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松简介】
郑长松(1927~2007),滨州市滨城区人。念私塾时即兼读医书,17岁开始在故里为乡亲治病,22岁正式调入医疗单位,1991年8月离休,毕生致力于临床实践,以中医妇科见长。著有《郑长松妇科医案选》《郑长松妇科经验集》,并在京、沪、辽、浙等地的中医药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历任中华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山东省立医院中医顾问、山东省惠民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地区医科所所长、地区中医院名誉院长等职。曾连续三次出席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中医药工作者代表合影,中排右二为郑长松)
由郑长松先生所开创的滨州郑氏妇科,子孙传承,成为全国中医妇科学界认可并赞扬的一支坚定的基层城市子孙传承的妇科流派。
(郑长松先生读书照)
幼年多疾、家人长年闹病,激起了学医的坚强信念
郑长松1927年出生于滨州市滨城区河南郑村。幼年多疾,四岁不行,全家五口人有三人长年闹病,饱尝了疚疾之苦,由此便激起了他学医的坚强信念。
年满六岁,始读私塾,先生崔玉田氏,既通经文,又精医理。郑长松跟师八年,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等,先生还指导他念了《医学三字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医学书籍。先生题词谓:“吾生长松,自从学以来,克勤奋读,尤爱医学,后生定可博取,广济万民。”
十四岁时,郑长松考入当地一所官办高学(阳信县育英学校),成绩全校第一。十六岁又考入阳信闫马庄乾建中学,因于家境贫寒,未待毕业,于十七岁辍学后在本村小学执教,以维持生计。教了五年书,习了五年医,并经常在教余为乡亲看病。
解放前夕请医生看病,病主必备轿车酒饭,郑长松出诊治病,都是自己徒步往来,一不抽烟,二不用酒饭,且有不少小恙应手而瘥。十八岁时尝治一老妪,老妪突然腹痛难忍,脐下满硬,脉微欲绝,问诊得知,大解三日未行,遂用千金温脾汤加减(炮附子、当归、党参、川军、朴硝各三钱,干姜、甘草各二钱),取药一贴,两煎后顿服,一啜即安。
因医术高超求医者纷至沓来,只得每天限诊
1948年,郑长松参加专署知识分子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专署文教科干担任会计。因于工作中经常有来诊病的乡亲,几个月后即被调到当地最大的一家药店——“利民中西大药店”任中医。
当时年纪虽轻,临床经验甚乏,但他在读书和教书的时候文医并进,已打下了较厚实的古文与中医理论基础,所以临诊尚觉轻松,有不少疑难大症亦收效捷彰。
如,一妇人婚后二十多年未孕,屡经药疗,转医无数,均愿未能遂。经他诊后进药数十帖,即受妊在怀,喜得一子。这些疑难病症的痊瘳者,竟成了义务宣传员,遐迩来诊的病人日益增多,领导照顾,每天只限诊七十五个牌(号)。
接触病人愈多,困难亦愈增大,更多的疑难病症如脱疽、偏瘫等亦纷至沓来。郑长松每治愈一病即心窃自喜,若有不效则忧心忡忡,班后即翻阅医书,寻求方药,俟复诊时用之。这一时期,他常常是鸡叫方上榻就寝,五更就上班应诊,月无暇日,日无暇昝。
文革后长期养病,仍每日坚持看病,整理验案指导门徒
1955年,郑长松转到惠民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初任中医科主任,继之任副院长(1960年)兼地区医科所所长。十年动乱期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的帽子。他从医以来记录的验案及精心积累的学术资料,被当成黑材料抄走,痛惜之下,积郁成疾,未老先衰,自“天命”之年一直以养病为主。
(郑长松晚年照)
体虽夙衰,壮志仍存。在病休期间,郑长松每日坚持看几个病人,整几分验案,指导一下门徒。1981年10月,省卫生厅批准郑长松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84年,惠民区中医院成立,组织安排郑长松任名誉院长,并从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愈加激发了他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多做点工作的信念。
(郑长松所获各种奖章)
业医以来总结出临床“四方”、四点辨证治疗体会等成果
(一)适时选择主攻结核病、肿瘤等专题,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节、不同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多发与疑难病症,只有适时选择主攻专题,才能达到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的目的。
在1950年代,人们把结核病视之为不起之恙。诚如《济生方》谓:“夫痨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因为当时尚乏有效药物,令人颇感辣手。
为此,郑长松再三查阅古今文献,寻觅有效方药。屡经验证后,探索出用百部、白芨、穿山甲、牡蛎治疗效果颇捷,并总结出用茅根、藕节、生地、川军治肺痨吐血,有时可取得药到血止的效果。
这一研究结果,在郑长松1956年第一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时,应卫生部邀请,在医务界分组交流会上作了介绍,赢得了中医学界的高度赞誉。《北京日报》的新闻报道中说:“山东省惠民专区医院中医师郑长松的发言,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他介绍了用白芨、穿山甲等几味药治疗肺结核……到会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老先生们都仔细地把他所说的药方记在本子上。”(见《中医杂志》1956年第6期282页)
到了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最可怕的是肿瘤。在肿瘤的治疗探索上,经多年临床实践,郑长松自拟了“攻坚散”加减治疗良恶性肿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如一肺癌患者,手术开胸后发现肿瘤蔓延严重,手术无法进行,不得已未行切除而闭胸,术后病情日趋恶化,大夫劝导出院。出院后遂改服中药治疗,用药未及半年,经X线等多方检查证明病已痊瘳,愈后体重明显增加,并能驾车长途行驶。又如一鼻腔恶性肿瘤患者,服攻坚散加减治愈后,二十几年来屡经复查未再复发。
郑长松认为肿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寓传统的辨证论治于先进的诊疗技术之中,肿瘤难关攻破有期。
(二)潜心自古号称难治的妇科研究,实践总结出四点辨证治疗体会
妇女一科,自古号称难治,为医界视之为畏途。昔贤尝谓:“宁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数十年间,除适时所需搞其它科目外,郑长松一直致力于妇科病症的研究与诊治。
妇科病症有经、带、胎、产、杂五大门类,所有这些病证均有其一定的辨治规律可循。如调经一门,前人分述甚细,诸如经行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经期过短、过长,闭经、崩漏等,这些病症皆由胞宫藏泻功能失常而致,其实质不出藏泻之太过与不及两大类型。泻之太过则见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藏之太过,该泻不泻则见经期过短,血来量少,月经后期,以至经闭。将月经不调如此归纳分类,可使繁杂的内容得以高度概括,纲目分明,既方便于辨证施治,又有利于启迪后学。
(郑长松手抄《瘟疫论全书》)
不孕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他屡经实践总结出了四点辨证治疗体会。即:审月事以辨,随病机而治,善情遣开导,重起居调摄。按以上四点心得,针对病机投用自拟的几个种子方,多能于短期内使之摄精成孕(见《中医杂志》1984年第5期“不孕症的临证经验介绍”一文。)
回顾几十年的行医里程,郑长松在妇科方面积累经验,其中部分临证心得已由门生整理成文,发表在京、沪、鲁、豫、辽、浙、两广等地的中医药期刊上。在应诊之余,他撰写了《郑长松女科医案选》(已由地区中医学会内部出版)、《郑长松妇科经验集》等著作。
(三)总结临床经验,通过选方中之优,择药中之效,探索临床“四方”
郑长松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选方中之优,择药中之效,本着探赜索隐,去粗取精,适当加大剂量,力争缩短疗程的原则,作了临床“四方”的探索。即急性病搞“立效方”,常见病搞“速效方”,慢性病搞“显效方”,颇有效验的搞“固定方”。
(郑长松《方药杂录》手稿)
他认为这是临床实践中的优选法,在整理中寓有提高,在运用中有改有革,既可为后继人才的提高创造条件,又能为中西医结合穿针引线。对一些急性病搞的几个“立效方”,确有病去霍然之功。
如一心肌梗塞患者,旧恙未解,新患又至,由溺少艰涩渐至尿闭不行,历经三日。胸脘痞闷胀痛,小腹胀满难堪,因前列腺肥大导尿未遂,投以自拟“蓄溺自通散”,约四小时许即尿行如注。他对临证“四方”进行了整理加工,其中部分处方如治遗尿与小便失禁的“固脬汤”,治流产后胎盘残留的“活血化瘀汤”,治滑胎的“固胎汤”等,整理成文向同道作了介绍。
(四)编辑出版《中医验方汇编》等单行本近十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
自从1951年应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聘请,任《卫生报》社通讯员(聘书第59号)以来,郑长松即注重做积极的宣传和学术交流工作,撰写了一些稿件,如“㾦癗简介”、“验方一束”、“遗尿治验”等。
1958年,郑长松应聘任山东省立医院中医顾问,继之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使他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仅在医科所任职的两年间,他负责编辑出版了《中医验方汇编》《当前疾病防治参考资料》等单行本近十册,并编发《科技简报》数十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对当时地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个人的部分临床经验,在学术界交流后亦收到了较好的反响。如自拟治梅毒的“驱毒散”,山东省性病防治研究所试用后,在1959年3月8日的总结中说:“试用中药驱毒散,治疗隐性梅毒、先天晚期胎传梅毒,初步观察疗效显著……”(见《山东中医药》1960年第1期第20页)。后期虽百疾丛体,生命垂危,他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撰稿,或指导门生整理临床经验,为活跃学术交流做一点工作。反映他临床经验的四十多篇文章,和他的《妇科医案选》先后在学术界作了交流。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郑长松在学术上总结出诸多“干货”
(一)病多情志不遂为因,治要疏肝解郁为先
健康之机体是体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双方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相互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证所见,阴阳失衡之肇端,每以情志所伤占居首位。凡情志所伤又每以肝先受邪。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理一身之气机。人体五脏之气,如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唯有肝气之疏泄,涉及整个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调节控制整个机体的动态变化。
(郑长松先生手稿资料)
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谐,情悦体健。肝者干也,其性好动而干犯它脏,情志不遂则先及肝气,肝气不舒,疏泄失司,即成病害。诚如丹溪先生(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编者注)谓:“一旦怫郁,诸病生焉”。故有“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在临床上,诸凡内、妇病症,溯本穷源,无不与情志不遂休戚相关,这一点在妇科病症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郑长松临诊每先叩问患者有否情志因素,治病喜用疏肝解郁之剂。凡遇有情怀不畅者多在求本方中伍入流动疏理之品,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
(二)临证注意言谈举止,寓心疗于药疗之中
诊断的正确与否和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医者之言谈举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不同的仪表行为,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与不同的道德风貌。明代医家李中梓即告诫我们,医生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认为,我们要有谨慎的言谈与端庄的举止,这不单纯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而是这一特定职责的迫切需要,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方面,病人即感如坐春风,从而有祛病愈疾良好希望的寄托。
观察发现,有不少病人对医生的言行特别关注,往往以此作为自身疾病的一面镜子,善于从中去揣测预后之吉凶。我们若能紧紧把握住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将恰到好处的情遣开导,寓于切合病机的药物调理之中,这对于疾病的防微杜渐和促使早日恢复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时因为我们运用了得宜的情遣开导,竟可使部分病人不药而瘥,或成倍地增强了药物本所有的治疗功能。郑长松尝治一中年闭经患者,几经转医,服药数十帖不效,后邀其诊治,运用启发诱导式诊断方法,让病人尽情陈诉病之源由,将心底里的郁结全部倾吐出来,结果用药守原方略事增损,计日即收痊功。
祖国医学一向以“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辨证论治的根本总则,我们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施以允当的心理治疗,其宗旨亦就是治病“求本”。
(三)效法昔贤纲领准绳,师之莫泥随机应变
在数千年的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前贤为我们总结出了许多证治纲领准绳,诸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这些的确值得我们效法,但对于前人的学术观点,无论它是历代沿用已成定论,还是存有争鸣的一家之言,我们师之绝不可尽信,亦不可贸然否定,应拿到实践当中去验证它,效法的宗旨是师其所长,俾之受益。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为郑长松题词)
特别是对于一家之言,我们更要高度重视,短短一言,往往是毕生实践经验的总结。经过我们实践验证后,值得借鉴的我们就要继承运用,倘若有其异议,欲正前人之误,必须要持审慎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去修正充实。郑长松就明•方广撰《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的崩漏三大治疗法则略述己见。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赞臣先生为郑长松题词)
方氏指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数百年来一直被医界视之为治疗崩漏之规矩。郑长松认为崩漏下血理宜止血塞流为先,但临证见血止血,亡用扃塞之剂,仅是权宜之计,势必导致朝止夕发或反不能止。必须把握病机,溯本穷源,以辨证为立法遣药之先导,寓“塞流”于“澄源”之中,源本既得澄清,其流自能遏止。如因瘀血滞留血脉,血不循其正规,离经之血妄行者,妄投止血扃塞之品,岂不是闭门留寇,已瘀再瘀,若用活血化瘀之剂,待瘀血一去,血循常道,其血自止。“澄源”亦不能尽用“清热凉血”。因肇致下血者有寒有热,有瘀有虚,倘若皆用“清热凉血”治之,证属血分有热者为之有幸,证属命门火衰,温煦无能致成崩漏者,譬犹冰沍之地,复遭寒霜,非但无益,反受其害……(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郑长松老中医运用崩漏三大治疗法则的经验”一文)。
所以说,我们需要效法昔贤纲领准绳,但师之莫泥,必须随机应变。
(四)屡验者拟固定处方,据病情设看家之药
无论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久经临床实践以后,虽用药思路愈加宽阔,但择方遣药亦益加精缩,将从中的规律总结加工以后,便可拟出固定处方。
为此,郑长松摸索出了部分固定处方,既方便了临床运用,又有利于总结提高。如治遗尿与小便失禁的“固脬汤”(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治肿瘤的“攻坚散”(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等均属此类。兹就治滑胎的“固胎汤”(见《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第6期),赘述数言。治疗滑胎的基本原则是“保胎”,但其措施不一,朱丹溪主张“大补气血”,傅山倡“安胎重脾胃,补其气不足,泻其火之有余”。郑长松认为保胎的关键在于脾肾。肾为先天之根,安身立命之源,胎居母腹,赖肾以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胎孕既成,必赖母体气血滋养。立法健脾益肾,奠安两天为主,自拟“固胎汤”加减施治(菟丝子、桑寄生、龙骨、牡蛎、熟地、山药、白术、续断、杜仲、阿胶等),俾肾壮则先天之根不怯,脾健则后天之本雄厚,两天之气安奠,庶无胎元滑堕之虞。
(郑长松问诊把脉,三子郑其国在一旁学习)
在用药上,凡久经临床实践后,常有个人的惯投必用药物,亦即“看家之药”。郑长松认为医者惯用某药,非为嗜好使然,亦不是以一药而应百药,而是说明了医者对某药的功能有着较为全面和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晓某药的配伍应用,因而治疗某一类疾患有其独特之处。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熟地,屡起沉疴,而被誉称之为“张熟地”。郑长松在临床上比较惯用龙骨、牡蛎等味,特别是妇科病症运用更为广泛。龙、牡二味,同归肝肾,俱主收敛,收浮越之气,敛耗散之血,是“戢阳固阴”之要药。在临床上阴不为阳守,阳不为阴固者屡见不鲜。如阴不守其阳则常见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吐血、自汗、盗汗、惊悸、失寐等证,阳不固其阴则常见经行先期,经来量多、崩漏、带下、阴挺等证。凡属此类,皆投以龙骨、牡蛎,分别伍入各经见证之药,阴既益则阳遂和,阳既戢则阴自固。两药并用,戢阳固阴,常获阴平阳秘,病痊体泰之效。
资料来源: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