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老兵和71名抗战老兵的故事

2016-11-30 00:00:00 0

进村,在老树的荫凉下曲折穿行,走近几间低矮的农房。

眼前,这院子很小,屋很小,门也小,但阳光很好。炕头边是几十年的老家具,让屋里满满当当,更显狭窄,乃至转不开身。因为窗户小,阳光洒进来的不多,但仍然温暖。

有两个人在争执。一个老者,一个中年人。

“钱不多,你留下买点吃的。”

“我有钱,国家给我补助,我吃不了多少。年轻一辈别忘了我们,就行!”

听了这话,中年人急忙扭头。眼泪再也忍不住——这就是抗战老兵啊!这就是脑袋里、大腿里藏着弹片的滨州英雄啊!他们多是大字不认识一个的庄稼汉啊,他们的武器是两颗子弹三颗手榴弹啊!他们一度穿的破破烂烂,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但他们顶住了。他们赢了,我们就赢了。

这个中年人就是滨州日报图片总监田军,一个背着照相机行走了34年的“老兵”。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走村串巷,共寻访到71位抗战老兵的动人故事。每遇困难老兵,他都偷偷塞上一份钱。他为啥如此执着寻访这些抗战老兵?今天,让我们走近田军,听听这个新闻老兵与那些滨州抗战老兵的故事。


  53岁摄影老兵独自开车走遍全市各县区,为的是20年的一份情结


71个老兵,多是耳背眼花、记忆散失的耄耋老人,又都散居城乡各处,要采访他们,极难。因为报社车辆紧张,田军常独自开车赶赴采访地,一干就是一天。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录像、照片、文字资料。要知道,他今年已是53岁啊,头发早已白了一大半。在一次去沾化的路上,他的车差点碰着一辆突然拐弯的摩托,惊出一身冷汗。

“新闻老兵”田军为啥要拾起这么难的活,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呢?

“小时候学历史,只知道卢沟桥、平型关、地雷战、地道战,却对身边的抗战没有了解。可如果抗战中只有那几个标志性战斗,就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是全国抗战,我们为什么能把强大的日本军队赶出去。现在看电视,抗战神剧风行,手撕鬼子、无敌飞刀、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光顾着娱乐不顾真相,又让我感到荒唐。我感到,特别有必要寻访已经年届耄耋的老兵,说出真相。更何况,他们真老了,再不采访,没机会了!还能再等十年吗?”

说到这里,田军的情绪有些控制不住。因为老兵真老,年龄最大的耿介今年100岁,年龄最小的张万勇都84岁了。如耿介、刘旭三,刚接受完采访就去世了,连报纸都没看到。

这次大型寻访,虽说集中于今年,但田军走上这条路已经很久。

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来滨作报告,田军得知:1944年春天,符浩在渤海曾秘密潜入敌营进行策反,使一个旅的伪军起义,是渤海抗战史的一个小小注脚。报告会中,符浩深情地回忆那些牺牲的滨州战友,这促使田军发愿:要发掘滨州抗战史。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田军终于得愿以偿,采访了10余位老兵。但因为工作紧张,只得中途放下。今年年初,田军就向滨州日报编委会申请: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定要采访70个老兵!

于是,他跑档案馆,走民政局,到县区委宣传部到处查找,再顺着这份老兵名单挨个走访。这就有了,相片上一张张布满岁月皱纹的脸,一段段苦涩又光荣的口述历史,一颗颗历经血与火的纯洁之心。


  “文盲庄稼汉用手榴弹顽强抗敌”,这是让田军震撼的历史真相


老兵手里有啥,鬼子手里有啥?这仗是咋打的?在面对面的采访中,田军得知的历史真相让人震撼。

89岁的王福金回忆,那时吃饭就是吃红高粱,炒干了放到袋子里随身带着,打起仗来没有饭点,饿了就抓两把吃。要是负伤了就用碘酒止血,再包上一块纱布,需要开刀手术时只能用蒙汗药。

老兵赵广美这样回忆:“俺们睡觉不敢脱衣服,步枪就夹在腚沟子里。可区中队20来人没一把好枪!都是破条子、破筒子,子弹压不严实,搁在口上常掉下来。我领的三颗子弹里就有一颗臭弹,更别说军装了”。可是对面呢,据点里的日伪手里有三八大盖和小钢炮。那日本兵虽然“个子小”,但他们多数经历了系统军事训练,枪法准,听指挥,单兵作战素质很高。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赵广美和战友们只得以“骚扰”为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惠民老兵李鸿河的回忆同样坦诚:“日本鬼子不好打啊,他们战斗力相当强,武器好,还讲究武士道精神,我们想要抓个俘虏非常难。他要受伤了,可能会搂起你来把耳朵咬掉。我们用一个连队的兵力去打他们一个班,都很困难。”

田军感慨,老兵文化程度低,军事训练少,吃穿不如人,武器不如人,以弱敌强,几乎是空手夺白刃。

“我们的老兵基本不识字,可鬼子是人人受过义务教育,最低也是初中生!我们的老兵是放下锄头的庄稼汉,可鬼子是经过最少一年的系统军事训练,单兵素质真强!我们的老兵手里是三颗子弹四颗手榴弹,还常常打不出去炸不响,可鬼子是三八大盖、机关枪和小钢炮!我们老兵有时候连窝头也吃不上,可鬼子是鱼肉罐头!”

可我们为什么赢了?

日寇有武士道精神,而我军有共产主义理想。张万勇的大哥被敌人逮捕后,任凭严刑拷打,也不透露一丝信息,最终被活埋。91岁的王志先说,战友牺牲前总要大声喊:“共产党万岁”,一是为信仰,二是将敌情提示给战友。王福金不记得自己打了多少仗,但他记得打鬼子时人心齐,首长都直接上战场,爬梯子上城墙时首长身先士卒,使劲拽都拽不下来。

李鸿河回忆,发展党员是那时军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武器。党支部着重从贫农、雇农战士中发展党员,宣传抗战、土改理想。“你入党没有任何待遇提升,而是以后要按照党的纪律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凡事冲在前面,带着普通战士向前进。入了党,我们才逐渐明白,抗日是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我们还要分土地打土豪,让老百姓当家作主。”

“这些口述史是个体记忆,是小历史,是散碎的真相。但正是这些追忆让我们感同身受,彻底明白了抗战大历史的民族荣耀。因而,聆听老故事,聚焦小历史,再辛苦也值得!”田军如是说。


听,田军所记录的那些撼人心魄的老兵语录


田军说,他的文章再准确也是“二传手”,真正震撼人心的,是那些老兵的心声。因而,笔者摘选部分老兵语录,以飨读者。

“16岁的王明林和另一个战友出去侦查敌情,不小心被敌人逮住了,他们大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就被敌人用刺刀‘穿了’。说战友,那都是些孩子啊!”91岁王志先。

“如果再有侵略军,只要我能动,我就第一个上战场!”守护无名老兵墓40余载的潘长泰。

“鬼子打仗硬,咱比他更硬!”89岁抗战老兵娄志平。

“汉奸不经打,闻着八路味就跑!”杨柳雪镇向北陈村88岁石恩祯。 “咱老百姓进出城门,鬼子总爱拿着文明棍啥的敲打人,恨人啊!气不过,我就投了八路。”88岁抗战老兵王希财。

“我钻在枣树底下躲鬼子。枣子熟了,一颗枣子都不敢吃。为啥?部队有纪律,不让拿群众的一针一线。”96岁新四军女兵刘桂香。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我很知足。”90高龄抗战老兵于钦。

“我们押送几十个鬼子去高密,沿途的老百姓扛着铁锨、铁锄来追,他们得出气啊。其实,战士们也都恨得牙痒痒,气得直打哆嗦。可我党有政策啊,得保护好这些俘虏,只能强忍愤怒押送到底。”87岁抗战老兵丁立林。

“党给了我现在的一切,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如果可以,我情愿用我现在的所有来回报党和祖国。”9岁就当儿童团长的张万勇。

“没有好枪好炮,咱就从鬼子手里抢啊,他们给我们造!”88岁博兴抗战老兵王治德。

“为啥当兵啊?为了革命啊!”86岁老兵权玉珂。

“俺舅拦着我不让去,我跟他说,‘只要你不打死我,我就要去!’在家过穷日子不如打鬼子!为了中国老百姓,啥都不怕!”博兴陈户镇官赵村86岁周乃举。

“咱们打鬼子时人心齐,首长都直接上战场,爬梯子上城墙时首长身先士卒,使劲拽都拽不下来。”89岁老兵王福金。

田军说,干记者就别怕辛苦。要说难说危险,今天的记者咋能跟抗战老兵比呢?中午刚吃了饭,下午枪一响,战友脑袋就开了花。本来活蹦乱跳的小青年就没了命!那才叫艰辛、危险。一个老记者能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与老兵们对谈,这是荣耀,他感到光荣。

怎么总结这次寻访抗战老兵呢?田军这样说:“今天,咱们回过头来想,共产党为啥能得天下?抗战老兵告诉我,得民心者得天下。比武器比吃穿,八路比不上国民党更比不上鬼子,但我们的纪律最好!作风最好!跟老百姓最亲!当我们长久地沐浴和平阳光时,也请记住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老兵吧!”

(本文作者:刘清春,发表于2015年9月2日滨州日报二版)



责任编辑:王光磊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