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第一家现代化纺织厂——北镇第一棉纺厂

2019-08-08 09:10:30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滨州的现代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称得上是“滨州现代纺织业的发端”的,当属1966年青岛国棉四厂北镇分厂的建设。北镇分厂1967年建成投产,1972与青岛国棉四厂脱钩,改名为北镇棉纺织厂,1980年改为北镇第一棉纺织厂。从一个落后的传统手工业地区发展成为“中国棉纺织之都”,“北镇一棉”这几个字在滨州纺织业发展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曾经长期领导工业经济的我市老领导赵延孝的著作《难忘的岁月——我在滨州的工作经历》一书中写道:“北镇第一棉纺厂的主要领导、生产管理人员和部分工人骨干,大都是从青岛抽调过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都很好。文化程度普遍比这边高。专用设备也都是从青岛搬迁过来的。”

在青岛市情网上,一篇名为《青岛纺织支援三线建设略记》的文章中,全面详实地记录了当时青岛市支援三线建设的情况——“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人要好人,马要好马’。所抽调的人员,不管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工人,都是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的骨干力量,援建的技术设备也是最好的。”

文章介绍:“1966年,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四棉’)在鲁西北的北镇(现滨州市)开始建设分厂。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四棉第一批共抽调了262名援建人员。这些人员上至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下至各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供销后勤人员,甚至连幼儿园教师都包括在内。之后还陆续增派了几批援建人员,并从青岛、济南等地招收了一些社会青年。当年的北镇是惠民专区党政机关所在地。虽然当地是产棉区,但是仍然维持着土纺土织的小作坊式生产,没有一家现代纺织企业。”

“……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援建人员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援下,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一排排厂房,安装起了一台台现代化的设备。1967年下半年,伴随着人们激情的欢呼和机器的轰鸣,一个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北镇分厂诞生了。工厂投产当年,就生产棉纱4028.5件,棉布208.5万件,创产值313万元。”

“……这个厂子建成投产是当时惠民专区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去参观。这个时候我被临时抽调在专区生产指挥部抓工交生产,经常到厂里去,那一幢幢厂房宽敞、整洁、明亮,一排排纱锭、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一个个身着白色小布褂的纺织女工,在机器前来回忙碌着。看起来厂房大,设备多,人员整齐,生产井然有序,给人以现代、清新的感觉,心里很激动,觉得惠民专区有了这样一个新的填补地区空白、规模较大的企业,感到很振奋,很受鼓舞……”赵延孝在书中回忆说。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镇第一棉纺厂一直是全区纺织行业的排头兵。“厂子挺大,职工人数全区最多,管理规范,生产有序,重视企业文化,厂子有生机、有活力。”

在赵延孝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北镇一棉是惠民专区第一个棉纺织企业,它为全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它30多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为地区财政增加了收入,还为本地区后来一些纺织企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不少专业管理人才和工人骨干,并直接支援帮助建设了滨州二棉、三棉及印染厂等数家企业,对全区纺织工业的发展乃至对全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

第一个现代化纺织企业的建成投产,迅速带动起全区棉纺织行业的发展。1978年,在惠民地区行署的支持下,北镇第一棉纺织厂自筹资金,抽调技术人员建起了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滨州第二棉纺织厂。

当年,人们把纺织厂形象地比喻为“摇钱树”,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滨州市的面貌。至1985年底,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滨州市支柱工业之一,涵盖棉纺织、单织、复织、印染、毛纺、麻纺、针织等7个行业。从第一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纺织系统上缴的利税始终占滨州市财政收入的一半。直到现在,纺织业仍然是滨州市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9年初,滨州第一棉纺织厂剥离出生产经营性有效资产与魏桥纺织集团合作,实施魏桥集团控股经营。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魏桥纺织生产规模庞大,共有四个生产基地,分别为魏桥生产基地、滨州生产基地(滨州工业园第一生产区及第二生产区)、威海生产基地、邹平生产基地。而在纺织产业的支撑下,在魏桥旗下,属于纺织业的魏桥纺织和属于铝业的中国宏桥,分别在不同时期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全球最大”。魏桥创业集团连续8年上榜“世界500强”,成为了中国企业群体中“现象级”的存在。

(整理:李鹏飞)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志学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
老刘
07-08
俺们这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