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古城国学大讲堂开讲

2018-05-09 23:27:59 张海鹰 0

近日,位于无棣县海丰塔下的“无棣古城国学大讲堂”正式揭牌,并举办了无棣古城历史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禹贡碣石考》编著者之一、原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进行了首场国学讲座,讲座的题目为《我与无棣历史文化》。


(无棣古城国学大讲堂揭牌)


(无棣古城国学大讲堂外景)


(郭云鹰首讲《我与无棣历史文化》)


早在清朝顺治初年,即公元1647年左右,无棣古城海丰塔下也有一所“国学大讲堂”,即闻名海邑的无棣文笔社。当时,无棣呈现出空前的人文景观,清代十朝,共有43名进士、157名举人、251名贡生,宦绩华夏,享誉九州。


(闻名海内的海丰塔,来源网络)


在无棣古城东南隅,有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的大觉寺、海丰塔,是古冀兖之域的“禅佛胜境”。东北侧有一座建于元代的文庙,即海丰学宫,其规模相当宏阔,红墙碧瓦,翠柏绿槐。学宫里的生员(俗称“秀才”)在习读“四书”“五经”之余,常喜到毗邻的大觉寺内、海丰塔下,利用大寺僧会,攻读经书,切磋诗文,名曰“文笔社”。文笔社社长为马文古(字一脉),其后为文六符(字国祯)、杨燮宇(字讳铉)、杨絅存(字锦)等人,在当地享有很高声望,且是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

文笔社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并以文化或学术性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盖有志力学者、品德高尚者,方能参与文笔社其中。儒子们一心向学,相互切磋,相互激励,皆良朋益友也。

作为文笔社社员之一的张为仁,在《文笔社记》里记下了当时的情景:“(社员)皆重望醇儒,行止端方,友谊兼师道,相从矜式者,二十余年,情挚义严。不嬉戏,不斗舌锋,不自是,不非人,不淡人闺壶,不窥人妇女,不出入公门,有无家计不挂齿端。”

文笔社的活动时间是有规定的,且雷打不动,“三八课文,风雨弗缀”。活动期间亦有严明的纪律,“心空物外,一尘不染,恂恂如处子。遇佳辰令节,少长毕集,饮酒尽欢,而不及乱,歌吟而不狂,高风清况,擅美一时,士习为之一燮。”当时,即便是政府官员对文笔社亦敬慕三分。“邑宰大夫景其风,求一见而不可得。每殷勤过社,会日遣礼吏门厨捐俸供给,尊德乐道,远迩称隆。”

凡入无棣文笔社习学者,多有建树。当年,无棣才俊张为仁、袁浴、李道昌、张逸、王清等都是从文笔社起步,成为海邑文化名人,最终进士及第,并以科贡成就事业。自清顺治至宣统260余年间先后出了44个贡生、20个举人和9个进士的“进士世家”——“海丰吴氏”和从明万历至清光绪300余年间出了86个贡生、31个举人和11个进士的“科贡门第”——“海丰张氏”,或许都与海丰文笔社的兴起有关系。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