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建:书写鲁北大平原是滨州文学重要性格

2016-12-23 00:00:00 0

日前,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自新中国成立67年来第一位参加全国作代会的滨州人,市作协主席李登建赴京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受鼓舞。返滨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新中国成立67年来参加全国作代会的滨州第一人

记者:您为何有幸参与此次盛会?请介绍一下近些年您的创作情况。

李登建:作为首个代表滨州参加全国作代会的作家,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深感荣幸,也倍受鼓舞。这离不开一代代滨州作家的辛勤耕耘,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滨州文学的高度肯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滨州市文学创作即出现繁荣局面,尤其是农民作家萧端祥和邵勇胜的小说创作引人注目。两人参加了全国文学创作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滨州文学得到复苏、振兴,以飞雪为突出代表,王平、孙嘉嶙、段剑秋、刘德垠、于长銮、佟宝良、韩克顺、丁雪君、张令萍、田林军、陈德泽、张迎军、孙桂芹等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以及王红、门立功的文学评论,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后,雪松、长征、少军、李辉、高维生、许烟华、魏书旗、李盛涛等一批作家先后脱颖而出,并一直活跃在文坛上。

近些年,我主要从事农村题材的散文创作,以故乡梁邹平原为背景,多角度地表现农人的勤劳、善良、朴实、坚韧。与那类田园牧歌散文不同,我更多地记录农人生存的艰辛、苦涩,农人的无奈、无助,希望、失望,欢乐、痛苦,表现农人同命运抗争过程中身上焕发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光辉。我深深地爱着平原上的人和事物,那些黄泥小屋、麦穰垛、大堰根儿、老石桥涵洞使我不能忘怀,频频回望。我为他们中有些人住上二层小楼而欣慰,也常常因无力帮助另一些父老乡亲走出困境而不安,甚至笔墨中掺进了些许憎恨,恨故乡的贫穷、落后和村人的愚昧、保守、狭隘,恨乡村里丑陋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掺进了恨的爱更是我真实的感情,它更深刻、更丰富。我的创作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我先后获得了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第六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精品工程”奖、首届“奎虚图书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等奖项,这也使我有幸成为作协九代会的一名基层代表。

文学的生命就在于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记者: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您有何感受?

李登建:对于文艺创作的价值,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我感受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对文艺工作者永恒不变的要求。当年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也是对这一思想的形象概括和深化。

其实道理很明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是最值得表现的对象。古往今来,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以人民的生活为主体。文学的生命就在于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文艺的生命、根本。离开了人民,一切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紧紧追随人民的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为人民大众而书写、放歌。

扎根乡土、人民,书写鲁北大平原是滨州文学的重要性格和基本底色

记者:滨州文学有何独特资源,怎么为人民大众书写、放歌?

李登建:近年来,市作协每年都安排重点作家到建设一线深入生活,组织青年作者到工矿企业、农村、军营采风,举办创作笔会和优秀作品研讨会,编辑文学刊物《渤海》和《滨州文学作品选》,与外地作家交流,请名家讲座,推荐优秀文学新人参加省作协创作学习班和加入省作家协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市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生活观念”、“人民观念”不断增强。

我认为,滨州是农业大市,每一个滨州人身后都有很深的农业背景,因而扎根乡土、人民,书写鲁北大平原是滨州文学的重要性格和基本底色。同时滨州又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城市,城建速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奇迹,滨州作家也要注意凝视城市跃动的身影,记录生活的每一个新的变化。

拿我个人来举例,我从高中时就开始在省级报刊发表小诗。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滨州师专中文系教写作理论课,这时主要写文学评论。1992年调到滨州市文联时开始写散文,那时什么题材都写,像城市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农村生活题材等,多是以反映社会现实、拷问心灵、自我坚守为主题。1997年出版散文集《黑蝴蝶》以后,对以前的创作进行了总结,觉得应该写自己最熟悉的人、最牵动自己的事物。我的根在农村,故乡时时牵拉得我心疼。从那时起开始集中笔墨写家乡、写平原、写父老乡亲,陆续出版了《黑火焰》《黑阳光》《平原的时间》《礼花为谁开放》等散文集。

近两年,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扶持,我计划完成一部书名初定为《最后的风景》、为古老的乡村文明留影存照的散文集。这类内容的散文我已写成30多篇,但越写越难,文思越来越涩,原因是生活积累不足了,需要“充电”了,毕竟自己离开乡村已30多年,我想,必须再到乡村“深入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一点不假,我要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才能写好这本书,才能永葆艺术青春。

(记者 刘清春)

责任编辑:王辉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智库

力图通过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先进做法,为滨州的决策者提供参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