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最早什么时候有电的

2016-11-30 00:00:00 0

山东的发电是从1898年德国人在青岛安装两台柴油发电机发电,用于照明开始的。博兴的发电,始于1930年,最早创办发电的是北关村农民王鸿翔。

王鸿翔(1900~1981),字仞千,自幼酷爱物理,颇有钻研精神和毅力,初时,他自制了一台1马力的蒸汽机,继而又制造了一台功率为500瓦,电压为32伏的直流发电机,于是便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发电,亮起了电灯。他的发电虽然是时发时停,自发自用,价值不大,但在当时却轰动了一方,被人们广为传颂,誉为“神灯”,此是博兴的第一盏电灯。

1944年1月出版的《田家半月刊》,曾以《中国的爱迪生——王仞千》为题,专门介绍过他的事迹。这也是今滨州区域的第一盏电灯, 如同《滨州地区志(1840~1985)》所记载:“1930年,博兴县北关青年农民王鸿翔靠自学设计制造了一台32伏500瓦的直流发电机和一台一马力蒸汽机,供个人照明,这是境内第一次发电。”

1940年,高庙李天主教堂神甫梅芳远,从美国运来一台风力发电机,又从周村教区聘请德国修道士为其安装,在教堂里竖起了高高的木架,数里可见,办起了“风磨电”,供教堂照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断交,神甫和修女被捕关押于潍坊战俘集中营后,该发电机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发电事业有了发展,以柴油机为动力发电的单位,从无到有,日趋增多。油棉加工厂为了安全防火起见,利用柴油机发电用于棉花车间照明。后来,逐渐的运用到其他行业。如:造纸、面粉、酿酒、建材、农机具修造、有线广播、医疗卫生以及农田排灌和人民生活等诸方面。

首先发电的是油棉加工业,1949年10月3日,清河专区湾头油棉加工厂,为棉花加工车间的安全防火起见,利用15马力柴油机的地轴挂接3千瓦发电机发电,用于照明。

当时的情景,王培栋出版于2009年的回忆录《走出王家庄》曾有生动描述:“工厂用15马力柴油机发电,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照亮了半个县。它不仅仅是显示了新亮点,更重要的是证明了社会的变革和文明的进步。别看电压不稳,挂在大路旁的40瓦灯泡像一位患痨病的老人有节奏地忽暗忽明在‘喘气’,尚惹得方圆几十里桓台、高苑、齐东的孩子们到此观光。谁首先见到电灯,成了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以后,利用柴油机发电用于棉花车间照明的逐渐多起来。先后有1950年的麻湾油棉厂,1951年的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小营油棉厂,渤海行署生建第二油棉厂和东关油棉厂;1958年的龙居油棉厂;1963年的康坊油棉厂都相继发电,用于棉花加工车间照明。1982年,寨郝油棉厂便更进一步地利用大功率的柴油机组发电,用于棉花加工生产,弥补电力的不足。

先后发电用于工业生产或照明的发电单位:面粉厂,发于1955年;酿酒厂,发于1961年;济南军区驻小营6141部队,发于1961年;人民医院,发于1962年;副食品加工厂,发于1963年;济南铁路局博兴站,发于1964年;第一砖瓦厂,发于1966年;小清河船队,发于1969年;石油分站,发于1974年;第二砖瓦厂,发于1975年;电业局试修所,发于1977年;邮电局,发于1977年;人民影剧院,发于1978年;第一中学,发于1982年;寨郝窑厂,发于1983年;曹王公社,发于1984年;滨州市小营镇鲁家榨油厂,发于1985年。

博兴发电比较早的还有农机具修造业。县农机修造厂,发于1958年;纯化铁木厂,发于1962年;陈户铁木厂,发于1963年;县拖拉机修配厂,发于1966年;兴福铁木厂,发于1968年;焦集铁木厂、城郊铁木厂,发于1970年;湖滨铁木厂,发于1977年;蔡寨铁木厂,发于1981年

农业方面的发电起步较晚,但面广量大,多集中在粮棉主要产区的小清河以南曹王、兴福、店子、寨郝、湖滨等乡镇。仅此五乡镇即有发电容量3733千瓦,约占全县的51%,除一部分用于副业生产及生活给水、照明外,为数不少的用于农田排灌。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出现了专业户,农民的收入明显的提高,需要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民个人办发电或几户农民联合办发电的新形势,有不少的农民个人自办或几户农民联合办起了小发电,用做电网停电时的照明、给水、收看电视等。

1985年底,全县总发电机已多达266台,7357.5千瓦,年发电量约为450万度,所占比重相当于网上分配博兴县的电力指标5020千瓦的1.46倍,。其中农民个体发电的有90台,730.5千瓦,占全县发电机总容量的9.93%。这些发电机虽然有的处于备用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电力供需紧张的作用。

此外,用汽油机发电的有县广播站。因汽油机发电成本高,不经济,因而被利用的极少,县广播站为启动方便,不误广播,1956年曾用德国产的27马力汽油机带动12千瓦发电机发电。1958年换用95马力解放牌汽车引擎作动力,带动20千瓦发电机发电。电源除用于广播外,部分输送到中共博兴县委、县人委机关用于办公照明。1969年接入淄博电网后停用。

综上可知,1958年及以后,随着县办企事业的发展,发电机逐渐增多,并由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里,发电机就增了30多台,增加容量近800千瓦。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市政生活用电的迅速增长,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被迫拉路限电的次数十分频繁。

为此,在“一查四定”的基础上,贯彻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一齐动手,掀起了全民办电的热潮。特别是自1983年以来,农村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民个体户发电的新形势。由城镇扩大到了农村,由集体办扩大到了个体办,由工业生产扩大到了农田排灌和农副加工,进而扩大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设施当中。尽管这些发电设备时常处于备用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电力调节的作用,缓和了紧张局势,发电户也得到了方便。

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大中型商场、医院、学校和部分农副产品加工户有自备发电机近300台。199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备发电迅速增长。除医院、学校、大中型商场、中型以上企业,均可大功率发电外,农村加工户、县城小型商店和部分公共事业单位也大多备有自用发电机,以备电网供电不足和临时停电。

1990年起,国家重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地方小火电建设进入发展高潮。2000年后,县内陆续建设了三家规模较大的热电公司,即山东盛和热能有限公司、博兴恒丰热电有限公司和山东御馨热动有限公司。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小火电的迅速发展,先后建成的这三家小火力发电厂,满足了企业用电、用汽和县城居民取暖用汽,起到了缓解博兴电网供电紧张的作用。

(作者:张基地,原载博兴电业公司2012年编《博兴电业公司志》稿本)

责任编辑:王光磊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