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杏林史话】原来这么厉害 著名中医文化学者这样总结鲁北地区中医历史

2019-04-03 23:57:44 郑书翰 0

2019年3月12日,著名中医文化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效霞为搜集鲁北地区中医药发展资料到访滨州,驻留周许,在市史志办公室、市档案馆、市图书馆、滨城区文化局等部门相关同志的协助下搜集了大量史料

张效霞教授到滨城、博兴等县区实地考察,基本梳理出鲁北地区中医学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成就,整理了鲁北地区历代医学名家的人生经历、学术著作目录与学术成就。据介绍,短短一周的行程就在众多史料中整理出了5万余字的电子版初稿,可见鲁北地区中医历史很是厚重

笔者早年在大学期间即常读张效霞教授所著《回归中医》《脏腑真原》等学术著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张教授的著作中了解学习中医理论的,且很早就私淑张先生此次张教授先生到访,笔者有幸参与接待,并追随先生几日,讨教学问


(张效霞教授与作者交流)


由于张教授此行为梳理鲁北地区医学发展史而来,笔者即于3月17日夜,就鲁北中医主要历史成就、鲁北中医学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思路三个方面,向张教授讨教。现将谈话内容整理如下,与滨州网网友一同分享张教授的高见。

 

鲁北地区中医的历史成就

 

鲁北地区天华物阜,地杰人灵;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中医药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鲁北地区即开始以骨针治疗疾病。到了周朝,先民们已经有了盥洗、驱虫、扫尘等卫生习俗。汉晋时期,阳信的石垣李道空等均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名闻遐迩。唐代,客居阳信的牛天齐,精于内科杂症的治疗,尤擅长以疗治外科诸疾,人称“活华佗”。宋朝,府、县均建立了医疗或医教设施。惠民的赵自化,自幼从父习经方名药之术,父子皆以医术闻名,后任医官正使,编撰《四时养颐录》进献,宋真宗改名为《调膳摄生图》,并为其作序。金代,蒲台县的刘志坚,善气功,声誉昭彰,金皇统间赐金襕紫衣号洞真大师”。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开始,区内药业渐丰,邹平县屡向皇室进贡灵芝。明朝,医药事业日趋繁荣,名医辈出。见诸各《县志》所载的有:惠民的刘祜李牲麟;阳信的曾砺唐甲第马三登马先幸任南峰司轲刘梦松毛晔、毛如琚普明杨云松;沾化的李芝王明重刘一诚;邹平的镇、刘霆张幼量等。其中,阳信县的杨云松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太子医病。病愈后,皇帝大悦封该村为“杨大夫”。邹平县每年四月初八的“黄山庙会”,药商云集,成交活跃。这一驰名省内外的药材集散古会,延续三百余年,昌盛不衰。迨至清朝,有名医坐堂的医药堂号,遍及县城和重要集镇。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不下五十余家。

《县志》《州志》《府志》记载的名医,达三百余人。其中,阳信的赵清之清仁宗时皇姑得异疾奉诏治愈钦赐道冠一顶龙头杖一枝黄丝绹一束折扇两柄皆御笔书画并谕发帑修第”。

民国时期,阳信名医曹广勋,精岐黄,疗疾术高效捷,积五十年临床之经验,著成《医学简明录》书稿;惠民的杨玉珂,以外科闻世;阳信的韩健,将练武与习医融为一体,通晓中医,擅长推拿;蒲台的杨建芝,精妇、儿两科,对诊治小儿斑疹有独到之处;无棣的孟繁第,贯通内、外两科,沉疴固疾,多应手而效;邹平的王毓桐,凡跌打损伤肢体者,经其施以手术,无不立时奏效。



及至现代,滨县的郑长松念私塾时即兼读医书,十九岁开始在故里为乡亲治病,二十二岁正式调入国家医疗单位,医术精湛,尤其潜心于妇科疾病的研究,深受病家爱戴。于1956年5月出席第一次全国群英会,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10月,再次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获“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阳信眼科名医张皆春,尊《内经》,崇《本草》,精研《审视瑶函》,先后辑成《眼科一百证》等书稿,后整理成《张皆春眼科证治》一书付梓印行,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眼科医生。

 

鲁北地区中医学术与临床特色

 

鲁北中医是齐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思想与临床治疗特色,与齐鲁医学一脉相承。但鲁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又铸就了鲁北中医不同于山东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

一是注重脉学。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山东是中医脉诊学的发源地,诊疗疾病,重视脉诊,是齐鲁医学的一大特色。鲁北中医也不例外。明代,阳信的司轲按脉察疾疗病如神”;滨州的周宗岳,“著有《脉学讲义》刊行”;清代,阳信的刘兆晞岁试在省适济东道陈公招诊脉决其来春必发对口至期果”;“诊藩台张公脉决其中秋必中痪症至期亦”。杨立本术精岐黄诊脉能决人生死一日同学韩美玉为子病延请于家诊脉大惊曰不能生矣时与美玉面谈观其色有将亡之气又牵其手诊之曰老兄不食晩餐矣美玉以为笑谈别后日夕美玉父子俱亡”。张彭龄,“按脉察疾,治疗多奇效”。马载阳脉诀》,临症治疗应手立效”。沾化的刘一诚,“精医术,审脉理,洞人生死,方药多所全活”。沈文崧施药全活甚多”。无棣的孙兆蓉,号称“大先生”,临症先静心切脉,后论其病,著有《脉方味根合编》一书。



二是重视《伤寒论》研究。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宋代嘉祐年间经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后,成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历代医家,无不对其细读精研,将其视为中医临床的源头活水。正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鲁北地区的中医先辈们,在《伤寒论》学术发展史上,为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财富。阳信的韩树棠,“尤邃于《伤寒论》,遵经处方,不用贵药”。沾化的荫孙,素善方多奇效伤寒圣手’”。无棣的李汝谋于伤寒症尤见垣一方”。姜笠村,曾为太医院医官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诸医书,不断有所领悟,于是对前人衍误处加以纠正,不足处进行补充,写了增篇、增方以羽翼之。光绪三十年(1904年),辑成《会悟集》六卷,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原文,参照《内经》《难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林改错》等书籍,结合自己的体会逐条逐句加以注解,文意简明精当所增篇章和方剂,均能为原文增色,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善治瘟疫、痘疹。明代以降,鲁北地区瘟疫此伏彼起,死者枕藉。为“救贫贱之厄”,涌现出了众多治疗瘟疫、痘疹的中医大家。阳信的刘永椿,以擅长救治霍乱之疫而闻名,往往症情凶险,他医束手者,每能化险为夷。“独费精研,顿悟沿袭旧治,决难全活多人,将‘阳泄阴补之说’辞而辟之,重用解毒驱热之剂,恰与西医之学理相符,遂著手成春,救活多人。”惠民的赵本诚,“博学好施,善医痘疹。道光、咸丰间,种痘之术尚未传入中国,小儿患天花者,多因以而夭殇。本诚寻得痘疹专书,昼夜研诵,得其要领。一方患痘小儿,经其医治,多得保全生命”。阳信的毛晔,“精痘疹医,应手辄效,全活甚众”。朱崇英,“善小儿科,于痘疹尤具回生手”。孙在崶,“精痘疹,应手辄效。著有《痘疹集》”。王生焠,“精痘疹科,小儿患痘,凡经医治,十活八九”。王锡成,“工岐黄术,于痘疹,尤精提浆灌脓,多奇效,活婴无算”。无棣的姜国垣,“专精医学,痘疹科尤最精,公赠‘保赤遂生’匾额”。博兴的闫化龙,“精于医理,痘疹尤其所长。遇天花盛行,施种舍药,活人无算”。李桐,“精痘疹术,患者一经其手,立能化险为夷”。赵玉选,“精岐黄术,尤长于痘疹。每视一症,轻重缓急,无不应手奏效”。王士珠,“医学渊博,于痘疹一科,尤独具特长。凡小儿患天花者,一经著手,无不灵效”。

四是中医世家众多。由于医疗技术是医生的谋生手段,因此医生不愿意将技术轻授他人,凡是技术有所专长且医术高明者,往往都想嫡传。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中医世家。阳信城西关的毛氏,自乾隆年间的毛宗孔开始,传于毛廷玺,至毛立政,“三世名医,尤精斑疹科,活人无算”,再传毛继丰、毛爱卿、毛延增,形成了相传至今的“六代中医”。阳信的刘文焕,“精岐黄术,求医者车马盈门。其子香亭,字馨甫,岁贡生,能世其学,称名医者二世”。博兴县中辛安的“魏氏眼科”,创始于魏儒正,“精医术,于眼科尤独具心得。远近求诊者,门常如市。一经诊治,立著奇效。著有《眼科集要》”。其子魏纯讷,创制了专治沙眼性血管翳的“拨云丹”眼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病人,还苦心研制了治疗内障眼病的“复明丸”和专治小儿眼翳的“鸡肝散”,临床效果均佳。第三代传人魏世臣,继承祖业。博兴贺家庄的“张氏妇科”,源于咸丰、同治年间行医的张友桂。当时境内多种疾病流行,友桂广施方药,治愈病人无数。著有《内科秘录》传于世,为博兴张氏中医妇科世家创始人。子张立言、张立功,私塾辍学,从父学医,博览群书,精通妇科,经手治愈许多疑难病症。孙张龙堂、张升堂,承袭祖业。

 

鲁北地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2019年3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目前,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初步了解,对如何传承与发展鲁北地区的中医药事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鲁北地区历代名医撰著的医学著作,校勘整理出版。据1992年出版的《惠民地区卫生志》统计,载诸旧志书者28种,搜集到者68种。其中,宋代1种,明代3种,清代33种,民国时期17种,新中国成立后42种。曾经刊刻或出版过的仅有《医方简明》《医方简明续编》《会悟集》《佛点头》《脉方味根合编》《眼科集要》《痘科简明》《医学简明录》《摄生心法》《眼科十六证》《紫珠集》《中草药验方新编》《郑长松妇科医案》等寥寥数种,绝大部分都未出版。即使这些出版刊刻过的,有的目前已经很难寻觅到了。因此,应尽快筹措资金,聚集人才,将鲁北地区历史上的中医药著作整理出版,以免中医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是将鲁北地区众多的中医世家、独特的制药技艺、独到的正骨按摩手法等,纳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上述中医世家外,“郑氏妇科”在治疗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颇有独到之处。

三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活动”。中医药蕴含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滋养青少年的成长,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中医药文化进企业,可以传播中医药知识,强化中医药文化的基层建设,将传统中医药文化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可以引导社区居民掌握科学的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对加深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普及中医知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copyright
责任编辑:王光磊
滨州历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