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抗挫力 打造成长型思维模式

2019-02-15 15:02:14 滨州日报/滨州网 0

一、培养抗挫能力的必要性

我们为人父母一方面担心外面世界凶险,害怕孩子以后吃亏受伤;一方面又焦虑孩子太脆弱,抗挫能力差。我们帮不了孩子一辈子,所以希望孩子不怕失败,可以为了目标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希望TA能在挫折中越挫越勇。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从每一次困难中吸取教训,学会新技能。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转化成一次学习机会,这才是面对挫折最关键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抗挫教育的关键。

人生难免有高低起伏,困难波折,真正打倒一个人的,绝对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每个人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和行为。光经历挫折不一定有利于孩子成长,还要引导孩子从挫折中恢复,让TA体会到,“我的能力大过挫折,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才是对TA最好的。

二、培养抗挫能力三部曲

那么,要如何引导孩子走出挫折,提高抗挫能力呢?

提高挫折修复力第一步:认识情绪

第一步:认识情绪

孩子积木搭不好大哭,家长如果说,“没事,搭不好就不要搭了”,就错过了第一步“认识情绪”。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经历激烈的情绪冲击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了,有了这份“觉察”,才能管理情绪。这时,我们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是什么,可以跟孩子说:“你很生气,你真的特别生气”。

然后允许孩子的情绪宣泄,跟TA说“看得出你特别生气,如果你想哭可以哭一会,或者妈妈给你一个拥抱”。同时,也要制止一些不必要的行为,可以试着这样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生气时我们不能打人,需要的话可以让妈妈抱着你”。

最后给予孩子一些恢复平静的方法,比如告诉TA:“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跟着妈妈一起呼气、吸气,慢慢地,我们的身体平静了~”

提高挫折修复力第二步:澄清了解

第二步:澄清了解

很多父母做完第一步后,孩子平静了就以为任务完成。其实,完成第一步只是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却无助于抗挫能力的提高。

等到孩子平静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到底是什么让TA出现了这样的情绪。比如可以这样说:“你刚刚想搭积木塔,怎么搭却搭不好,于是你就特别生气!”。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问让他们自己说出原因。这时,有的孩子会因此继续一轮新的哭闹,这很正常,这也说明了他们自己开始明白生气的原因了,再次回忆又触发他们的“伤心处”,这时就需要返回第一步。这就是孩子在“自我消化情绪”的过程。我们成人受挫有时都需要消化几天,孩子反复哭几次再正常不过。

只要我们愿意坚持这样做,带着爱去陪伴孩子经历消化这些情绪,慢慢地,孩子自己对于这些负面情绪的消化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本身就是抗挫能力培养的基础。

提高挫折修复力第三步:转化学习

第三步:转化学习

重点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小D刚学会骑平衡车时还不熟练,骑到草地和水泥地交接处会摔倒,这一度是她很大的一个挫折。我会帮她分析原因,“你看,草地和水泥地之间有个空隙,有空隙就会不平,所以就容易摔倒。小D以后骑到这里时要放慢速度,慢慢通过就不容易摔了”。

一样的道理,因为玩具玩不好而受挫,我们需要演示给孩子看可以如何玩;因为玩具被其他孩子抢了而受挫,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会下次可以如何说“这是我的玩具!”;因为成绩不好而受挫,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

在孩子童年时,我们说的这些话、我们处理挫折的态度和情绪,慢慢就会变成孩子自己的话和态度。只有经历过第三步,孩子今后遇到挫折时才会主动去分析原因,才会明白困难是免不了的,但可以学习如何克服。

三、打造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 VS 固定型思维模式

除了以上三步之外,给孩子打造成长型思维模式非常重要。

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他们就会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在证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于是只选择做更加简单轻松的事情。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因此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成长,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而所谓有潜力其实就是看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不断地进步提高。

思维模式的建立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婴幼儿到青少年这段时期是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家长的作用非常大。

父母自己要先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要求父母自己要先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回想当年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的爸爸绝对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我父母是老三届,我从小记忆里就觉得父母这一代运气实在太差了。我听爸爸提到过,他从小爱看书,但后来没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我当时就觉得,天啊,太不公平了。但我一直记得爸爸笑着和我说,“没有高考,但没人拦着你学习啊。知识学到了是自己的,别人偷不去抢不掉”。

我的爸爸是一名老师,后来两个学校需要合并,爸爸从教书的岗位调了下来做后勤。我记得当时奶奶一个劲地鸣不平,爸爸却淡淡地说,“新岗位也不错,以前总是教书,其实很多管理和学校日常事务我都不熟悉,正好这次了解一下。做好自己熟悉的不是真的好,到哪里都能做好才是好”。

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很多,当年印象中只是觉得爸爸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了我:做好自己当下的本分,不要抱怨。现在想来,其实爸爸给了我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就是我弟弟家,当年我们两家住得近。我也总会听到姑父姑妈这样的对话,“单位让我负责一个新项目,我推掉了,没啥意思,钱多不了,万一砸了还要挨批评,吃力不讨好”;“这个问题根本和我无关,明明就是小李的错”;“年纪那么大了要认命啊,干嘛还去学这些,舒舒服服就好了”。

现在想来,我和弟弟之后的发展轨迹真的是有迹可循的。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最可怕也最厉害的地方吧。

当我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其实不需要太刻意,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和模仿;而当我们自己“做一套却教一套”,那即使我们再刻意,可能还是收效甚微。

责任编辑:张婵
滨州亲子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