1950年底,全区办起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6处,学员550人;1951年,仅地委、专署直属单位的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就有7处,21个班,学员近千人。至年底,全区干部、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发展到了15处,学员达2000多人。

1952年,地委积极响应全国推行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运动,部署各县成立推行速成识字法委员会,全面推行速成识字法,搞好扫盲运动。并且要求县以上机关办好业余文化学校,抽调文盲和半文盲轮流学习,以提高广大新生干部、工人的文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猛增到32.46万人,其中,政治班11.67万人,文化班17.61万人,速成识字班3.18万人。1954年冬,全区参加扫盲人数达18.49万人。1955年,民校教育发展为常年学习,并开始发展扫盲后的高级班。1956年,全区有17.1万人参加了农民业余教育,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40%以上,全区有8.8万人脱盲,其中1.1万人达到高小毕业程度。1957年,各县办起了业余高小和业余技校,农民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地委、专署统一领导下,从专署机关到各县、区均举办了速成识字班,专署文教科专门对40多名专职教员、辅导员进行了推行速成识字法训练。此后,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并且向纵深处发展。到1954年,全区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或班发展到39处,学员2191人。其中初小9个班,421人;高小16个班,630人;初中14个班,1140人。该年毕业人数349人,干部入学人数占其总数的80%。另外18.49万名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扫盲学习,使许多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不仅能读书读报,还能写一些简短书信。

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推开中等文化教育和成人教育

同时,大力普及小学教育,从基础上减少文盲现象。据1950年底统计,全区307万学龄儿童中,入学率为42.2%,其中女生占10%;完小666处,平均一个半区一处。并且在有条件的中心小学附设了高级班,配备了高小教员。到1951年底,全区12个县的公、私立及民办小学(初高级)发展到3201处、4325个班,在校生达163646人。此外还建有专区干部子弟学校1处、惠民师范附小1处。至1952年底,全区公办小学发展到4661处,在校生达到293677人。

中等文化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在全区推开,为开展全民教育提高教师人才。1950年专区建立时,仅有1处中学,即山东省立阳信中学。1951年全区新设高青中学、广饶中学和沾化中学3处初级中学;1952年,垦利、博兴、蒲台、惠民、齐东和滨县(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前身)7处中学又相继建立。至年底,全区初级中学增至10处、57个班,在读生达2730人。

1950年,在将渤海后期师范学校改为惠民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又新建2处专区联立师范学校。至1952年10月,惠民、无棣、滨县、利津、博兴、齐东、沾化7个县分别建起了初级速成师范学校。中学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使长期以来知识、教育人才匮乏,师资力量微薄的矛盾很快得到缓解,有力地带动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1959年,山东省临清市位湾人民公社女社员、6个孩子的妈妈史秀兰(中)在学习。新华社记者武华摄

集中的扫盲运动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代末,全区人民的文化素养有了跨越式发展。1965年,全区又掀起了一个蓬蓬勃勃大办工读、耕读、简易小学的热潮,截至11月,全区共办起工读小学6375处,组织了152300农民子女入学,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1%,这是惠民专区有史以来所未达到的。

改革开放后,农村业余教育除扫盲学习外,还强化了技术教育内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业余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在农村又出现了一批新文盲。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先后重新组建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组织扫盲工作队,公社配备扫盲干部,生产大队办起扫盲班,从扫盲入手,发展农民业余教育。1979年全区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的达17.36万人,当年脱盲9万人。1980年,全区青壮年脱盲率达55%以上,青少年脱盲率达94%以上。1981年,农民业余教育开始向农民技术教育发展,全区有业余小学232处,学员5010人;业余中学33处,学员715人;农民业余技校257处,学员达5930人。到1983年,经人口普查,全区8县(市)共有青壮年和少年175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32万人,占总数的18.3%,离国务院规定的扫盲标准差3.3%。行署决定三年内全区完成扫盲任务。

至1995年底,各县区相继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全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85年,全区青壮年和少年非盲率91.9%,已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标准。1995年12月,继邹平、阳信、博兴、滨州4县市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省验收合格后,惠民、无棣、沾化3县扫盲及成人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至此,全区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
886
06-09
丰色
06-08
快乐
06-08
小王
06-08
老刘
06-08
小刘
06-08
2070
06-08
俺们这
06-08
小芊儿妈
👍
06-08
伟伟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