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境内商文化分布与重要遗址(上)

2017-01-09 08:52:48 0

商周时期,滨州境内继龙山文化之后,再次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夏商之交,商人曾经与夷人结成联盟,共同灭夏,直至商朝迁都殷墟之前,商夷之间还一直是一种近乎平等的联盟关系,这为东夷文化的稳定发展赢得了时间。

此时,滨州一带的东夷文化有着极大的独立性,仍然属于岳石文化的范畴。商朝迁都殷墟之后,商王朝出于对海盐资源的渴求,开始不断强化对今滨州沿海一带的统治。包括滨州在内的河济下游、渤海西南岸地区成为整个商王朝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并发展成为商王朝最稳定的大后方。

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的分布

根据历次文物普查结果,在滨州境内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分布十分广泛,不仅数量骤增,远较岳石文化时期为多,而且遗址规模也非常大。这些遗址虽然大多未经正式考古发掘,但仅就考古调查所采集的遗物来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境内的商周遗址大概有158处。从地域分布来看,除北部的无棣、沾化二县区商周时期遗址发现较少外,邹平、博兴、惠民、阳信、滨城等地分布都十分密集。而且商周时期,人类活动足迹第一次到达沾化、无棣的沿海地带,这与商周王朝为了控制海盐资源,从而不断强化对滨州沿海一带的统治有关。以上遗址除丁公遗址、侯家遗址(原李屋遗址)、秦皇台遗址外,大多未经正式发掘,但部分遗址如滨城兰家遗址、惠民大郭遗址、沾化杨家盐业遗址群等都出土了大量遗物,弥足珍贵。

通过考古调查可知,滨州境内越靠近内陆的区域,其农耕聚落的面积越大,大概在3-6万平方米之间,有的超过10万平方米,甚至更大,而越往北部沿海,遗址中的农耕聚落面积就越小,如侯家遗址聚落面积只有1万平方米左右。这一带,包括滨城西北部、惠民东部和阳信东南部殷商时期的聚落与南部地区的遗址群,在堆积形态、聚落内容以及经济活动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这里的聚落遗址规模较小,人口也较少,这与当地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不太适合农作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往北,靠近沿海处则几乎没有农耕聚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生产食盐为主的盐业生产遗址。

部分重要的商代遗址

丁公遗址

丁公遗址虽然主要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但同样也分布有较多的商代文化层,遗存也十分丰富,仅次于龙山文化地层。丁公遗址发现的商周时期遗迹主要有灰坑、水井、房址和墓葬等。

灰坑发现总数近300个,以圆形和椭圆形直壁者居多,填土一般为灰褐色,质地松软,多含有兽骨、蚌壳和大量陶片。水井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口大底小,井壁均有脚窝,深3-5米。井内出土有石器、骨器和大量陶片,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鬲、盆、罐、尊、瓮、豆等。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用狗随葬的现象。此外还见有陶棺葬,多无随葬品。商周时期的遗物以陶器为大宗,还有石器、骨器、蚌器等。

寨卞遗址

寨卞遗址南部尚存一土丘,民间传为“旧城子”。1970年村民修挖溢洪河时,曾发现过墓葬,出土了殷墟三期的青铜鼎、爵和一批青铜镞,显示该聚落的等级较高,应是该区域的中心聚落之一。

1983年、198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考古勘探发现地下有一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战国时期城址。城墙基宽12米,夯窝径6-8厘米,夯层厚8-10厘米。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贤城遗址

贤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街道贤城村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2米。1987年、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调查勘探,探得东西、南北城墙各长约1000米,城墙基厚20米左右。遗址中部发现隋唐时期寺址。采集遗物有商周时期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面纹半瓦当、灰陶豆、灰陶鼎足等残片。

《山东通志·古迹四》载:“奄城,在博兴县东北10里。昔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薄姑,此其故城,今俗称名嫌城。”嫌城即指贤城。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郭遗址

大郭遗址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北距沙河约1公里。遗址南北长115米,东西宽98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为高台地,断面上有成片的夯土,似乎是墓葬填土。但由于多年整地取土,大部分台地已被破坏,现存高台南北长62米,东西宽12米,最高处距地表约4米,高台周围较为平坦。

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5-5米,文化内涵丰富。从断面看,土质呈黑褐色,出土器物有殷墟一、二期的陶鬲、盔形器等碎片,以及石斧、骨锥、磨石、蚌镰、陶拍和灰土堆积等。

1973年8月,大郭村村民取土时发现该遗址,并在高台西侧距地表约1.2米深处发现一座商代墓葬。墓室南北长12米,东西宽6米,有二层台,台上殉葬6人。墓东、西、北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墓室四周曾有大量马骨出土,但由于取土破坏,殉葬马的数量、位置已无法弄清。墓葬早年被盗,但依然出土一批十分重要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有鼎、小方彝、爵、觚、铙、戈、矛、刀、钺、锛等青铜礼器、乐器和兵器,以及玉钺、玉环等。从墓葬形制、规模、出土器物及殉葬情况分析,此墓时代约在殷墟三期前后,墓主人身份较高。

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来看,该遗址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大郭遗址出土方彝1件,为山东地区仅见;作为乐器的铙,在山东地区仅发现4件,除大郭遗址发现1件之外,其余3件都出土于级别非常高的青州苏埠屯遗址。而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青铜钺,山东地区共出土8件,大都出土于高等级的遗址中。如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4件,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1件,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1件,泗水寺台遗址出土1件。大郭遗址还出土有玉钺1件,呈长梯形,两面弧刃,钺的端部有钻孔,通长20.3厘米,宽8.8厘米,厚0.6厘米。玉质呈青灰色,通体磨光,质地坚硬细腻。玉钺是祭祀或仪仗专用器物,是权力的象征。

大郭遗址出土铜铙内壁、方彝盖和腹内壁、铜戈上均有一“戎”字徽识符号,可能是“戎”族的族徽。甲骨文中记载:“己酉卜,宾贞,戎卤。”“卤”在甲骨卜辞中的字形是盔形器中盛满盐粒的形状,代指食盐。因此,这条卜辞中的“戎卤”似应释为“戎族向商王朝进献食盐”。由此推测,大郭遗址很可能是商朝为了控制食盐的生产派遣戎族首领来此进行统治的高等级聚落。

大郭遗址墓葬是山东地区目前所发现的规格最大的商代墓葬之一,其等级明显比兰家遗址规格要高,应是该区域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聚落,负责管理该区域的盐业生产及相关工作,或许就是商王朝控制鲁北盐业生产的中心之一。1977年12月,该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皇台遗址

秦皇台遗址,位于滨城区秦皇台乡西石村西南约100米处。遗址北部有一椭圆形高台,残高约19米,底部直径约80米。该台系人工夯筑而成,夯层较为分明,每层厚约15厘米,夯土内夹有红烧土块及红陶、灰陶器物残片等,台周围地表暴露有东周至汉代的盆、罐等残片及“长乐未央”瓦当。

2009年2月,高台西南部(大约为秦皇台遗址的中心地带)龙吟湖内发现有商周盔形器残片和陶窑,其中有完整盔形器一件,同时发现大量灰陶瓦等。2013年底至2014年6月,为配合济南至东营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滨州市文物局、滨城区文化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探明遗址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面积15万平方米。同时,对高速公路经过的遗址北部边缘地带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此次发掘发现该遗址主要有大汶口文化、商周至汉、宋元等时期的地层。商周至汉代遗迹发掘有夯土遗迹及墓葬10余座、灰坑42座,沟20余条。遗物出土有各时期铜、铁、陶、石、骨器等120余件,还有大量东周至汉代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等。墓葬多属汉代,分土坑竖穴墓葬、砖椁墓、瓦椁墓和瓦棺墓数类,均为小型墓葬,填土多经夯打,出土随葬品有五株铜钱、陶罐等。个别墓葬填有大量西周时期的盔形器残片。商周时期,这里是烧制煮盐器具的地方,并修筑有大型台基,台基上当存有大型建筑,证明该地在商周时期应是鲁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中心聚落。

(张卡)

责任编辑:王宗尧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文化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