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农民甘冲:种着2700亩田 还有时间去旅游

2019-03-13 08:48:48 记者 张炜 通讯员 刘志勇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甘冲(左)在麦地中。(资料片)

初春时节,大地回暖,农民都忙着为小麦浇水。在邹平市高新街道周东村附近的麦田里,浇水的方式与众不同:四台巨大的指针式喷灌机,一边旋转,一边喷水。

“以前,一片300亩的小麦,10个人得用10天才能浇一遍,有了这个喷灌机,1个人一早上就浇完了。”在一旁观看的甘冲说,“不光省工省时,还节水节电,普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一亩地需要50立方米水、6块钱的电费,现在一亩地只需要20立方米水、1块钱的电费。”

从干建筑转向种地,种土豆净赚120万元

今年45岁的甘冲,是长山镇甘后村人。18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干建筑,跑遍了周村、张店等地。2009年,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甘冲也瞄准了这个方向。

经过考察、测算,甘冲得出结论:干企业,投入200多万元,也就能挣十几万元,还不好要账;如果种地,投入100万元,纯利能到30万元。

当年,甘冲考察了长山镇甘后村、甘中村、苑城村的部分耕地,因为这些地地势低、流转价格高而放弃。最后,他来到高新街道,看中了周东村耕地的地势和价格,以9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160亩地。

“我去滕州、胶州考察,发现大棚土豆效益不错,而邹平、淄博还没有人种植。”甘冲说。当年12月,他把这160亩地全部种成了大棚土豆,2010年4月收获,发往鲁中蔬菜批发市场。由于露天土豆还没上市,甘冲的土豆供不应求,价格达到3.8元一斤,一季他就净赚了80万元。

当年7月,甘冲又种上了第二季土豆,11月收获,价格是2块多钱一斤,他又净赚了40多万元。

眼看着甘冲种大棚土豆挣了钱,周边的农民纷纷效仿,上千亩地种上了大棚土豆,这也导致土豆价格下降到1元多一斤,跟露天种植的价格差不多,甘冲决定另寻他路。

种植玉米小麦,实现机械化耕作

2013年,甘冲又流转了周东村的450亩地,所有的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之所以选择“回归”,是因为甘冲算明白了一笔账:规模种植,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我就雇了三个工人,最忙的时候用两个月,人工费用也就2万多元。”甘冲说。2015年,他争取到了国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包括一部分农田喷灌系统。施肥用无人机和机械、打药用无人机、浇地用喷灌、收获用机械,甘冲的人工成本降到了极致。

虽然不如老百姓种地精细,但甘冲的地亩产量并不低,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左右,仅仅比普通的地块少100斤,但纯利润能高出300元。玉米的产量和利润,跟普通的地块一样。

算下来,甘冲每亩地的纯利润在600元左右,这些利润,又被他用于流转新的土地。直到2017年,他流转的土地达到了2700亩,才算固定下来。“今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扩种。”甘冲说,“地块太大,也怕忙不过来。”

最大感觉是“平稳”,时间充裕很自由

问起这么多年种地的感受,甘冲用了一个词:“平稳”。他种植的所有小麦,由邹平生力源面粉厂“包干”,玉米搞青贮,由潍坊一个奶牛基地“包干”,收获时对方来车,甘冲也就熬几天夜。

老百姓种地最怕遇上天灾,甘冲却不用担心。2016年开始,他以每亩7.5元的价格,为2700亩地入了农业损失保险。去年4月份,他的300亩地遭遇“倒春寒”,保险公司以每亩160元的价格赔偿,基本弥补了损失。去年10月,他200亩玉米被大风刮倒,目前还在走索赔手续。

“咱就是按一般标准种植,不用往绿色上靠。”甘冲说,“农资全是用亿家丰农资公司的,确保质量。”作为这家农资公司的“大客户”,甘冲每年还能获得外出旅游的奖励。

平时不用在地边盯着的甘冲,时间很充裕,他继续做着老本行——承包工地搞建筑。“就是钱不好要。”他笑笑说,“小麦玉米送货时,都是开进仓库一车,就结一车的账。”

copyright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人物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