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干争先 实施四大战略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2023-04-25 10:05:13 冀溥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重大发展战略是“国之大者”,更是牵引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市面临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赋能,重大发展战略涉及领域之广、标准要求之高、政策含金量之多,在滨州改革发展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全市上下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2023”部署要求,坚持战略思维为统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答好“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干”的发展答卷,夯实国家重大战略有效有序落地实施的基础载体,以全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建设。

坚持“想干、敢干”的责任担当,加快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沿黄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蕴。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特点鲜明,集中体现在兼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黄河三角洲是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宝库,滨州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下游城市,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打造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敢于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开创由依河而建转向依河而富的新局面,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争取开发区调区扩区政策,严格落实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进区入园要求,力促项目加快入园、落地建设。建立完善督导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明确的重点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加强黄河国家战略宣传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开展社会宣传和发动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全力推进393个重点储备项目、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现场集中开工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夯实黄河战略项目载体。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投向、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组织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动态调整全市黄河战略重大项目储备库。

深化专题研究。围绕黄河安澜、“四水四定”、数字黄河、生态修复、黄河文化等方面开展重要课题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滨州段)建设,叫响“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文旅品牌。加快黄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河发展、跨河发展、拥河发展,加速迈向黄河时代。

坚定“能干、真干”的信心决心,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绿色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谋划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措施的总抓手,也是我市加快调整“四个结构”的重大机遇,更是走好精明增长之路的现实需要。滨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要抢抓建设先行区机遇,真抓实干、先行先试,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发挥区位、产业、科创、资源、人文等比较优势,聚焦聚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总体工作。印发《滨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定目标定位、总体要求、责任清单,作为整体工作遵循。创新政策支持,开展监测评估,加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

细化实化重点任务。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充分考虑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重大项目支撑、配套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具体措施。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月调度通报,加大工作推进和落实力度。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出台滨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十大领域”碳达峰任务落实。

抓好政策对接引领。及时跟踪了解国家和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信息,积极做好沟通对接,反映我市政策和项目需求,争取在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导向作用,以“四新”经济和“十强”产业增加值指标为牵引,引导企业在做大、做强、做优上持续提升,推动产业发展向“新”、向“强”。调动各方智慧和力量,用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化“会干、巧干”的有解思维,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产业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滨州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形成了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37个行业大类,步入转型发展新赛道。同时,综合施策去产能,先后关停转移钢铁、地炼、焦化、电解铝等产能,腾出创新发展新空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期间矛盾凸显、任务繁重,要强化改革思维和创新举措,做好“加减乘除”文章,推动旧动能重组转型、迸发活力,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速谋划、提前布局。

统筹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印发《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对各项年度任务落实情况每月调度、每季度通报,确保重大项目落地、重大政策落细、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实施情况跟踪监测,高标准落实统计评价体系、目标指标体系,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总结提炼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典型案例、先进经验,放大示范带动作用,广泛解读政策,凝聚工作合力。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聚力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积极争创省级科创平台6家以上,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30家以上。实施产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推动1个省级、2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充分发挥5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10家领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新争创2个以上。进一步壮大产教融合型企业队伍,在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基础上,力争5家以上企业跻身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219个总投资2337亿元的“十四五”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发展壮大黄河科技产业园、愉悦大健康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等园区,持续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针对产品、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加快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

保持“认干、实干”的劲头状态,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

沿海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向海图强是滨州人民的不懈追求,海洋经济是未来滨州发展的潜力所在。滨州有着长达126公里的海岸线,浅海、滩涂、湿地等资源丰富,是渤海湾的“海上粮仓”,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滨州要加快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市,全面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科技创新攻关、海洋港口整合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海洋开放合作深化。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滨州港2个液体化工泊位及2个LPG泊位建设,推进航道、泊位及LNG等项目,建设干散货、油、气等综合性特色港口,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打通山东西部出海通道。以小清河博兴港以下段开通试航为契机,建设集公、铁、空、水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四港合一”综合枢纽,打造贯穿山东中部工业走廊的水运大通道。推进徒骇河复航工程前期研究,加快陆海联动建设,带动腹地发展。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强力推动海洋产业从近浅海走向深远海。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水淡化、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项目、滨华新材料新能源化学品、鲁北(滨州)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润龙大功率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海洋大功率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谋划海陆空间布局,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数字海洋,拓展海洋经济开放领域。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加强海岸线整治修复,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市发展改革服务中心副主任)

copyright
责任编辑:丁春晓
滨州时评

热点时事评论、滨州日报观点、滨州网时评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