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作为重要一章,充分说明了我省对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地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代的角度看,滨州地名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可以说,任何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地名这个载体。古棣州、武定府、千乘郡、乐安郡、魏氏庄园、丈八佛、杜受田故居等这些古老地名的历史沿革所派生出的历史名人、历史传说,以及黄河三角洲、“四环五海”、大高航空城、滨州火车站等新地名文化的出现,给滨州增添了无穷魅力。
红色带地名文化
渤海革命老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其中心地域就在滨州市。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抗日军民坚持冀鲁平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创了以黄河入海口为中心的垦区抗日根据地。“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大举南下,冀鲁边区首先进行抵抗。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今惠民县城及惠民县何坊街道办事处。渤海区不断发展壮大,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堪称华东地区的“小西柏坡”。
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渤海区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景晓村、马耀南、杨国夫、廖容标、李人凤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著名烈士黄骅、杨忠等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毛岸英在此参加过土改。据1982年国家民政部统一组织的普查统计和后来的补充登记,有原始资料的渤海区烈士共55308人。
旅游带地名文化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北临渤海,是山东的北大门。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商朝时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
经济带地名文化
滨州拥有世界500强之一——魏桥创业集团,滨州港、滨州铁路、飞机制造海陆空立体发展,沾化冬枣、麻大湖鸭蛋、邹平水杏、惠民蜜桃、阳信鸭梨、无棣金丝小枣、滨城锅子饼等各县区均有特色产品。
另外滨州有沿海滩涂、港口,具备沿海带地名文化内涵;滨州与河北、省会济南、潍坊、东营、淄博、德州接壤,有鲁北平原,也有邹平的丘陵山区地貌特点,所以又具备地理带地名文化的内涵;历史上,军事家孙武、《尚书》传人伏生、范仲淹、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帝师杜受田家族、渤海军民抗战、毛岸英在阳信、周恩来与杨柳雪等组成了滨州的事件带地名文化。
从全市地名普查第一阶段来看,我市已初步上报地名35000余条。每一条地名信息都蕴藏着一段历史故事。这些都是丰厚的文化资源。
2015年开始,我市以博兴县为试点,拍摄、录制了《千年古县》12集电视片,并参展民政部《地名情中国梦》微电影征集活动。我市及各县区成立了《滨州市地名志丛书》编篡委员会,全面展开滨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和地名志丛书编篡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建立和完善滨州地名数字化管理体系,提供便利、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打造滨州城市名片、最美乡村名片。
(作者:苏章田,单位:滨州市地名办)
责任编辑:王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