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抗战实录(6)传奇而非神剧:英雄血沃滨州大地

2016-08-05 10:12:56 0

“抗战神剧”是时下热词,其中手撕鬼子、无敌飞刀、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荒诞夸张,此类剧情严重扭曲、掏空了历史真相。有网友评论,“抗日神剧”的特点可用“四化”形容: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

“抗战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愚笨,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的,后人就很难了解和反思当年那场战争为何需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

真正的历史不会被淹没。史实和数字能说话。抗战八年,仅滨州就牺牲烈士3520名,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40余人。

少将龙书金上肢肱骨被打断,左胳膊比右胳膊短了五分之一;无棣籍名将冯安邦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灭大量敌人后在转进襄樊的途中,遭日机轰炸,壮烈殉国;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忠等被炮弹炸成重伤,为不拖累战士,一声不吭地爬向一片豆子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马三司令”、“一门五烈士”等满门忠烈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咱滨州是英雄的土地,咱滨州是英雄的故乡!“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冯安邦率部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诸战役,屡挫强敌……

滨州是英雄的故乡


风来了,雨来了,老天爷变脸了。打雷了,闪电了,老天爷发威了。

枪响了,炮响了,鬼子要过黄河了。酒喝了,种留了,男人要上前线了。

说起山东抗战,我们心里总有一个抹不去的痛:大敌压境,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可在日军大举侵略之时,并非所有人都躲了,跑了。无数滨州儿女愤而抵抗,无数英雄在血与火中成长。这些英雄,或是投笔从戎的学生,或是庄稼地里的汉子,或是沿街乞讨的少年,甚或是操持家务的妇女!……

一马三司令

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北方局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走下讲台,一大批长衫秀才变身为庄稼汉子、游击战士,有的化装成商人往来于集市,干啥像啥。

被尊称为“一马三司令”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是周村城东北旺村马家三个亲兄弟,祖籍长山八区沟西庄(今邹平县西董镇沟西村)。马耀南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晓云是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马天民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大哥马耀南从爱国志士到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为清河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马耀南的影响带动下,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都积极参加抗日战争,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为国捐躯,成为抗日民族英雄。

至今,民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仍在民间广为传扬。

冯安邦:抗日殉难的滨州籍中将军长

冯安邦,字化民,无棣信阳人,国民党第42军中将军长。在抗战中,他率部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诸战役,英勇奋战,屡挫强敌。1938年底,他在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后在转进襄樊的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不治,壮烈殉国。

冯安邦殉国后,遗体被运回故里,家中竟无钱安葬。他生前的同僚们得知后,大家凑钱为冯安邦料理了后事。蒋介石闻讯后,大为感动。国民政府特令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照准给其按上将阵亡抚恤。

冯安邦妻侄、无棣史学者于长銮曾深情写到:“冯安邦出身低微,遭际贫寒,幼沐义和团之风流,长受冯玉祥将军朴素爱国爱民思想之熏陶,性情质朴淳厚,有齐鲁之风;赴死报国,又有燕赵之慨。他同情贫苦,关心民瘼,部队每驻一地,辄属意于地方公益,是驻防之地人多怀念,多名为“化民桥”,既志其字兼怀其惠。总其抗战事迹,勋业彪炳,德泽普及,诚无愧于民族,尤堪称抗敌楷模。”

老渤海区曾有耀南县、杨忠县、振华县、靖远县等因烈士而命名的县份

在老渤海抗日根据地,曾有六个因抗日烈士而命名的县:耀南县、杨忠县、振华县、靖远县、匡五县、黄骅县。

耀南县:1939年7月,“书生司令”马耀南在桓台牛王庄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他,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将该队抗战剧团改名“耀南剧团”,又创办了“耀南中学”。1943年,马耀南的老家长山县更名为“耀南县”。

振华县:“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这首在冀鲁边区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歌颂抗日英雄马振华烈士的。马振华,1937年任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后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战委会主任、边区特委组织部长、冀鲁边区一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12日,在宁津县薛庄召开干部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日军包围。在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5岁。1941年6月冀鲁边区党委决定将宁津县更名为“振华县”。

杨忠县:杨忠,原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六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1941年7月,杨忠率部执行打通冀鲁边区和清河区联系的作战任务。9月4日,部队在惠民县境内徒骇河畔的夹河地带遭大批日伪军包围,杨忠在组织部队突围转移时,中弹牺牲,时年32岁。1946 年12月,渤海行署把商惠济三边县改名为“杨忠县”。

靖远县:杨靖远,八路军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冀南第六专属专员。1938年12月14日,在指挥部队与反动地主武装孙仲文部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36岁。1940年,冀鲁边区党委将乐陵、盐山各一部分划出设立靖远县。

匡五县:吴匡五,1939年担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1941年9月7日,他率县大队活动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今属临邑县),驻临邑县境内的日、伪军将苏家庙子包围。他指挥县大队在突围中献身,年仅27岁。1942年12月,冀鲁边区二地委、二专署决定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

黄骅县:1941年7月,黄骅奉调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军区侦察通讯会议时,遭叛徒刺杀殉难。1945年7月,经中共山东分局批准,渤海区将新海县命名为“黄骅县”。


这里有最早的“舍身炸敌堡”英雄侯登山,有世界上最小的烈士,出生仅三天……

血染黄河大地,花开渤海平原


“血染黄河大地,花开渤海平原。”这是原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为《浩气长存》一书所作题词。而在滨州抗战史上,正因为有了前赴后继的抗日英烈,才有了老渤海这个平原抗日根据地。

他们忠贞不渝,将自己的生命抛之脑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里有最早的“舍身炸敌堡”英雄侯登山

1943年5月下旬,清河军区反“蚕食”斗争中,首先发起了攻打敌人三里庄据点的战斗。正当清河军区直属团爆破组向围墙接近、准备实施爆破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的疯狂阻击,加上炸药威力太小,围墙未能炸开。就在这时,接到了司令员的指示: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据点,必须暂时撤出战斗。就在这危急时刻,爆破队队长侯登山(博兴县人,1919年生)对担任突击任务的二营五连的连长王子玉和指导员程武志说:“据我观察,刚才爆破失败主要是支撑杆不够长,炸药包放得位置太低。下次爆破,我们应该用两包炸药,尽量提高放置高度。”

这时五连仅有两包炸药,又来不及找到较长的支撑杆,形势极为严峻。侯登山抱起两包炸药,跃出阵地,在全连的火力掩护下前进。他利用地形,进入了敌人的射击死角,拔出刀子,开始在墙壁上挖窝。然后踏着挖出的脚窝,夹着炸药包,奋力向上攀登。当他爬到3米多高时,侧面的敌人发现了他,用机枪向他扫射,但立即被五连的火力压下去了。侯登山想在墙上挖个洞,把炸药放在里面。可惜围墙土质坚硬,洞没有挖成。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时,侯登山用胸膛把炸药包紧紧抵在围墙上,用力拉着了导火索。围墙在巨大的爆破声中瓦解了,侯登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里有世界上最小的烈士,出生仅三天

1943年,惠民县何坊村刘玉梅大娘的儿媳刚生下儿子,一对八路军夫妇把刚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了刘大娘一家。为了掩人耳目,刘大娘对外谎称儿媳妇生了对双胞胎。由于汉奸告密,次日日本鬼子就杀来逼刘大娘交出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自家的独苗,刘大娘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可想而知!面对凶神恶煞的日本鬼子,刘大娘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孙子,这个出生仅三天的孩子被砍成肉酱!

为了保守秘密,刘大娘承担着村民的骂声,无怨无悔。直到抗战胜利,她才说出了真相。孩子被安葬进烈士陵园,成为了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比九岁遇害的宋振中(《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原型)小多了……

这里有最惨烈的地下情报员王壮基

1940年11月,冀鲁边区派交通员王壮基两次去清河区执行任务,送去了信和联络密码。王壮基第二次完成任务后,带密信返回冀鲁边区时,在惠民县清河镇渡口受伤被捕,为不使密信落入敌人手中,忍着剧痛将密信塞进腿部伤口内,经受敌人严刑拷打,最后从容就义。王壮基临刑前,将他的被捕经过告诉了同狱的一位战友,要他设法转告党组织:“我已经完成任务,虽死无憾!”后来这位战友越狱出来,在黄河岸边找到了王壮基烈士的遗体,密信仍旧深深地藏在烈士遗体的大腿里。

同时,英雄的渤海区还涌现了“铁打的英雄汉”刘竹溪、“打不烂拖不垮的钢八连”等战斗英雄和英雄群体;留下了“一门四英雄”、革命老妈妈等无数传奇故事。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有80多万人踊跃支前,喊出了“有一个儿子也要送到前线去,哪怕有一尺布也捐出来做军装”的口号。渤海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三十三军、四十三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等英雄部队的诞生地,近20万渤海子弟遍布四大野战军。革命先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灌溉了渤海区的每一寸草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匠村的“赵家连”和“一门五烈士”

邹平县东窝陀看上去是个极普通的山村。1000多口人,2000多亩地。人口不算多,山地不算好。可这里先后有50多人参加八路军,人称“赵家连”。其中,有一个家庭先后七人从军,连续献出了5条生命,被称为“一门五烈士”。

赵绍久,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耿家村开设了“抗日学校”,号召师生抗日救亡。1940年2月中旬,赵绍久不幸被伪六团抓捕。敌人用尽了酷刑,他至死没向敌人泄露一个字。次日,伪六团副团长高竹君将其押至西董镇小郭庄西活埋。烈士临终前高喊:“打倒日顽反动派!共产党万岁!”

赵绍久牺牲后,他的儿子和侄子怀柳、怀菊、怀宽、怀桐、怀武等相继参军,奔向血与火的战场。

赵怀菊——绍久的侄子,1940年入伍,1942年任长山独立三连交通机要员,在送信途中,遭敌人埋伏。他在子弹打光后,吞食密件,砸烂手枪,拉响胸前手榴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赵怀宣——绍久次子,1940年10月入伍,生前任清河区清西二营副连长。1942年冬,他奉命掩护军区机关突围,子弹打光后,他把机枪在碾砣子上摔烂,从腰间掏出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赵怀善——绍久侄子,1943年参军,生前任长山独立营排长。在解放战争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牺牲于明家集村。

赵怀桐——绍久侄子,1946年参军,任云南军区十三军连长。1950年剿匪时,牺牲于云南省蒙自县境内。

而赵家连幸存的战士们,不仅坚持到抗战胜利,后又随部队陆续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多次重大战役。这些人中人才济济,如少将赵思冠就曾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


大刀、长矛、小推车与敌人的汽车、钢炮作战,青纱帐、抗日沟、黄草洼里、山梁上逞英豪……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积淀着滨州英雄文化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这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如歌中所唱,滨州先烈就是用大刀、长矛、小推车与敌人的汽车、钢炮作战,在青纱帐、抗日沟、黄草洼里、山梁上逞英豪……

肖华在1965年在解放军报撰文写到:一九三七年十月,日寇大举侵入山东,当地军阀韩复榘闻风而逃。在这风雨飘摇,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从地下和牢狱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从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毅然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当时真是登高一呼,群山响应。抗日的烽火立即在泰山、沂蒙山、昆仑山,在黄河两岸,在微山湖边和渤海之滨熊熊燃烧起来。人们抱着向往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心情,怀着对日寇的高度仇恨,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踊跃投入抗日洪流。一时,工人相率离开工厂矿山,农民放下锄头,知识青年走出学校、家庭投笔从戎。兄弟、姐妹、师生、同学联袂入伍的动人事迹,真是层出不穷。

……

这些揭竿而起的队伍几乎全是赤手空拳的。

络绎而来的农民、学生,大都扛着土枪、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为了装备自己的子弟兵,人民大力捐献经费和枪支。许多妇女拿出金银首饰和多年积攒的体己钱,交给游击队,购买抗日武器。这些和人民血肉相连的起义队伍,虽然武器严重不足,又极端缺乏军事斗争经验,但是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向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攻城夺地,扒铁路,打车站,消灭了许多日寇和伪组织。

汇聚五湖四海,切实走群众路线,是老渤海抗战的真实历程。如今,一些当年渤海抗日军民使用过的大刀、长矛、小推车、军用皮包、照片、步枪、毛毯……,已经被作为珍贵革命文物,陈列在滨州市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内,一桩桩、一件件地向人们展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

2006年11月,滨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举全市之力,由六县一区和市公路局、交通局、水利局、建设局、民政局等单位共同来兴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2007年5月,渤海园全面开工,经过历时两年的“边设计边建设”,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开园。

“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凝练老渤海精神的十六个大字熠熠闪光。渤海园从开工到建成、从布展到成型无不体现了老渤海精神,是生动实践老渤海精神的典范,是一项重大文化创新工程。

纪念园中最显眼的人民英雄群雕,是为纪念蒲滨战役胜利60周年而作,6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中,既有八路军,也有支前民兵,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这座群雕,作为一座纪念性建筑,把历史无声地烙印在数字里,供后人凭吊那段凝聚着战火与鲜血的光辉历史。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从抗战到建国的生动历史。看哪,从星火初燃到烈焰燎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清河区到渤海区,从基干团到野战军……十几万渤海子弟兵转战白山黑水,浴血南粤大地,驰骋华东,逐鹿中原,鏖战淮海,飞渡长江,横扫沪闽,席卷粤桂,一直把红旗插到天涯海角。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的渤海老区,20万青壮年参军奔赴疆场,80多万民工随军支前,近6000名干部南下,55308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孕育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老渤海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而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积淀的是老渤海的英雄文化,每一处文物都浸透着英烈的血与汗,光荣与梦想。他们用土枪、土炮在青纱帐里打出一片晴朗的天,打出一份民族的自豪,打出一个最后胜利的可靠大后方。

 策划:王庆国

统筹:李志武

顾问:张文 潘钧国

执笔:刘清春

资料:滨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任编辑:王光磊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