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15)“命运多舛”的蒲台县城如今已埋身水底

2020-07-04 23:20:57 侯玉杰 0

滨州市区的蒲城水库碧波荡漾,湖内的黄河楼,古色古香。1982年,惠民行署在这里建成蒲城水库,建立第二水厂,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1985年,在蒲湖与黄河大坝之间的空地建成蒲湖公园,这是滨州的第一个公园,由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梁步庭题写园名。


(蒲园正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蒲园的地址是古代著名的大清河的一段河道,也就是黄河的河道,我们今天带着孩子在蒲园划船,是在故黄河里划船;我们今天漫步在蒲湖岸边,是在千年蒲台县城的护城堤上漫步。蒲城水库底下埋着的千年古城的大致情况如下。

蒲台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其来源,首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秦始皇巡视渤海,来到这里,在高台下驻扎,用蒲拴马,因此,在这里设县,名字就叫“蒲台县”。乾隆《蒲台县志》的记载是:“蒲台高八十尺,始皇尝顿台下,萦蒲系马。”还记载:“台下多蒲,始皇萦蒲系马,因名蒲台。”汉朝时,蒲台县改称漯沃县。消失在历史时空中的漯沃县是个著名的大县,包括今天的滨城区、沾化区、利津县、垦利县和周边的地方(滨城区西部属于厌次县,即今惠民)。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再改称蒲台县。


(蒲园鸟瞰)


蒲台县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县,撤并和划进划出频繁。唐朝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由渤海县、厌次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置渤海县,即今天滨城区的前身。蒲台县划出的是永利镇,即今利津县;招安镇,即今沾化区,此后,蒲台县辖区变小,成为小县和穷县。蒲台县城北邻大清河,是交通要道,这里曾经驻扎过管理盐业的衙门,虽然是小县、穷县和文化落后的县,但也是某个方面重要的县。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蒲台县就成了黄河的岸边县,不仅县城常被洪水围困,绝大多数土地也日渐盐碱化,为了修筑堤坝,那些肥沃的土地被挖成池塘。黄河在这里肆意地冲撞,1901年,黄河伏汛,一夜之间,本来在黄河南的蒲台城就成了黄河北。老百姓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命丧黄水,惶恐不安,民不聊生是其真实的写照。



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蒲台县城,从此,蒲城结束了作为县城的历史。至1956年,蒲台县被撤销。1976年9月7日凌晨,黄河秋汛,水灌蒲台城,从此,蒲台古城就变成了一片汪洋。

最早的蒲台县城旧址,在今天的滨城区北镇一带,即在蒲城水库的北部,已经无考。

金朝,重置蒲台县,在原蒲台县城南修筑了新的蒲台县城,土筑。乾隆《蒲台县志》的记载:“县城土筑,不详所自始。”其有明确记载的修筑历史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孙通增修。正德五年(1510年),县丞薛元泰复增修之。嘉靖后,知县高大经、王淑、时守中、李时芳相继重修。四门皆有楼,东曰仁化、西曰金泽、南曰迎熏、北曰拱极。角楼四座,更铺九座。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刘继仁修仁化门。嘉靖间,增筑敌楼十六座,知县高大经重建迎熏、拱极两门,甃以砖石,护以铁叶,主簿李载道重建仁化门,如迎熏、拱极之制。隆庆间,知县时守中重修仁化、拱极两门。万历间,知县金天民重建金泽门,知县徐意建金泽门楼三间,知县秘自谦细置砖垛一千一百四十三,知县于翰创建西瓮城门一座,名向阳门,又置水沟二十八道。知县李时芳重修金泽门,增置水沟,年久坍塌。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县严曾业倡募重修,迄今又七十余年。”



光绪《蒲台县志》记载的蒲台县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刘复善重建四门,皆有层楼,高可数仞,改北门拱极曰瞻云,东曰望海,西曰西成,南则仍曰迎曛(两部志书,音同字不同),门外皆有瓮城,东西瓮城门皆向南,周以砖碟,四面皆有炮台,水沟,城临大河,屡被水患。”

按照宣统《山东通志》和乾隆《蒲台县志》的记载:蒲台古城“周三里一百七十余步,高二丈九尺,厚二丈。池阔二丈,深丈余。”黄河夺大清河后,为了护城,蒲台人又环绕城池修了一圈护城堤。护城堤越修越高,最终超过了城墙。到了1976年秋天的那个凌晨,蒲台县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消失在滚滚黄水中。


(黄河楼)


扒着门缝看历史。凡是存在的就有存在的理由,凡是消亡的也一定有消亡的原因。不以失去而呼天抢地,不以存在而沾沾自喜。像蒲台县城、齐东县城一样,修城墙,修护城堤,再加修梯子坝,都挡不住黄河的洪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掉队的技术、语言,甚至是我们人类自己,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抬起头,向前看,前方是蓝蓝的天、遥远的路,前方有更美好的人在等着你,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完成。

 

侯玉杰

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