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红楼】之二十二:“宝天王”“宝皇帝”

2023-05-05 10:05:18 钱杰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之二十二:“宝天王”“宝皇帝”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贾赦逼婚,鸳鸯不从,拉了她的嫂子到贾母跟前跪下,一边哭一边说:“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索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凭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究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里冒出来个“宝天王”“宝皇帝”。

从前面鸳鸯抗婚、反应强烈、已经痛骂了一顿奉贾赦之命来劝婚的她嫂子(骂得那话相当难听)来看,这里的“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云云,出自此时怒极恨极的鸳鸯之口,肯定也不会是什么好词儿好话,几乎也跟骂人一样。

一向喜欢在书中搭茬点评抖机灵的脂砚斋,却在这句“宝天王”“宝皇帝”前后,一反常态不置一词、噤若寒蝉。

我们今天的读者,看到“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恐怕一掠而过,不会多想——那就是鸳鸯气急了口不择言的一句气话狠话呗。顶多好笑:贾赦老牛想吃嫩草,确实不是个东西。这“宝天王”“宝皇帝”又招谁惹谁了?

可若是放在清代,特别是《红楼梦》刚面世的乾隆年间(那会儿叫《石头记》),书里赫然出现“宝天王”“宝皇帝”这样的字眼,而且是在这种语境以这种语气出现,可真是吓死人!

“宝天王”“宝皇帝”,时人尽知,正是乾隆皇帝弘历!

弘历即位前,受封为和硕宝亲王,当了皇帝后,便被称为“宝皇帝”。

所以说曹雪芹胆子够大。他在书里骂皇帝也不是一次半次。第十六回中,贾宝玉将北静王赠他的鹡鸰香串转赠黛玉——这香串乃是“圣上亲赐”,却被黛玉扔在一边,还骂了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连皇帝带王爷一块儿卷了。

一个香串,偏叫“鹡鸰”。《诗经》有云:“脊令(鹡鸰鸟,比喻兄弟)在原,兄弟急难”,是赞颂兄弟患难与共之情义的。曹雪芹有意借这串名为“鹡鸰”的念珠,讥讽雍正当上皇帝后对兄弟、故旧的无情无义残酷迫害。

毛主席说,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雍正、乾隆先后两次抄了曹家,曹雪芹一个文人,当然有他的回击报复方式。

《红楼梦》中骂皇帝最大的槽点还不是“宝天王”、“宝皇帝”、“臭男人”,而是一个重要人物的名字——

贾珍。

雍正名胤禛。

两人名字“碰巧”同音。这不会是作者随手写的,更不是一件应该被读者忽略的小事。

封建时代,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回避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包括其字形、字音,这是常识。比如贾雨村说林黛玉读书时遇到“敏”字,都念作“密”;写字遇到“敏”字,便减一二笔。这是因为她母亲名叫贾敏,必须避讳。

避君王的名讳,更是铁律。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嫡孙,他在自传中就说到这样一件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成德(容若),后来一度改名为纳兰性德,就是因为要避康熙时最初所立太子胤礽的音讳。礽这个字,还读作“成”。

雍正即位的正统性一直被诟病,贾珍的“三品威烈将军”世爵明显也来得不正常,是他爸爸还活着时就让给他的。根据清代爵位累降的原则,除了“铁帽子王”,父子两代共用同一个爵位,没这么个玩法的。不过,在贾珍家里,这也不算稀奇。他们家父子两代共用的,又不光是爵位……

贾珍胡闹的地方,叫“天香楼”。“天”字岂是可以浑叫的?

胤禛承继大统,做了大清皇帝;贾珍袭了世爵,做了贾氏族长。

《红楼梦》中人物名字惯用谐音。贾珍,当然是“假禛”,“真禛”另有其人。用贾珍这么个来路不正、荒淫无耻、人伦尽丧的贾家最坏的恶棍败家子来影射(这简直都是“直斥”了)皇帝,看来曹雪芹真是恨透了。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

偏脂砚斋又怕世人看不明白,豁出去了,干脆在第九回点明:

“作者之意又岂是俗人所能知?余谓《石头记》不得与俗人读。”

您细琢磨去吧。

更有意思的是,周汝昌先生考证,清人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提及,乾隆末年,宠臣和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把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端到皇帝眼前了。乾隆看完后说,写得挺好,这写的是明珠家的事儿。

乾隆是个绝顶聪明人,知道文人杀不绝、书禁不完。《红楼梦》此时传播已盛,大家都说好、你偏说不好,大家都抢着看、你硬要去删除,反而更易被推上热搜,断非明智之举。干脆说,这说的是别人家的事儿。轻轻一句,便把公众对宫闱秘闻的关注,引导到与当朝毫无关系的联想空间里去了。

明明让人家指着鼻子骂了两代,还得若无其事说骂的又不是咱。真是不哑不聋、难做家翁。难怪他活到小九十,活成个“十全老人”,做了一个甲子的太平天子。又一想,有句话叫“寿则多辱”,这“宝天王”“宝皇帝”活得也挺不容易、怪可怜的。


作者:钱杰

责任编辑:刘雪纯
滨州文化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