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流危机曾让黄河“找不到大海”

2022-09-28 09:11:43 通讯员 卢艳 报道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滨州日报/滨州网滨州讯 黄河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却没有想到这“天上来”的黄河之水也曾有过“疲态”,成了“一条断了的河”“一条找不到大海的河”。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山东段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山东段,平均每4年就出现过3次断流,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几乎连年出现断流,甚至出现跨年度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河段延长,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曾经在黄河最下游的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竟不足1米/秒,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家用饮水机标准一桶水为18.9升,约合0.0189米,也就是说,黄河断流期每秒的水量装不足53桶饮水机水桶。 

根据利津站水文资料分析,从1972年到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断流22年,占总年份的71%,累计断流90次,共1092天,平均每年断流50天(断流年份平均)。断流最严重时,距入海口的长度达704公里。断流最严重的年份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 

黄河断流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黄河作为母亲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位于黄河下游的滨州来说,黄河水是滨州市最主要的客水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的主要淡水资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黄河有限的水资源逐渐不堪重负。 

1987年,滨州地区沾化电厂因黄河断流被迫停产。 

1992年春天,滨州河段连续断流82天,滨州地区人畜饮用水困难村达1258个,人口达71.69万人,缺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590万亩农田全部受旱,63.5万亩绝产,全区农民人均减少收入267.5元,115个大中型企业停产、半停产,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 

1995年黄河断流持续时间长,滨州地区自3月8日开始断流,滨州市水源无法补充,依赖黄河水的10万人出现了严重水荒。为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全市工业供水从6月12日起全部停止,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居民生活用水比往常压缩一半以上,楼房上不去水,居民每天到公共水龙头前排队等水。农村有80个村、4万人口、1.5万头大牲畜饮水极度困难。沿海地区群众不得不饮用湾塘中残存的苦咸污水,致使多人患上肠胃病。 

据滨州市档案馆馆藏1995年的《水利简报》记载:沾化县冯家乡供人畜饮水的8处防渗吃水坑塘全部干涸,群众靠吃湾里的苦咸水度日,乡政府原靠屋檐节水工程解决乡机关吃水,因久旱不雨,积蓄雨水已用光,为不与群众争那点苦咸水,乡机关到三十里以外拉水吃,并定量供应,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每天只供应两暖瓶水。 

1996年5月14日至7月11日,黄河共断流57天,滨州地区420万亩小麦全部受旱,棉花、水稻无法播种。 

据《滨州黄河志》记载: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黄河下游沿黄地区2500个村庄、130万人吃水困难,许多城市采取定时定量供水。 

在滨州市档案馆馆藏中,有一份1997年12月的档案《滨州地区水利概况》,其中这样记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加剧。今年汛期无汛,断流时间长达240余天,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区除邹平、博兴两县有部分地下淡水资源外,其他县市地下均为微咸水或苦咸水,极难利用。滨州市自7月份开始,城市供水实行限供,居民用水减少2/3。行人从黄河河道穿行,汽车从黄河河道通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均受到严重影响,滨州陷入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黄河断流给农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据《滨州黄河志》记载:1972—1996年,由于断流,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累计受旱面积70.4亿亩,粮食减产98.6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黄河断流造成近海水域鱼类资源衰减、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萎缩、海岸大面积蚀退、土壤盐渍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河刀鱼年产量达100万公斤,到90年代末已几乎绝迹,鱼类由149种,减少到86种。河道在枯水至断流过程中,泥沙均淤积在河槽内,使河槽变浅,产生萎缩。2000年比1986年抬高了1.4—1.6米,从而加剧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悬河局面。 

统一调度水资源,续写大河奔流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黄河断流的情况很快就得到国家的重视,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相继颁发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上述两个规章的颁布实施,使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有章可循,在很大程度上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化解黄河频繁断流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后,《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颁布则从法律层面上解决了水量调度问题。 

1999年2月5日,黄委筹备成立了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局;2月28日,黄河历史上第一份水量调度实施意见发往沿黄有关省区;3月1日,黄河第一份调水指令下达到三门峡水库。黄委会按照“优先满足居民生活和重点工业用水,适当安排农业用水,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用水,同时留有必要的河道输沙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有限的水资源。经过调度之后,仅仅十天,黄河就全线恢复过流。当年调度从3月份开始,7月15日结束,利津站仅断流7天,比前4年同期断流天数减少了78天,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优越性初见成效。同时,加强水库联合调度,将水量调度时段由非汛期8个月扩展为全年,每年7月到次年6月为一个调度年,将调度河段由原来的上下两断面扩展到全河,从而保证了黄河常流水,初步扭转了上世纪90年代黄河连年断流的局面。 

从2000年开始,小浪底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并发挥黄河水调蓄工作,基本也是在同一时期,黄河干流综合治理管理制工作也得到加强并发挥较大效用,黄河断流现象才得以停止。

copyright
责任编辑:闫晓亮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