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清代希贤书院“打烊”百年后重新“开张”

2021-10-12 10:55:25 张海鹰 0

近日,无棣县在无棣古城举办希贤书院揭牌仪式。清代希贤书院在“打烊”百年后重新“开张”,以此传承、弘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文脉。当日,题为《孔子与北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在希贤书院儒学讲堂举行。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至五代时始具有学校的性质。明代后期,书院遍及州县。无棣县有记载的书院只有一所,即希贤书院。希贤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停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官办的希贤书院院址位于无棣古城西街北侧,原名“海邑社学”。清林芳春任海丰(无棣)知县时,曾购置学田67亩,又在海邑社学增建房舍5间,房舍达到25间,并将海邑社学更名为“希贤书院”。

林芳春,字崇兰,福建福州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举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授海丰(无棣)知县。“林芳春,乾隆丙子举人,授海丰知县。有武生四人颇刁悍,举人韩某为之谋主,时号四虎一豹。芳春莅任,皆敛戢。县役杜姓,以娼妓诱故家子弟。芳春尽法惩治,尝创希贤书院,集生徒肄业,以时考课,砺以醇行之学,士习以振。后引疾归,卒年八十四。”(清·《侯官县乡土志》)“林芳春,温厚慈和,与民坦白相视,如家人父子,历十余年,专务以德化,不事敲扑。加意学校,创建希贤书院,延名师主讲,请业者络绎相属,颂声载道。”(清·《海丰县志》)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取士的一种特殊教育体制,无棣希贤书院亦是如此,其教学目的主要以应科举考试之需。希贤书院设董事会,由县内乡绅硕儒组成。董事会推举主持书院工作的山长(后称“院长”)负责书院行政管理。山长延请学行素著的举人任教,课程以读经为主,兼攻理学,尤须熟读《二程遗书》等。书院肆业生童分两类:一类为准备应乡试的生员,编为“文生月课”,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并送诗文请教师批改;另一类是经过考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专攻经史的文童,编入“童生常课”,常年住书院攻读,以备府试应考。希贤书院有藏书计300余册,供生童诵习。

鸦片战争后,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渐渐衰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希贤书院停办。同年,在希贤书院旧址开办了海丰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进士授海丰(无棣)知县的杨增辉(云南蒙自人)创办了海丰高等小学堂,学堂堂址亦选在希贤书院旧址,设一个班,有学生30余名。“严明有威,审於听断,吏民敬而爱之”的杨增辉致力于创立学堂,讽喻洋教席,鞭挞奴化教育,反对文化侵略,捍卫了民族尊严。

民国四年(1915年),无棣县在希贤书院旧址创办师范讲习所1处,初建时招生一个班,计26名,学制3年,民国七年(1918年)停办。民国十三年(1924年),无棣县在希贤书院旧址重办师范讲习所,仍设一个班,教职员5名,招生50名,开设国文、算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体育、手工等课程。开学3个月后,迁至县城东关,更名“东关师范”, “七七事变”后停办。

岁月荏苒,百年后,荷花湾畔,无棣古城,希贤书院儒学讲堂又传出朗朗读书声。正如无棣县文史专家于长銮所云:“崇德尚贤,薪火相传;儒风浩浩,继往开来。”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