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间的交争与融合

2016-09-27 09:23:53 0

滨州一带地处海岱文化区的北部边缘,是当时与中原文化和京津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接壤之地,从而也成为海岱地区最早与中原夏文化发生大规模摩擦、碰撞和融合的地区之一。

C:\fakepath\QQ截图20160927092047.png

夷夏之间的矛盾与权力争夺

“五帝”时代末年,当大禹在位时,部落大联盟内部的利益冲突逐渐演变为史籍所载的“夷夏交争”。传说禹会诸侯,东夷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又相传在大联盟议事会上,起先被大家举荐继任盟主的是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但皋陶不久死去,大家只好又推举同样跟随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可见当时东夷族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

但禹死后,伯益三年服丧,就把盟主位子暂时让给禹的儿子启。由于伯益辅佐大禹时间较短,威信尚有不足,启便顺势夺得帝位。对此,东夷不听号令,“益干启位,启杀之”,东夷再次失败了。

等到启死后,内政再次大乱,有穷氏后羿遂驱逐启子太康夺得大权,“因夏民以代夏政”,后为寒浞(又称逢蒙)所杀。寒浞又先后攻灭过、戈、二斟(斟灌、斟寻,其首领为季荝氏,地望在今滨州至潍坊寿光一带)。寒浞派其子浇进攻斟寻时,一直打到潍河流域。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大战于潍,覆其舟。”寒浞还攻杀仲康之子相。相妻缗只好逃往有仍氏,相臣靡则逃奔有鬲氏(今德州与无棣交界处)。缗生少康,并先后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扶持。至少康21岁时,伯靡率部众及二斟等攻灭寒浞,少康则灭过、戈和有穷氏,并归于夏邑,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亦成为夏朝第六代天子。

夷夏交争导致了夏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并开始实行“与国制”,把众多城邦式或非城邦式的“古国”变为名副其实的方国,从此旧式的联盟集团的方式逐渐为王朝与方国、方国与方国之间的关系所取代。而“九夷”的称号,也在夏代后期开始流行起来,并主要是指泰沂山脉以东的众多古夷人土著方国或部落,也包括了泰山以西的一些夷人群体。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少康以前,九夷诸部前往夏王朝“来宾”者只有少数的一两个。至后杼之子芬(又作槐)即位以后,九夷部落才相继承认夏王朝的存在,虽然中间也存在一定的磨擦甚至是叛服无常,但夷夏关系相对较为稳定。夏桀继位后,夷夏关系重新陷于破裂,夏王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

夷夏文化融合,东夷文化略占上风

同时,随着夷夏之间斗争与合作的深入,其文化交融也日趋明显,而且这种交融是相互的,甚至于东夷土著的岳石文化的影响力更大。大禹治水的成功,为夏朝姒姓集团的向东拓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姒姓集团的东进或者说夏文化的东进在考古学文化上的突出反映,便是陶鬲这一器物突发性地大量涌现。据丁公遗址发掘可知,自龙山文化晚期开始,丁公遗址中的陶鬲便已开始大量涌现,且广为流行,并逐渐取代鼎、甗类器具成为当时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为主要的炊器。

这一时期,滨州境内其它遗址也都大量出现陶鬲这一炊器。另据研究,陶鬲在龙山文化晚期和岳石文化时期主要集中于泰山山脉的北部地区。陶鬲的发源地则主要分布在河南孟津以上的黄河中游地区。山东龙山文化的陶鬲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此之前的同一文化中找不到这一器形的来源,所以应该是受西部中原地区的影响而产生的,其时间大概超不出公元前2000年前后。也就是说,中原鬲文化的东传与大禹疏浚济漯、华夏姒姓集团的东进,在时间和空间路径上都有一定的吻合性。

事实上,夏初立国于鲁北的国家有鬲氏正是以制造和使用陶鬲而得名。虽然有鬲氏的地望难以具体确定,但基本应在今鲁西、鲁北一带。禹疏九河之一的鬲津河,自今德州一带流经滨州无棣入海。“鬲津”之名应该也与有鬲氏或陶鬲在此地的盛行有关。除陶鬲外,滨州境内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以绳纹所占比例较高,这一地域特点与其它地区的岳石文化明显不同,显然也是受到夏文化绳纹装饰流行的影响。

东夷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反映在考古学上主要表现为岳石文化对中原夏文化腹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已发现的遗址有近百处,是典型的夏文化遗址,而二里头遗址则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地。

根据新的资料和研究,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分界线大致在今河南杞县至淮阳一线。二里头文化中所见岳石文化因素比较明显。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半月形双孔石刀,还有个别的单孔石刀,这都具有典型的岳石文化风格,而且这种半月形双孔石刀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泰山山脉附近的黄河下游地带。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亦受到岳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所见的陶甗、陶鼎和陶罐,均具有典型的岳石文化风格。

总体来看,“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趋向,以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为主,典型的岳石文化因素不仅深入到二里头文化的腹地,并且在墓葬内出现,当有深层次的原因。相反,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在地域上……似未进入鲁中南等岳石文化腹地,在影响趋向上处于次要地位”。

其实,东夷文化对中原夏文化的影响自龙山文化晚期便已开始。考古表明,夏代主要的青铜酒器觚、爵等都是由海岱龙山文化的陶觚和陶鬶演变而来,其他礼器也多与东夷礼器有关。而古籍记载的“夏后氏尚黑”,各种物品虽有花纹但不重华采,这一传统应直接继承于龙山时代的“黑陶文化”,而其源头则出于对于古夷人玄鸟图腾的崇拜。

(作者:张卡 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任宵 实习编辑:张红明


copyright
责任编辑:
滨州文化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