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滨州答卷】滨州:文化兴魅力足 文化服务让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

2022-09-28 09:27:15 记者 位鲁江 通讯员 吴延香 报道 鲁北晚报 0

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

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如何,凭借的不仅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是风光秀美的山川河流,更深层的在于文化所散发出的持久的影响力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

滨州,作为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既孕育了孙子、伏生、董永、范仲淹等先贤,也生发出山东省代表性戏曲剧种吕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戏、省级非遗扽腔等文化品类;既有“三馆一院一剧场”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热门“打卡地”,也有散布于全市范围内的文化站、馆和服务中心满足着数百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如今在滨州,无论是从书吧的静心阅读畅游书海到大剧院交响乐演出的气势恢宏,还是从市文化馆声声悦耳的毛竹板书到社区公园的广场舞大赛,文化,正在以一种日常化的姿态走进滨州普通市民的生活,让滨州这座鲁北城市散发出愈加迷人的魅力。

文化设施多样化 满足市民多层次文化需求

今年,滨州市儿童图书馆将开工建设。

这是我市首家面向儿童开放的图书馆。

一直以来,拥有一家专属于儿童的规范高质的阅读场所是众多家长的共同愿望。滨州市儿童图书馆的建设,将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对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丰富我市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需求的多层次需求,催生着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2014年底,场馆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包括滨州市美术馆、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多功能厅、培训教室、琴房、书画创作室等众多活动阵地的滨州市文化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

2015年,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集陈列、收藏、教育、征集、研究于一体的滨州市博物馆成立。

2015年底,建筑面积为9676平方米的滨州市图书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

2017年,定位于高品位、高水准演出的滨州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滨州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来自演艺一线的高水准演出。

“三馆一院”的投入使用,连同周边的全民健身体育广场,共同构成了市民新的文化“打卡”地,成为文体活动的聚集地。

2021年3月18日,山东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群星剧场正式揭牌,自此,滨州人在自己的“曲艺园子”里可以听书、听曲儿、听相声,欣赏东路大鼓、毛竹板书、快板、相声等原汁原味的曲艺节目。

剧场,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而小剧场尤以其“小而精”的特点,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方向和市民追求。

截至2022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18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剧场6个,9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121个。

同时,我市启动书香滨州建设,制定完成《儿童图书馆、城市书房、智能书柜三年建设计划(2022-2024)》,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建成儿童图书馆1处、城市书房25处、乡村书房90处、智能书柜20处。

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背后是市委市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2022年,滨州市财政投入1157万元支持主城区城市书房及智能书柜建设。目前主城区2处城市书房、6处智能书柜已完成选址及预算方案并对外发布招标意向,年底前建成对市民开放,各县(市、区)年底前完成12处城市书房,12处乡村书房的建设,建成后将形成方便快捷的城乡书房阅读服务圈,拓展城乡市民群众阅读空间。

高品质活动常态化 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的滨州,文化,正在以一种日常化的姿态走进滨州普通市民的生活。

“好!……”9月10-12日,中秋假期期间,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文化馆承办的“滨州市非遗曲艺书场”连续三天在滨州市文化馆室外精彩上演,毛竹板书、西河大鼓、东路大鼓、相声、快板等滨州地域特色曲艺艺术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将原汁原味的曲艺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吸引了一大批喜欢曲艺、热爱曲艺的观众前来观看。

台上台下的热情互动,让整场演出笑声、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这,只是滨州百花争艳的文化大海中的浪花一朵。

如今,滨州市文化馆每年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参与——市民文化节、黄河文化艺术季、欢乐滨州迎春文化荟、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夏季广场文化活动、滨州文化大讲堂、绚丽重阳·中老年艺术节等30余个活动项目异彩纷呈,群星合唱团、群星管乐团、群星书画院等10余个馆办团体活跃其中,每年开展的文化活动达到350余场次……

滨州市博物馆开馆后“爆款”活动频频“出圈”。

开馆至今,市博物馆先后举办展览58场,开展教育活动312次,参观人数11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0万人次,修复馆藏文物506件/套,征集各类藏品200余件/套。该馆的“博学荟”社教活动品牌成为“爆款”产品,吸引了大量孩子和家长的追捧。2021年,“博学荟”获评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大社会教育活动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介、推广。

白天工作没时间去这些文化场所,到了晚上市民同样可以享受文化盛宴。

2021年,市博物馆尝试晚上开放活动。设在晚7点至9点、夜间免费开放、面向成人推出的“三味戌庠”主题实践活动,满足和方便了不同年龄段市民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守正出奇”,“高贵不贵 文化惠民”的滨州大剧院的演出同样丰富多彩。

2017年,滨州大剧院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市高档次文化设施的空白。短时间内,郑绪岚、乌兰图雅等多位名家频频“空降”滨州,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高品质演出。开业运营至今,滨州大剧院完成商业演出318场,公益演出43场,政府公益场次63场,接待观众19.8万人次。“高贵不贵 文化惠民”的定位,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品位、高水准的演出。

十年间,滨州人可选择的文化活动更多了,家门口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有看头儿,可接触的高品质文化活动愈加频繁。

2022年,我市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汇集全市演出类、讲座类、培训类等9大类共计500场活动。自1月开幕式以来,开展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迎七一 颂党恩 跟党走”——市文化馆老年艺术大学朗诵班公开课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截至目前市民文化节已开展活动320场。

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市直三馆开展活动491场,各县区开展活动共计1901场,为市民群众营造了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

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又一个文化活动中,滨州市民获得的是更多维度、更深层次、更加丰富的交流和体验和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文化环境持续优化 艺术创作产量质量双提升

扎根政策沃土,文艺硕果频出。

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和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政策环境方面的持续培育。

2013年,我市成功承办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等活动。

2015年,滨州市政府与山东艺术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6年,我市制定《“十三五”时期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艺术创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每年制定年度创作计划,明确重点创作任务。

2017年,我市出台《关于做好滨州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全市戏曲院团发展和舞台艺术创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常态化机制,为艺术创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2018年,滨州市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滨州市加入大运河文化带联盟,双方创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2018年,我市又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型剧目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入选及获奖小戏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滨州小戏”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全省培训会议在滨州召开。

2020年,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全省启动仪式在滨州举行,艺术生产的“滨州样板”渐趋成型。

这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滨州市文艺创作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滨州市政府购买剧场给剧团免费使用管理办法》《滨州市艺术创作扶持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艺术创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有力助推了滨州文艺“换挡升级”。

这几年,我市先后创作出吕剧《兰桂飘香》《长白寒儒》、京剧《游百川》等14部大型优秀剧目,以及《老邪上任》《海棠依旧》等30余部小戏作品;有2部大戏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大奖;2部大戏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2部作品获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24部作品获省级以上表彰。

这几年,我市吕剧名家荆延国入选首届“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资助名单,儿童剧《九色鹿》、舞剧《兵圣》连续两年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资助名单;京剧《游百川》荣获第十三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后,又成功入选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首次有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入选戏剧艺术领域的国家级展演赛事。

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剧场、跳有广场、创有指导、联有网络、办有经费……

在滨州,每一位滨州市民都能分享到文化惠民的红利,文化,在以一种日常化的姿态走进滨州普通市民的生活的同时,也让滨州这座鲁北城市散发出愈加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闫晓亮
滨州文化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