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报告(全文)

2020-06-05 11:11:49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关于滨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5月24日在滨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庆霞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滨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富强滨州建设全面起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2亿元,增长4.1%,增速列全省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全省第1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亿元,增长1%,增速列全省第9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由年初的全省落后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实现了由“不定等次”到“三等”的晋档升级。

(一)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一是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世界高端铝业峰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631.4亿元;100亿元铝业发展基金成功设立,“山东省高端铝合金材料制造创新中心”获省认定,中高端铝制品比例达到35%,提高了10.3个百分点;魏桥汽车轻量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7个化工园区和9个重点监控点获批,分别列全省第3位、第4位;京博石化荣获第18届全国质量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炼化企业。魏桥绿色智能纺织一体化项目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我市被授予“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高端铝材料、粮食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宏桥新材料公司、愉悦家纺、京博石化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山东宏桥、滨化集团被评为国家行业能效领跑企业。二是五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12个项目到位资金6.51亿元;博海精工机械获批省重大短板装备创新突破项目,博远重工成功入围2019年度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业落地项目16个,总投资90.5亿元;9家企业申报省新材料产业领军企业;3家企业获得新材料首批次产品保险补偿;山东三元生物功能糖等13个医养健康产业项目投资61.06亿元;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全年乡村旅游消费突破120.3亿元、增长15.4%;网络零售额实现95亿元,增长37%。三是创新驱动亮点纷呈。“一城两院八校”建设稳步推进,魏桥铝电被认定为山东省高端铝合金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滨州中心、山东渤海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成立;新增人才平台载体171家,其中省级以上26家,市级14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家;技改投资增速列全省第5位。

(二)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一是金融生态不断改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实现2958亿元和268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2.8%和1.7%;“百日集中攻坚”行动深入实施,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0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6年来首次出现“双降”,邹平齐星集团司法重整圆满完成。“3511”工程扎实推进,34家“白名单”企业获授信14.16亿元,55家“黑名单”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累计为50家“待增信”企业解决续贷、新增贷52.62亿元;第六届资本对接大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25个、金额1069.9亿元。二是脱贫攻坚成果丰硕。8.4万脱贫享受政策群众生活稳步提升;黄河滩区外迁安置主体工程全部封顶、惠民县完成搬迁入住,21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大数据+扶贫”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110个减贫案例。三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利剑2019”打赢污染防治百日攻坚,PM10浓度同比改善3.2%,居全省第2位,空气优良天数增加8天,为全省最多市。扎实推进“四减四增”行动,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煤炭压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提升幅度列全省第1位;在全省率先探索“示范河湖”创建,高标准建成34公里河湖示范段;获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列全省第1位。

(三)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一是重点改革加快推进。31项重大改革全面完成,“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入选省开发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深化流程再造,积极推进“放管服评”改革,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提高8个位次,居第6位。标准地改革、“多测合一”考核列全省第1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现场会作典型发言;办理“拿地就开工”项目93个,“标准地”供应完成年度目标的200%,建成“标准厂房”166.4万平方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成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全省唯一全覆盖市。市属国有企业“三个一批”改革深入推进,23户“僵尸”企业清理退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6119个村完成清产核资。二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出台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20条”,建立“10+5+N”招商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参加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日韩山东周、欧洲招商等重要活动,新设外资企业21家,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增长95.5%。全年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27万人、一次性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人,首次达到滨州高端人才流入流出基本平衡。三是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进出口总额873亿元、同比增长6.8%,分列全省第9位、第10位;板材出口、原油进口等外流货源实现回流45亿元,获批967万吨原油进口允许量。滨州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我市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57位。博兴县获批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金属板材基地入选新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一是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突出示范带动。1个县、4个镇、54个村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乡(镇、街)、村”;3个镇创建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数量居全省前列。突出产业支撑。滨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惠民县、阳信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邹平市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686家、1716家、386家;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50.5%,高于全省11.8个百分点。突出品牌打造。“食域滨州”区域公共品牌对外发布,“惠民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沾化冬枣入选全国地标产品100强,“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495个。新增农业领域院士工作站2家,7个县(市、区)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沾化冬枣基地、惠民绳网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突出生态建设。实施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合格造林完成全年任务的124%,道路、水系绿化106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8万亩,治理骨干沟渠675公里;完成19项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完成“五河同治”120公里。清洁取暖改造数量居全省第2位,完成土坯房改造1.1万户,农村环卫设施配建率100%,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无棣模式”全省推广。二是城市品质有效提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市主城区打通断头路11条;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成海绵城市建设12.3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5%,成功创建4个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新增城市(县城)集中供热面积231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大幅提升;邹平市中等城市培育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滨海路、济青高速改扩建滨州段、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建成通车,沾临、济南至高青高速和滨州黄河大桥建设快速推进;京沪高铁二通道和济滨高铁前期工作推进顺利,滨港铁路二期主体工程完工,黄大铁路滨州段施工进度全线领先,邹平货运铁路、北海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阳信汇宏新材料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营;滨州港集装箱航线开通运营,吞吐量全面提升;无棣县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五)社会民生事业成果丰硕。一是民生投入持续扩大。承诺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我市成功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378元和17480元,分别增长6.6%和8.8%;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月570元、430元。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资16.8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9所、幼儿园74处,化解大班额604个;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65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完成;市人民医院获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新院项目主体完工;成功举办第19届市运会、黄河风情带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等系列活动,完成1011个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沾化渔鼓小戏《老邪上任》获第18届群星奖,填补我省空白;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被全国爱卫会通报表扬。三是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建设,滨城区创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阳信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7%。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四年“双下降”,圆满完成建国70周年安保维稳任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老龄、双拥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狠抓落实、扎实苦干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量大势小”与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并存;城市品质内涵挖掘还不够充分;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仍有短板;要素供应不足和闲置低效资源有效利用不充分并存,高质量发展受要素制约;民生事业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欠账较多,群众获得感仍需提升;金融市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点较多,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研究谋划,精准施策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战疫情、促发展”,深化“六问八策”,聚焦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推动富强滨州建设全面成势。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成效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战果。医护人员“零感染”、住院患者“全治愈”,是全省第三个100%全治愈的市,自2月17日以来,再无新增病例。超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率先发布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公告,惠及企业9500余家、资金近10亿元。聚焦重点攻坚突破。率先成立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部署“7+3”重点攻坚任务,落实“指挥部+专班”工作推进体系,强力推进经济运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项目建设。一季度,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95.5%,列全省第5位,投资进度列全省第6位;累计批准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35个,到位额度201.6亿元,列全省第5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下降4.5%,列全省第5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0.3%,列全省第11位,比去年同期上升5个位次。1—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6.4%,列全省第8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列全省第4位。

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多项指标增幅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延续了去年以来起势向好的态势。综合考虑疫情影响和我市发展现状,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为:省对市综合考核“争二抢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新增城镇就业3.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今年是富强滨州建设由“起势”转为“成势”的关键一年。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聚力规划引领,让“成势”的空间更广阔。一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在搞好“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吃透市情,把握大势,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全面,着力提升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中心城区100万—15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突出城市扩容提质攻坚目标,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拓展城际交通,提升城市品质。三是编制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态、集群、循环发展思路,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集聚集约、绿色高效、协调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四是科学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细化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沿黄湿地生态修复,促进城市品质和“幸福黄河工程”一体化提升,打造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中心城市。突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引领作用,围绕高端铝业、家纺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争创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更多重大政策、工程和项目列入国家、省盘子。

(二)聚力重大项目,让“成势”的支撑更有力。一是专班主攻重大项目。年内储备“四个一批”项目900个以上,总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紧盯政策窗口期,争取省重点项目、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专项债券项目数量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年内增长7%以上。完善“指挥部+专班”推进体系和“1+7+7+N”经济运行联动机制,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全力抓好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气田开发利用、魏桥轻量化基地、京博高端绿色化工和新材料、滨华碳三碳四、愉悦健康科技、鑫岳清洁油品等重大产业项目。建立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用地、能耗等指标向重大项目倾斜。依法依规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二是全力突破“双招双引”。打造“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充分审视疫情冲击,抢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密切关注外资企业投资动向,加大重大项目推介力度,推动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升级。压实“10+5+N”各招商主体责任,精准绘制“三库三图”,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博会、日韩山东商务周等重大节会;精心筹备第二届世界高端铝业峰会、首届世界家纺大会、长三角招商推介等招商活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自贸区建设战略,加快滨州山东自贸区“协同区”建设,年内引进过10亿元项目30个,全力冲刺市外到位资金500亿元目标。深入推进万名大学生、千名硕博士进滨州“双进”工程实施,畅通科技人才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居住就医“绿色通道”。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评”改革,推进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建设营商环境效能督查系统,把“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是标准,“并联审批、帮办包办”是底线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拿地就开工、标准地、标准厂房等模式,年内每个县市区新改建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信用联合奖惩、重点领域失信治理等工作,打造“诚信滨州”品牌。落实“滨州企业日”、企业家荣誉等制度,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三)聚力提质增效,让“成势”的步伐更稳健。一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坚持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全力突破“十强”产业。聚焦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电子型材等重点领域,积极促进铝业链条高端化,全力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依托7个省认定化工产业园区,瞄准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发展方向,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基地。围绕品牌服装创意设计、高端家纺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推动纺织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基地。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推动“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全力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做深加工、做强品牌,进一步提升畜牧水产业高端化、品牌化水平,全力打造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5G、数字经济等重大机遇,聚焦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通用航空装备、智慧医疗、新能源、特种功能材料、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坚持“育”“引”并举,全力促进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二是优化提升消费结构。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启动“京东厂直优品计划”;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发展医康养体游新业态;制定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丰富“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消费业态。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爱琴海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激发时尚消费、娱乐消费、品牌消费。打造黄河文化品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积极推进5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开发建设,叫响“忆乡愁,看滨州”品牌,扩大旅游消费。深入开展第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带动文化消费。三是优化提升外贸结构。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扩大国内市场。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信贷投放、海外展会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跨境电商、云展会、内陆港和保税仓库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抓好绳网、厨具、冬枣、原油、纺织服装、钢铝制品、化学制品等重点进出口产品调度,巩固拓展国际市场。抓好货源“回流”,促进外设贸易公司及外地代理业务回迁,发挥省级外贸平台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聚力重大载体,让“成势”的基础更牢固。一是构建立体大交通。高铁方面,确保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德滨高铁、环渤海高铁、滨淄高铁前期工作,打造“8台21线”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公路方面,加快秦滨、沾临、济高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主城区“环城高速”路网。推进G228滨州段、G233惠民段工程建设,加快滨州黄河大桥建设,开工建设乐安黄河公路大桥、沾临高速黄河大桥、G228套尔河特大桥。航空方面,积极推进大高机场升级扩建民用机场,开通短途运输业务,建成周边大型机场货运分拨中心,带动临港物流和客运业务发展。港航方面,推进滨州港2个5万吨级油品泊位配套和5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完善滨港铁路、输油管道等集疏运体系,提高港口通航等级和吞吐能力;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贯通海河联运通道。二是拉开城市大框架。围绕“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公园之城、会展之城、休闲之城、宜居之城”,抓好重点片区开发。推进黄河湿地修复工程,打造“幸福黄河”工程和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高标准做好东北部高铁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打造集金融、商务、住宅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校区建设,促进医养科教融合,引领康养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城市建设“通四断”工程,推进环城水系贯通工程。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新建、续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40处。三是推进城乡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深入推进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新增省级2个、市级4个。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90家,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乡村旅游消费额突破130亿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9%,巩固农村改厕工作成果,完成723公里“四好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高标准推进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完成7类158项重点水利工程、32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万亩造林任务。完成农业综合水价改革104万亩,改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63.7万人。抓好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建成绿色公益性公墓200处。

(五)聚力改革创新,让“成势”的动能更充足。一是加快科教融合。抢抓山东省打造“渤海科创中心”重大机遇,按照“一城两院八校”总体布局,加快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做优“八大中心”平台载体,确保9月份正式投用,首批10家企业研发机构和26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加快魏桥国科研究院建设,助推7大研发中心落地运行,年内研发人员达到100人以上。推进“八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引导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8%;支持高新区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三是深化重点改革。加快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探索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加大低效、闲置资源资产的盘活力度,盘活“五未”土地1万亩,加快市属20家“僵尸企业”清理退出步伐。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科学建立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机制,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标杆。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8大国企集团运行架构,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导向,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实施“3511”工程,优化扶持处置政策,年内处置不良贷款150亿元以上;推进上市挂牌企业“种子计划”,新增挂牌企业10家;实施金融风险攻坚工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

(六)聚力改善民生,让“成势”的局面更和谐。一是补齐民生短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确保8.4万脱贫享受政策贫困人口不返贫;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档外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青海祁连、扶贫协作重庆奉节工作。继续打好“1+1+9”攻坚战,把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到实处;坚持重拳治污,PM2.5浓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优良率达到60%;压实河长制、湾长制工作责任,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省控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16.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不低于57.5%;抓好能耗“双控”,全面完成1298万吨煤炭压减任务。二是强化社会保障。提高稳就业水平,抓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全市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0万人,争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实现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居民基本医保、职工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35%以上。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化解中小学大班额,新改扩建中小学8所、幼儿园75所,完成128处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任务;30%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市妇保院、市中医院新院基本完工,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完成装修。三是优化社会治理。年底前基本实现“全科大网格”体系全覆盖;做好信访积案常态化解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各位代表,唯有只争朝夕,方能不负韶华。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接受市人大的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万众一心,担当落实,全面开创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宋静涵
滨州政务

主要发布滨州本地政务相关的新闻资讯。包括领导活动、人事任免、政策法规、公告公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