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就说小学生吧,他们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小学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学校学习生活的内容。因此,班级教育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为达到此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遵循“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坚持日常化教育,培养孩子良好人格
在人们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思想品德。
譬如,我观察到现在的孩子上下学有家人陪送,路上会买吃的、玩的,这些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哪一次家长接晚了,哪一次不满足他们买东西的愿望,孩子就埋怨家长,甚至哭闹。针对类似的情况,我在班里组织开展了“送给家人一句关爱的话语”“送给家人一杯温水”“送给家人一个微笑”“送给妈妈一份干净整洁的作业”“送给家人节日的问候”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贴近生活的事,学生有能力参与,也乐意做。而在这些实践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且很容易做到。
这是我为何坚持日常化教育的初衷,就是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养成做人的美德,自然而然提高素养。
和学生一起阅读,塑造学生美好品德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生活中阅读书籍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平时,我注重根据孩子年龄和发展特点,结合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和学生一起阅读。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长篇小说,和学生分享交流读书所得,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人生的重要意义,获得对人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散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优雅文采,在学生心中营造美丽的梦境;通过引导学生每天读美文,不仅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得到了经典的熏陶。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变得优雅、细腻和高尚。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读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习传统美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内涵。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使学生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阅读。比如,我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与热情;组织开展“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表演”“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手抄报展览”等课外阅读拓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学会生活,锻炼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家校生活融为一体,助力孩子愉快健康成长
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家长最大的心愿,也是家长和老师最大的责任。做好家校联系与有效沟通,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尤其疫情来袭,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怎么办?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家校共同行动,家长、手机、电视、电脑成为老师上课的好帮手。教研室统一录制空中课堂,学生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实录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时推送精彩而丰富的课堂,方便大家学习;通过钉钉在线课堂、腾讯会议,实现老师网络直播授课。
可是,网课的新鲜劲儿一过,问题来了,上课迟到、借机玩游戏、课上吃喝、应付作业等行为在学生中开始出现,怎么办?老师、家长齐上阵,用微信沟通交流经验,让学生上课用钉钉签到、交作业、评价作业,家长不定时监督、检查,甚至有的倒班陪伴孩子上课;家委会也积极行动起来,协助老师指导有困难的孩子顺利上网课,指导家庭科学防疫……家校融为一体,让我们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不仅是疫情期间,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更注重家校生活融为一体。家长、老师和学生一起参观科技馆,了解科学,继而热爱科学;黄河一日行,了解黄河的自然人文;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体悟敬老与感恩……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生活,磨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同时,也给孩子埋下了善良、博爱、相助的种子,让他们懂得节约、珍惜与感恩,提升了学生人格素养。学生有了自信心和班集体意识后,越发地团结友爱,推动了师生、家长关系和谐。而家校关系的密切,也反过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愉快。(作者为滨城区实验小学王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