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到长山一百”——范仲淹一段鲜为人知的少年岁月

2021-01-06 17:40:01 朱振波 0

在鲁中方圆不足一百公里范围内共建有四座范公祠,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分别是青州范公祠、邹平青阳醴泉寺范公祠、博山范公祠和长山范公祠。这些祠堂的建立均与范仲淹在当地生活过有关。下面,重点说一下范仲淹与博山的关系。


(位于邹平长山的范公祠,来源网络,侵删)


在说范仲淹与博山的关系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范仲淹的母亲是不是博山人。有研究者说,“范仲淹的母亲是博山人”。为此,笔者查阅了《青州府志》《淄川县志》《博山区志》,发现对此均无记载,不知此说从何而起。真相究竟如何?

据学者考证,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是北宋河北真定府人。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苏州吴县人,曾任成德军(真定府)节度掌书记。任上因妻故,子范仲温无人照顾,又续娶驻地女谢氏。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在调任至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任上时,范墉不幸因病去世,此时范仲淹不足二岁。《范文正公集》中,范仲淹在给韩琦写的信中有“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词句,表明自己于真定出生。

范墉去世后,谢氏带着范仲温、范仲淹扶柩归苏州吴县,然族人只收留了范仲温。无奈,在安葬丈夫后,谢氏只好寄居于墓地附近一名咒钵庵的庵堂中,靠浆洗缝补勉强糊口。三年服满后,长山人朱文翰宦游江南,时其原夫人初氏病逝,乏人照顾,经人撮合,续娶谢氏,待任满后,携其母子归原籍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庄居住。


(范仲淹画像,来源网络,侵删)


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朱文翰任淄州长史,谢氏为照顾朱文翰,赴今博山秋口暂居,此时更名为朱说(通“悦”)的范仲淹已16岁,在长山读书。朱说思母心切,每于假日,沿孝妇河溯流而上,往来于长山、秋口之间。《长山县志》范仲淹传记载:初母居秋口,去读书处百里,时往来省亲。及晚年知青州时,优人戏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到长山一百”。为了朱说的教育,朱文翰曾安置他于秋口读书。嘉靖《青州府志》卷九学校篇载:“范公书院。在颜神镇秋口,址尚存。宋范文正公微时读书处”。

在此期间,朱说认识了淄州兵马监押张蕴的两个儿子张揆、张掞,范仲淹与张揆同龄,渐成知己好友,因父辈同州为官的原因,朱说有幸向张蕴学习剑术。朱说在12岁那年便听说过监押官张蕴的故事。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乘冰渡过黄河,劫掠淄、齐二州,州官拟弃城逃入南部山区,被张蕴拔剑制止,并率众守城,终迫契丹军知难而退。

此事于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到环州任时曾有记载:“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而戌城之中有夫子庙貌,观其记石,乃故兵马监押殿直赠某官张公蕴所建也。已而思之,昔咸平二年(999年)冬,契丹举国入高阳关,纵横大掠。南至河,乘坚冰侵淄齐。公方为淄州兵马监押,与刺史议其事,刺史暨官属州人,咸欲奔于南山。公按剑作色曰:‘奈何弃城隍委府库,大众一溃,更相剿夺,彼狄未至,吾民已残矣。刺史果出,我当杀之以徇。’繇是众无敢动。公乃呼民登城,夙夜以守,数日狄退,而州人相贺曰:‘向非张公英识独断,则吾辈父母妻子鱼肉于人矣。’朝廷赏不及公,人咸嗟咨。公生二子:长曰揆,今为度支员外郎,直史馆,荆王府记室参军;次曰掞,今为秘书丞,通判京兆府事,并以文学节行称。议者谓公有阴德于人,宜其有后焉。予幼居淄川郡,又与记室为同年生,稔闻公之事,及观马岭之迹,虽极塞穷垒,犹复立圣人之祠,以尚风教,乃知张公信道有素,固能训子义方,昌厥世而大其门也。故书之。”

由范仲淹这段《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可知,范仲淹曾居淄州,并与张蕴一家有过交往。同时间段交往的人中,还有一位朱文翰的好友,音乐家崔遵度。崔遵度,原籍淄州,曾任忠州知州,后被贬归乡,乃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善操琴。在父亲朱文翰的推荐下,范仲淹拜在崔遵度的门下学习,在名师指导下,他的琴技日益精进,并对《履霜操》情有独钟,后世人称其为“范履霜”。

《博山乡土志》载:“荆山西麓清泉上溢,人因宋朝范仲淹曾栖上其处,遂有范泉之名。泉上并建有范公祠堂。籍以景仰前贤,示范后士”。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范泉上相传文正公微时读书于此。后人立祠祭之”。

从以上资料可知,范仲淹曾于16岁后于博山秋口读过书,但时间不会太久。有资料记载,景德末年(1007年)朱文翰任满归家,19岁的范仲淹也随继父回到了长山。约540年后,后人在范仲淹读书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范公祠。

坐落于博山荆山脚下的范公祠,具体建祠时间已无从考证,唯一线索唯《颜神镇志》载:“明嘉靖二十六年立魏怡(颜神镇通判)生祠于范公祠之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前的范公祠,清朝和民国时期都曾对其进行修整。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在《香祖笔记》(卷九)载:“今益都县西南百八十里颜神镇城东秋谷有范公祠。泉清泠,出祠中,东北流,合城西之笼水,亦名‘颜娘泉’……盖文正幼随其母,流寓长山,读书长白山中,又往来秋谷……皆其孤贫流寓时读书之迹”。

后记:2020年,笔者与范仲淹研究会朱铁民先生,先后去了博山范公祠和青州范公祠,但因维修均无缘得见真容,同时长山范公祠也在恢复碑林。鲁中四祠中三祠同修可谓历史的巧合吧。

明嘉靖二年(1523年),山东巡察司副史、奉敕巡察海道的岳阳人黄昭道出任长山知县,徐源巡抚山东来到长山,三十六岁的李士翱又高中进士,三人会于一堂,不约而同谈到范仲淹、范公祠。黄知县原籍岳阳,自然对《岳阳楼记》了然于胸,李士翱土生土长,对范公祠如数家珍,并写过多首谒拜范公祠的诗,巡抚徐源对历史名人范仲淹更崇敬有加,于是倡修长山范公祠。据记载,当年五月,邑绅李士翱与县民潘惠等多人捐资重修了长山县范公祠,巡抚徐源作《黄令尹重修范公祠落成》诗:“长山令尹姓名香,鼎焕城南范老堂,想见平生景行意,先忧后乐是良方”。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温景葵、义民吕郁、边恕等又再一次修理。博山距长山仅百里,官方消息并不闭塞,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前的范公祠建设,会不会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呢?仅存疑,留待有识之士探究。

 

(本文作者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朱氏文化研究会邹平分会会长,山东长山朱氏始祖朱文翰三十三世孙)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