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信:雪夜孤身狂奔数十里逃出日本人魔爪,数年后带领“吴家连”南征北战

2021-07-26 23:02:44 张海鹰 0

日前,有56年党龄的78岁吴爱民老人来到无棣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从随身携带的手提袋里拿出一些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和泛黄的老照片,指着一位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的军人照片对笔者自豪地说,这位浓眉大眼的解放军就是她的父亲吴克信。

(吴克信戎装照)

(吴克信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


吴爱民老人动情地说:“我爸爸不仅是‘吴家连’的组织创建者,还是‘吴家连’连长!1947年我爸爸率领‘吴家连’奔赴疆场时,我妈妈牵着我的手在村口送我爸爸,那时我刚刚3岁,小弟弟在我妈妈肚子里才四个月大!”

(吴克信长女吴爱民)


送别吴爱民老人后,笔者查阅1994年版的《无棣县志》,该县志第二十二篇《军事》之《兵役·志愿兵》一节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无棣青壮年为了‘保家乡’‘保饭碗’,彻底翻身解放,纷纷报名参军,仅1947年6、7两个月就有4000多人入伍。1948年秋,又有2964人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参军高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母送子、妻送夫的典型。1947年,大山区大吴码头村、五营村、车镇区车镇村、刘家邢王庄、柳堡区崔家什坊店村各参加一个连,被县政府命名为‘参军模范村’,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授予大吴码头村‘吴家连’红旗一面。”

 

被骗到辽源煤矿当苦力,雪夜狂奔二十多公里逃出日本人魔爪

 

1924年10月,吴克信出生于无棣县大山镇(今碣石山镇)大吴码头村。

位于德惠新河山东无棣段北侧、距无棣县碣石山镇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和2公里处,有两个自然(行政)村——大吴家码头和小吴家码头。据吴姓谱书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吴姓从河北迁安迁此立村,因村址靠近德惠新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又因吴姓较多,故取村名为“大吴家码头”。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吴姓又在大吴家码头附近立村,因村址小于大吴家码头,故取村名为“小吴家码头”。

这里提到的吴姓即“海丰吴氏”家族六大支脉之一的吴士豹支系。“海丰吴氏”以“一方望族”著称齐鲁,至今已传二十五世,人口约8万人,其中吴士豹后嗣约3万人,主要分迁冀鲁两省,远及京津晋闽苏皖沪和东北三省,是“海丰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支。吴士豹支系不但人才济济而且英杰辈出,吴克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40年,识文断字、脑瓜灵活的吴克信辞别新婚仅一年的妻子张洪春,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宣武门外一家肥皂厂当学徒,后又到天津当学徒。其间,日本商人在天津招华工,吴克信被骗到吉林辽源煤矿。

辽源煤矿旧称“西安炭矿”,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把辽源的矿山变成“以战养战”的物资供应地和“以华治华”的集中营,在矿区设立了法西斯统治机构,推行“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在掠夺大量煤炭的同时,制造了6个万人坑、7处尸骨点和1处“炼人炉”。吴克信被骗到辽源煤矿后,和成千上万的同胞在矿井下没日没夜地卖苦力,亲眼目睹并体验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欺压、凌辱和毒打。挖煤工一旦不能下井干活,就被日本人拖出去活埋。无法忍受惨无人道的生活,许多华工伺机逃跑,最终都被抓回来被活埋。

1941年深冬,吴克信凭着机智和勇敢,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黑夜逃出了辽源煤矿。他刚跑不久,身后就传来密集的枪声。吴克信漫无目的没命地跑,不知跑了多远、跑了多久,最后昏死在风雪中。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户东北老乡家的火炕上。原来,那天晚上他一路狂奔20多公里,终于甩掉身后追击的日军,昏死在辽源市郊区一户农家猪圈里。第二天,猪圈主人把他背进屋里缓了三天三夜才捡回了一条命。吴克信死里逃生后,给千里之外的老家写了封求助信。吴克信的父亲吴维召得信后,悲喜交加,与吴克信的叔父吴维增带上盘缠,从山东日夜兼程赶到吉林接回了遍体鳞伤的吴克信。

 

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强有力基干民兵组织威震敌特反攻倒算

 

吴克信回村后,一边务农一边广结朋友,在无棣、新集等地接触了大批进步青年,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吴克信在初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后,渐渐坚定了革命初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同年9月17日,无棣县全境解放。1946年春,无棣县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吴克信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不久,在大山镇南楼的反霸大会上,吴克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回到大吴码头村建立群众组织时,被选为村里革救会主任兼农会副主任。

无棣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大批敌伪或外逃投奔国民党军队,或在县境内潜伏准备伺机而动。不久,乘着驻无棣县主力部队集中于铁路沿线作战、民兵大部南下支援前线之机,敌伪和匪特狼狈为奸,对无棣解放区反攻倒算,杀人放火,勒索钱财,无恶不作,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为保卫胜利果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吴克信按照党的指示,在大吴码头村建立了强有力的基干民兵组织,并兼任村民兵连连长。他以大吴码头村民兵为主力,活捉了活动在大山一带的特务头子梁振祥,得步枪、驳壳枪各一支,使匪特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不久,起了青纱帐,傅玉春、王召龙、王圈等多股匪特以津塘为依托,进入无棣县境进行骚扰,到处刺杀村中的积极分子,索要粮款,部分村的群众组织陷于瘫痪。无棣县政府三区政府决定,由吴克信带领大吴码头村民兵为骨干组成第三联防队,任务是在大山、北陈、七码头、三邱等处反敌特侵袭,巩固基层组织。吴克信率第三联防队拒绝了特务对大吴码头村的敲诈,瓦解了在匪特王召龙部的大吴码头村特务分子吴维民并带回卡宾枪一支、子弹二十发,跑步奔赴塘坊赶跑了特务分子王圈等人,救出了被火围困在屋中的无棣县政府四区政府三联队的十一名队员。从此,第三联防队威震一时,使敌特不敢在本地区活动。

 

带头参军拉起“吴家连”获军分区授旗,大练兵科目门门过硬获评“模范连”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向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年3月,无棣县开展了大参军运动,号召有志青年拿起枪上前线,保卫土地,保卫家乡。此时,“吴家连”应运而生。

(《无棣文史资料·大吴码头村吴家连产生的前前后后》)


他在1990年9月6日撰写的回忆文章《大吴码头村吴家连产生的前前后后》(1990年,该文被收录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棣县委员会编的《无棣文史资料》第三辑)写道:“县委决定,大吴码头出一个连由我率领任连长,号称吴家连。黄生政委亲自找我谈话,共产党员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

吴克信按照无棣县委的决定,回到大吴码头村,将组建民兵连的政治任务传达给了村里的全体党员,统一了全村11名党员的思想。吴克信亲自制订了《创建吴家连的实施方案》,并第一个报名参军,自卫团长吴克勇、基干队长吴子会也带头报名参军。

很快,吴克信就将全村18岁至25岁的青年84名(其中有5人是独生子)组织起来,集中学习形势,分组进行讨论。全村党员都分在小组内掌握动态,讨论的主题是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大吴码头村的青年人应报什么态度?由于党员、干部带头报名参军,大家纷纷表示自愿参军。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全村出现了多起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入伍的热烈场面。

84名青年共编为一个连,含一个司务处,两个排,六个班。1947年3月24日早饭后,村民们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将子弟兵一直送至西南门外。胸戴大红花的84名大吴码头村热血儿郎意气风发地坐在十几部马车上,直奔无棣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车镇(今车王镇)集结。

新兵到达车镇后,被编为无棣独立营第三连,由八路军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授予锦旗一面,上书“吴家连”三个醒目的大字,落款是:“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吴家连”锦旗就插在连部门口,旌旗猎猎。

“吴家连”的创建,对当时无棣县全县大参军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久,该连又编入七码头部分战士和邱家的一个排,成为一个加强连队,拥有九个步兵班和一个机枪班,全连共一百四十余人。

1947年夏,在第四军分区大练兵中,“吴家连”由于政治、军事等科目门门过硬,又得了“模范连”的光荣称号,扛回“模范连”大旗一面,吴克信荣立二等功。1947年7月,无棣县召开全县评模大会,吴克信由于反特、参军等事迹突出,荣立一等功,荣获锦旗一面。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吴家连”战士南征北战表现英勇顽强

 

1947年8月,部队进行整编,被编入华北野战军八纵二十二师六十四团二营,他们的足迹北至白山黑水,南到上海、海南,战功赫赫,威震八方,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吴家连”的战士们先后参加了解放曹县、濉溪、潍县、滕县、洛阳、济南、开封等地的战斗。

(淮海战役、渡江胜利、抗美援朝纪念章)


1948年,吴克信在渤海四分边区教导营任副连长,与部分“吴家连”的战友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至1950年,吴克信先后在解放军二十七军政治部解训大队任学员、分队长、二中队副中队长。1950年6月,吴克信在起义十六兵团202师任代政治指导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颁发的集体二等功纪念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功劳证)


同年11月,吴克信与战友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在志愿军二十七军解训大队二中队任副队长。

在朝鲜战场上,吴克信与战友们经常以炒面、野菜、树皮充饥,积劳成疾,肺部受损严重,经常咳嗽、咳血,后转为肺结核。1952年,吴克信回国,在安徽合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因肺部已畸形,转入南京解放军总医院实施右肺(三叶)和右侧肋骨(六根)切除手术,被评为一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1954年5月、7月,吴克信在第一陆军医院修养期间,因安心修养,遵守院规,服从治疗,积极参加学习,团结好,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各一次。

(朝鲜方面颁发给吴克信的抗美援朝荣誉证书)


在解放全中国和抗美援朝战场上,“吴家连”的战士表现出英勇顽强精神,先后有11人(其中独生子3人)血洒疆场。

(吴克信(左二)与战友们)


全国解放后,“吴家连”战士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转业回乡,有的留在部队或地方工作,为部队和当地建设贡献了力量。

 

复员建设家乡民主治村,建成“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组织”

 

1958年,吴克信复员回乡,回到阔别十年的无棣县大吴码头村。在他的行李里,除了几件旧军装外,还有十余枚军功章、纪念章和一面鲜红的“吴家连”锦旗。

(吴克信的复员军人证明书)


(1972年吴克信换发的复员军人证明书)


1959年,党组织安排吴克信担任大山公社农中校长、修配厂书记。

1962年,吴克信被任命为大吴码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大吴码头村是一个有600多户、1800多人口的大村,吴克信带领从战场上解甲归田的战友们组成的村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23年坚持事事有商量,处处有监督,让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并且赋予他们监督权甚至否决权,村里的大小决策必须经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同意才能实行,大吴码头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科技工作先进村”“市级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吴克信的带领和影响下,大吴码头村一直坚持民主议政,财务账目公开坚持六十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村里就成立了理财小组,对村务决策、财务开支实施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成立了农民议事会,大小事情都有村“两委”班子提请议事会商量。自1962年至今,村里的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三个大厨子摆得整整齐齐,想查什么很方便。

在吴克信的带领下,大吴码头村最早实行丧葬改革,1982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建起了祠堂、公墓,丧事一律由红白理事会操持,禁止个人和家庭以任何借口大操大办,村民去世后一律火化,不留坟头,四十年没有占一分耕地。村里还定有村规民约,每年都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好个人”等,弘扬了新风正气,推进了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厚养薄葬之新风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大吴码头村有六十多年的双拥史,1976年就是“省级优抚模范村”,由省政府授奖。吴克信本人自1962年至1996年,年年被评为无棣县优抚对象模范代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村里有渔船、有盐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时至今日,村里还流传着当年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涝有船,旱有盐,不旱不涝有庄园,实在不行还有二亩瓜果田。”

晚年的吴克信张洪春夫妇


1985年,61岁的吴克信卸任大吴码头村党支部书记。之后,他又担任了3年大山镇敬老院院长。1989年因病休养。1996年6月,吴克信病逝,享年74岁。

2000年退休的吴克信长女吴爱民对笔者说:“我爸妈都是1946年入党的,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诲下,我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一个侄子都是共产党党员!”

沧海桑田。虽然“吴家连”的番号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吴家连”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为了全国解放、为了世界和平,头颅可抛、热血可洒的革命精神,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吴家儿女。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