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文史寻踪】民国时惠民县立第一小学怎么在胡集(多图)

2020-12-30 23:14:34 文/武伟军 图/吕占民 0

惠民县胡集镇政府驻地有一处学校遗址残存的学校校门上方镌刻着“县立第一小学”的校名校名是在民国二十一年五月由校长题写。“县立第一小学”为什么在胡集,而不在惠民城?它到底是哪一年建立的?又是哪一年停办的?



查考惠民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及《惠民县志》等资料发现,“县立第一小学”全称应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该校始建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创办之初,只有一个班,学生55人校长为王纯。课程主要有国文、公民、历史、地理、自然、算学、体育、音乐、书画、英语。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惠民民国政府设立的学校全部停办。








档案链接:

惠民县清末初小学教育基本情况

 

清末,停科举办学堂。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惠民县创办第一所真正现代教育意义的学校——官立高等小学堂校址在县城三台书院(在今武定府署景区东侧)。1906年,建立棣州公学(后改为岱北小学,在文庙街原招待所院内)。1911年(清宣统三年)又建立育德女校(在档案馆),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在现大寺商业街中东部),第二、第三和第四公立高等小学堂分别建于申家桥、桑落墅、省屯村。全县共建高等小学堂7处。



民国初年“学堂”统一改称“学校”,全县有高等小学校7处,初等小学校70处。是年,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在惠城南关开办“成美学校”,以后又在王家店子等地办教会学校多处。1913年,阎容德任劝学所长,大力提倡兴办教育,县内又先后创办了第三堡、麻店、李家庄和魏家集4处高等小学校,并创办初等小学校数十处,呈现欣欣向荣之气象。

1914年后,军阀混战加剧,惠民大地战乱频,民生艰难,县内学校锐减,仅存官立高等小学校和省屯、第三堡、李家庄等4处高等小学校及20多处初等小学校。后来,县内初等小学慢慢得以恢复,1917年底扩至180处。

1924年后,各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高级小学,初等小学改为初级小学。官办高等小学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李家庄、第三堡、省屯等村的公立高等小学分别改为县立第二、第三、第四高级小学。1926年,县城南姜家村天主教堂开办“育英学校”。



1928年,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停办。1929年,在胡集重新建立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至1931年,县内除以上四处高级小学外,分别在王判镇、麻店、于家寨建立第五、六、七高级小学,县讲习所附设小学改称县立第八高级小学。1935年,全县高级小学8处,在校学生400多人;初级小学471处,在校学生17000多人。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惠民,民国政府设立的学校全部停办。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