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昙花一现的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

2022-04-21 10:42:14 ​通讯员 卢艳 ​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在滨城区和利津县交界的黄河滩内,伫立着24堵“石墙”,“石墙”内裸露着锈迹斑斑、扭曲变形的钢筋,这些石墙,就是当年盛极一时的王旺庄拦河枢纽工程遗迹。

王旺庄拦河枢纽工程是时代的产物,留着鲜明的时代痕迹。在那个“多快好省”的年代里,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工程设计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而且工程量庞大,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其中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加之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浩大的工程慢慢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王旺庄水利枢纽兴建原由

1955年,遵照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和相应决议精神,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省区,根据黄河规划对第一期灌溉工程进行勘测设计和施工。采取“节节蓄水,分段拦泥,尽一切可能把黄河水用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事业上”的方针,实行梯级开发,规划确定在黄河干流上兴建多级拦河枢纽工程,王旺庄枢纽是44个梯级中的最后一个。

根据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黄河王旺庄枢纽工程介绍》记载:王旺庄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下游,是沾化、广饶、博兴、惠民四县交界处,距黄河入海口120公里,是黄河上的末一级枢纽工程。整个枢纽工程,包括打渔张(黄河南岸)引黄闸、韩墩(黄河北岸)引黄闸、拦河闸、拦河坝、顺黄船闸、串黄船闸、防沙闸、发电站等项工程。

1956年,在博兴打渔张(即王旺庄)兴建了山东省打渔张引黄闸,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担负着博兴、广饶、垦利三县和广北、五一等国营大型农牧场的330万亩土地的灌溉、改碱用水,以及解决滨海地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任。1958年在闸下游河道临时截流拥水,满足了引黄抗旱灌溉急需。同年9月,在沾化县韩家墩(今滨城区)兴建引黄闸,设计流量按河道有坝引水,过闸流量240立方米/秒。担负着滨县、沾化、利津县三县320万亩土地的灌溉、改碱用水以及解决滨海地区人畜用水的重任。

而作为苏联援华项目,王旺庄黄河枢纽被专家们寄予厚望,依据当时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要求,建设王旺庄水利枢纽主要是为了满足南北岸900万亩土地灌溉的需要,同时沟通黄河干流及两岸航运,结合下游渔业用水,兴办小型水电。一旦完成建设,或许能够实现让轮船从黄河直通大海。

工程开工前期筹备

根据工程规划设计,栏河枢纽所在的这一段河床地质均系软基,变化不大,同时从灌溉引水来讲,位置必须建在引水闸下游,也就是王旺庄至韩家墩一段。据档案《王旺庄枢纽工程设计要点》记载,关于拦河洩洪闸、电站的位置,曾经也进行了两种方案比较:一是洩洪闸与电站均放于南岸大堤外王旺庄处,另一个是洩洪闸放于北岸滩地,电站放于南岸大堤外王旺庄处。后者为了保证打渔张易于进水,闸前不被淤积,需在电站侧(王旺庄处)建一冲刷闸。从两者比较看,第一方案具有洩洪闸可以洩洪水,同时将闸底适当放低,可以起到冲沙作用,并减少一个冲刷闸;洩洪闸、电站与南岸进水闸相距较近,便于管理,同时从挖方上看,比修建在北岸滩地上可以少挖3000,000方土;在大堤外修筑建筑物便于施工等三个主要优点。因此,最后确定拦河洩洪闸与电站均置于南岸大堤外王旺庄处,沟通上下游船闸置于北岸滩地靠河槽处,但从原修建打渔张进水闸时看,此带地基很差。

而在溢洪建筑物的形式选择上,也根据不同的水位和洩量比较了两种方案:一个是采用拦河闸的形式,另一个是采用滚水坝的形式。在工程量、引水灵活度、灌溉、南北交通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对后,最终认为洩洪闸比滚水坝要灵活得多,故确定采用大河洩量为4500秒公方的洩洪闸方案。当遇到特殊情况时,采用破土坝等特殊方法处理。

1958年10月30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1959年6月和10月,淄博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两次向省水利厅、省计委、地委、专署呈请王旺庄枢纽工程及早动工。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1959年10月4日《山东省淄博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关于申请王旺庄枢纽工程及早施工的报告》中提到:此时王旺庄枢纽已筹备一年,工地备块石2万方,黄砂1万方,各类石子2万方,正在积极备料之中。并提出为了施工从容,汛前竣工,适时拥水,保证灌溉,必须于今年11月将基槽挖出,于12月将底板浇灌完毕。在同年11月27日的《王旺庄枢纽工程当前准备工作的几个意见》中同样提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重要力量及各种机械转移至枢纽工地,动员所有力量以乘风破浪之势,排除一切困难,大力进行施工准备,力争到59年1月15日开始混凝土浇筑和垒砌等工作,到四月十五日完成洩洪闸发电站的全部混凝土进行闸门启闭机的安装,争取五一放水向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节日“五一节”献礼。

1959年12月,中共淄博地委决定,成立山东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党委会和指挥部,任命王成旺为书记兼指挥,宋立言、王玉华为副书记、副指挥,崔光进任副书记,王振东、胡桂林任副指挥,张玉华任副指挥兼秘书长。工程指挥部机关设置办公室、政治处、工程处、财供处,配备干部141人,以军事序列编制下属9个施工团。

轰轰烈烈的动工开建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首期工程于1960年1月1日破土动工,并在工地召开了万人开工典礼。建筑安装队伍,以山东省第三水利安装队淄博地区水利安装队联合组建建筑安装技工施工团,下设石工、木工、钢筋、水泥、机电五个施工营及八个职能股,配备技工834人,普工2500人。土方工程施工队伍由广饶、沾化、惠民、博兴、邹平、临邑、无棣、乐陵八个县各组织一个民工施工团,每团下设营、连、排、班及团部的五个职能股。团部配备干杂人员42人,营部配13人,连部配7人,排、班不设脱产人员,共调集民工4.1万人参加施工。

根据设想,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后,可保证惠民地区黄河两岸650万亩土地的灌溉;提高张肖堂、刘春家引黄渠首枯水引水位,以利两灌区灌溉;打渔张、韩墩两灌区修建总干枢纽和中小型水库,调节灌溉、航运和小型发电;南北穿黄闸沟通桓(台)、无(棣)运河、环海运河,有利国防交通;顺黄河通航轮船,铁路、公路在黄河两岸沟通,发展运输事业;拦河枢纽发电2600千瓦,为生产生活服务;保证海口及沿海用水,大力发展渔盐业。

根据规划设计,报经国家水利电力部同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期工程计划当年完成。据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为保证两引黄闸的引水,首先完成具有关键性的拦河闸和拦河坝两大工程。这期工程的总工程量,计需挖填土方600万公方,钢筋混凝土45000余公方,砌块乱石20万公方,总需各种料物60余万吨,各种机械246台,需要调配技工2000余名,民工近3万人,要求于60年的伏汛前完工。就这样,枢纽拦河闸等第一期工程在“大跃进”的思想指导下,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仓促上马。

自1960年1月开工至年底,拦河土坝、拦河闸防洪堤、生产堤、引河等挖筑土方工程共完成282万余立方米,占计划的47%;混凝土浇筑工程完成3.8万立方米,占计划的95%;石方抛砌工程完成1.8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4.6%;闸门安装8孔,占计划的40%;实用工日275万个,占计划的48%;耗资1156万元,占计划的74%。

在施工过程中,为配合铁道兵在洛口架浮桥搞军事演习,必须使黄河下泄流量达到500立方米/秒;为保证打渔张、韩墩两灌区六县冬灌用水,必须挡河拥水。在一年之内对拦河坝进行修筑、破除、再修筑,用工日4万个,耗资40余万元。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劳力不足,病员增多,给养贫乏,民工情绪不稳,料物供应及运输不及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计划任务已预感无法完成。但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施工并没有停止,勉强维持进行。

缓建、停建与废弃

1961年,国家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的基建会议精神和淄博地区计划委员会的通知,决定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列入缓建、维护项目,全年核拨经费276.1万元,用于整理、加固、安装和维护。

在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961年1月5日的卷宗中,有《山东王旺庄枢纽工程指挥部关于王旺庄枢纽第一期工程二年来的工作总结》这样一份文件,总结中写道:本工程开工时间是仓促的,投入施工的人员由于是各单位临时抽调组成,既缺乏大型工程施工经验,又缺乏充分的准备。在计划管理上,对整个工程心中无数,经验不足,加之受当时五风影响,总的计划指标定的过高,对黄河泥沙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水平低,生搬硬套、脱离实际,没有认真分析劳力、机械设备、料物等条件,凭主观热情,盲目将工期定为4个月、6个月完成整个第一期工程,使整个计划脱离实际,无法按计划进行,并给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虽有好的主观愿望,但却违背了客观规律,更不顾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上的困难绝非“病根”,激进思想“绑架”下的不科学不理性决策,使得王旺庄枢纽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1962年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决定,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停止建设,宣布废弃。当年机构撤销,人员调离归队,财产、物资移交惠民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为渡汛安全,1962年汛前,破除了拦河坝、防洪堤和临时拥水工程,耗资101万元,河道恢复了正常泄洪,枢纽工程彻底废弃。闸门软件拆卸改用,混凝土建筑大部淤之地下,露于地面者,现能辨其轮廓,唯有打渔张、韩墩引黄闸当时和尔后仍发挥着引黄兴利作用。

copyright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