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侠客王凤鸣

2017-04-10 23:04:42 郑书翰 0

如果要记述黄河三角洲历史上的侠义之士,王凤鸣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写的人物,这位医武兼修的传奇人物的侠行义举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请容笔者举上几个例子,让大家领略一下这位杏林侠客的风采。

 

所谓侠者,担当责任,为家为民

 

王凤鸣,生于1878年,原名是王毓桐,字凤鸣,邹平县鄢家村人。王凤鸣小时候即成了孤儿,正如《陈情表》里描述的那样,“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困难的生活最能磨砺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段艰辛的生活应该是王凤鸣一生坚毅性格的重要塑成之源。


(王凤鸣先生像)


成年后,王凤鸣娶了媳妇,安家立业,生活倒也自在。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某日妻子竟然跌伤,痛苦难忍。王凤鸣背起妻子四处求医,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起来。可是多方求医仍然不能医治好自己妻子的伤痛,王凤鸣由此横下一条心,自己学医,既可以给自己的妻子治病,又可以为向更多像妻子一样的人解除病痛。

一位有着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为了治愈妻子的疾病自学医学,这不就是模范丈夫吗?一位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男人,为了能够帮助更多像自己妻子一样饱受伤痛折磨的百姓,自学医学,这不就是一位“侠客”吗?

 

所谓侠者,不求骐骥一跃之远,但求驽马不舍之功

 

虽然王凤鸣有了学医的念头,但是外行人要入门总需要找个好老师。得知五十里地之外的上娄村有一位姓夏的老先生精通整骨之术,而且医德高尚,很受群众称赞,王凤鸣每日往返拜师求教,寒暑不易。

夏老先生有感于他的坚毅精神,加上他心诚质朴,聪敏好学,遂纳入门下,亲炙整骨医术,并教习练武强身之术。

王凤鸣幼时因家贫未能读书,学医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他坚韧不拔,记忆力超乎常人,所以学医有成。读医学经典著作时,他都会请人宣读,自己潜心记忆,然后默默背诵,许多医学典籍的原文他都能背诵如流!

他不仅对中医整骨经典著作研究颇深,还极为重视掌握人体的骨骼结构。为了能够直观掌握这些内容,凡附近有迁坟者,他都亲往观察,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

水滴石穿,铁杵磨针,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源自坚韧意志下点点滴滴的积累。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王凤鸣的整骨技术日臻娴熟,凡跌打损伤者,经他治疗,无不立时奏效,当时在长山、青城、桓台、邹平一带,他的医名很盛。

 

所谓侠者,扶危济贫,见义勇为

 

成名之后的王凤鸣需要诊治来自各地的求诊者,几多辛劳。王凤鸣宅心仁厚,很注重医德修为,不但有求必应,而且经常闻病亲往患者家中诊治,如遇贫寒患者,还常把患者接到家中治疗。

有一位临淄的贫民车夫,某日被铁轮车扎伤,致周身多处骨折,血流不止,病情十分危急。王凤鸣知道后,将这位车夫接到自己家中精心治疗,不分昼夜,守护在侧,病人终于痊愈,行走如常。病家虽然贫寒,为表达感激之情,特借了10元银洋给他,王凤鸣婉言谢绝。病家只好请人制作了一块“妙手婆心”的牌匾送给王凤鸣。

还有一日,王凤鸣外出应诊时看到一位母亲在他的门前哭泣,原来这位母亲的儿子因摔伤无钱医治而无助哭泣,王凤鸣二话不说,将这位母亲的儿子接到家中,既精心治疗又安排好食宿,直到痊愈,分文不取。他的这些义举在黄河三角洲一带广为传颂。

王凤鸣不仅有扶危济困的悲悯之心,也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仗义之情。一日,长山县的一位富户派轿车来接他出诊,准备出发时,一位贫民急步上前,但又不敢阻拦权贵的轿车,面有嗫嚅,王凤鸣遂询问之,得知这位农户家人病急,想请王先生诊治。王凤鸣当即跟随农户步行回家,治疗好了急症患者才去长山。

还有一次,王凤鸣在一个集会上看到一个小偷扒窃了一位商人的钱财,王凤鸣立即追赶小偷,并追索赃物,盗者不给,并持刀刺向王凤鸣。好在他武艺高超,略施拳脚即将盗者摔倒在地,并凭借精湛的整骨技术将这位小偷的胳膊“卸下来”。小偷疼痛难忍,交还了扒窃赃物,并交出刀子,随后王凤鸣才将小偷的肩关节复位,并教育他改邪归正。


(邹平县政府1932年为王凤鸣建造的“仁术济世”功德碑)


王凤鸣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侠义精神与高超医术远近驰名。为了纪念王凤鸣先生的懿行,邹平县当地政府曾于1932年11月为他建造了“仁术济世”的功德碑。1963年,淄博市政协副主席陈伯鸣为王凤鸣先生画像一副,并题诗一首。


(时任淄博市政协副主席陈伯鸣为王凤鸣先生题诗一首)

       


(作者:郑书翰,单位:滨州中医妇科医院)


责任编辑:王光磊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